当中日韩三国外长齐聚东京时,一场精心设计的“议题伏击”遭遇精准反制——日韩试图将俄朝问题塞入区域经济议程的盘算,被中国外长王毅以“聚焦合作、拒绝偏题”的定力彻底瓦解。 这场外交交锋不仅暴露某些国家转移矛盾的算计,更揭示了亚太地缘博弈的深层逻辑。
会议前夕,日韩外长显然进行了周密策划。 从提前释放“俄朝军事合作威胁论”到单方面设定议程,试图将多边对话平台变为施压中国的舞台。 韩媒甚至营造出“三国共识”的舆论假象,意图倒逼中方就范。
然而王毅外长在开场发言中便划出底线:“中日韩合作应着眼共同发展,为地区注入稳定预期。 ”这份绵里藏针的表态,直接否定了将第三方议题引入对话的可行性。 面对日韩后续提出的“半岛安全关切”,中方代表始终紧扣数字经济、产业链协作等务实议题,令预设的“批判大会”彻底哑火。
日韩此番操作的动机,深植于国内困境。 日本半导体产业正遭遇美国《芯片法案》的精准打击,尖端材料出口受限导致东芝、索尼等巨头市值缩水; 韩国则面临对华贸易逆差扩大与美方“关税大棒”的双重挤压,汽车、造船等支柱产业显露疲态。
在此背景下,政客们急需制造外部矛盾转移公众视线。 俄朝军事合作进展恰逢其时地成为“理想标靶”——既能展现对美忠诚,又可掩盖施政无能。 这种“内病外治”的策略,却因严重误判中方立场而适得其反。
日韩的进退失据,折射出美国印太战略的结构性矛盾。 华盛顿既要组建“芯片四方联盟”遏制中国,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掠夺盟友产业利益。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霸权逻辑,迫使日韩陷入战略精分: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安全上受制美国指挥棒。
韩方近期在半导体原料出口管制上的反复,以及日本在RCEP框架下的消极作为,均显示出这种撕裂状态。 而当美国在朝鲜问题上释放缓和信号时,首尔与东京的激进表态更显尴尬——既不敢违背华盛顿的模糊战略,又不愿放弃对朝强硬人设。
王毅外长“不接话、不纠缠、不背书”的应对,展现出成熟的外交智慧。 面对韩媒所谓“中方回避敏感问题”的指责,中国代表团反而顺势提出扩大自贸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等30项具体合作建议,用务实方案重新锚定会议方向。
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坚守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又通过扩大共同利益空间化解对抗态势。 当日本提议设立“半导体供应链预警机制”时,中方立即响应建立联合技术工作组,将可能的技术封锁转化为合作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三方外长会晤同期,俄罗斯与朝鲜签署了《卫星技术合作协议》。 这份被西方视为“军事合作升级”的文件,客观上削弱了日韩炒作“威胁论”的效果——当事国间的正常交往,反衬出某些国家“杞人忧天”的荒诞。
中方始终强调的“双轨并进”思路,在此轮博弈中再次得到验证:既坚决反对半岛生战生乱,也拒绝被裹挟进阵营对抗。 这种战略定力,使得任何试图将中国拖入地缘冲突的算计都难以奏效。
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区域合作的真正生命力源自互利共赢而非政治操弄。 日韩若不能摆脱“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思维分裂,终将在全球格局重塑中付出更大代价。 而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专注、扩大开放生态,才是破解围堵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