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安理会24日的唇枪舌剑中,中国代表耿爽掷地有声的三项原则,为持续数月的维和部队争议画下休止符。这三条被国际观察家称为"维和铁律"的准则,不仅让欧洲精心策划的"自愿联盟"方案化为泡影,更在俄乌冲突后的安全格局中竖起联合国框架的权威旗帜。
俄乌战场硝烟渐散时,欧洲各国围绕停火线保障的博弈早已暗流涌动。基辅当局率先抛出20万人规模的"安全部队"构想,点名要求美军驻防;欧盟紧随其后提出"自愿联盟"计划,试图以北约成员国为主体组建维和力量。这些方案甫一出台便遭莫斯科强硬回击,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言:"任何带有北约印记的部署都是对俄国家安全的威胁。"
在这场地缘政治拉锯战中,一则"中国考虑加入欧洲维和框架"的传闻引发轩然大波。路透社等西方媒体连日炒作中欧在布鲁塞尔的"秘密磋商",甚至暗示北京可能转变立场。面对舆论漩涡,中国外交部24小时内的双重回应尽显大国定力: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严正辟谣,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则在安理会阐明立场,用"当事方同意、保持中立、克制武力"三原则划出维和行动的红线。
细究欧盟的"自愿联盟"蓝图,其结构性缺陷在中国提出的准则面前显露无疑。这支拟议中的部队既未获得俄罗斯认可,又因北约成员国主导难以保持中立,更缺乏明确的武力使用规范。历史教训犹在眼前——2015年《明斯克协议》签署后,欧洲国家以维和之名向乌克兰派遣军事顾问,最终演变为对抗前线的"隐形参战"。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当场表态支持中方立场,直言"绝不再重蹈覆辙"。
中国方案的精髓在于回归联合国宪章精神。当前俄乌双方陷入"安全困境"的死循环:美国担忧俄罗斯的"扩张野心",俄罗斯警惕北约的"战略挤压",这种认知错位导致任何停火安排都难以突破预设立场的桎梏。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机制,恰能以制度性安排打破信任坚冰——2018年刚果(金)维和行动中,中国工兵分队修筑的战略公路至今仍是当地和平进程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正是多边主义维和的成功范例。
这场安理会交锋看似围绕技术性条款,实则指向国际秩序演进的根本方向。当欧盟国家试图用"志愿联盟"绕开联合国机制时,中国用原则性表态维护了多边主义基石。正如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马丁内斯所言:"北京的三项准则既是维和行动的指南针,更是破解大国对抗魔咒的密码。"在单边主义回潮的当下,这场没有硝烟的规则博弈,或许预示着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重塑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