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成都资本为何缺席《哪吒2》投资的分析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百亿票房背后,光线传媒与导演饺子团队分走了绝大部分收益。这一现象引发争议:为何成都本土资本未能抓住这一“泼天富贵”?结合公开信息,可从以下角度剖析:
#### 一、**成都的产业扶持逻辑:孵化土壤≠资本主导**
1. **政策聚焦初创孵化,而非大额投资**
成都对文创产业的扶持政策以“培育土壤”为核心,而非直接参与大额资本运作。例如,2012年成都高新区出台政策,对创业企业提供房租减免、税收奖励、最高100万元的项目扶持,帮助饺克力工作室(可可豆前身)度过初创期。这种模式更注重小微企业的生存保障,而非高风险的大制作投资。
2. **地方资本体量与风险偏好不足**
成都虽拥有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创基础,但本土影视投资机构多为中小型公司,缺乏光线传媒这类上市公司的资本实力。以《哪吒2》为例,其制作成本约5-6亿元,而光线传媒作为行业龙头,仅凭《哪吒2》一部影片即可撬动超20亿元收益。成都本土资本既无如此庞大的资金池,也难承受动画电影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
#### 二、**光线传媒的行业垄断与资源绑定**
1. **光线传媒的“内循环”策略**
光线传媒自2015年起便深度绑定饺子团队,通过彩条屋控股可可豆动画30%股权,形成“主创+资本”的独家合作模式。这种策略不仅垄断了饺子的创作资源,更将收益锁定在“光线系”内部,外部资本(包括成都企业)难以介入。
2. **产业链整合能力差异**
光线传媒拥有成熟的发行网络、衍生品开发能力和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例如,《哪吒2》的138家合作公司中,多数为光线长期布局的上下游企业。相比之下,成都虽有本土动画公司参与制作(如墨境天合、千鸟动画),但缺乏整合全产业链的头部企业。
#### 三、**成都文创产业的局限性**
1. **产业生态偏向“性价比”而非头部竞争**
成都吸引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低人力成本、低房价、慢生活节奏”,这种“性价比”逻辑适合中小型公司生存,却难以支撑需要巨额投资的头部项目。例如,北京、上海的资本密集度和行业信息流动效率远超成都,更易匹配高风险高回报的影视项目。
2. **政府角色定位的边界**
成都政府的扶持更多体现在政策引导和基础服务(如园区建设、人才补贴),而非直接参与商业投资。一位动画从业者直言:“成都对创业者一视同仁,但不会为某个团队赌上财政资金。” 这与地方政府对战略性产业(如芯片、新能源)的激进投资逻辑截然不同。
#### 四、**资本市场的马太效应**
1. **头部效应挤压地方机会**
光线传媒凭借《哪吒1》的成功,已形成“爆款制造机”的品牌效应,资本市场更倾向于信任其风险控制能力。2025年春节后,光线传媒市值7天内暴增569亿元,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这种“赢家通吃”的规则下,地方资本即便有意参与,也难以撼动既有格局。
2. **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成都缺乏成熟的影视投资退出渠道(如二级市场并购、衍生品收益证券化),而光线传媒作为上市公司,可通过股价上涨和票房分账快速变现。这种差距使得本土资本更倾向于投资回报周期短的游戏或短视频领域。
#### 五、**关于《哪吒2》投资成本的争议**
根据公开信息:
- **5亿元说**:主要源自豆瓣、脉脉等平台,与光线传媒公告中“制作成本约5亿元”的表述一致。
- **6亿元说**:部分业内人士将时间成本、宣发费用等隐性支出纳入计算,认为实际成本更高。
综合来看,官方披露的5亿元更接近直接制作成本,但若计入全周期投入(如5年研发周期的人力成本),实际成本可能接近6亿元。这一差异反映了影视行业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 结语:成都的“扶持”与“资本”之辩
成都的缺席并非“眼光不足”,而是由其产业阶段和资本结构决定。这座城市以“孵化者”身份为《哪吒2》提供了创作土壤,却因缺乏头部资本和产业链控制力,将收益拱手让给光线传媒。这一案例揭示了中国文创产业的深层矛盾:**地方政策能培育创意,但资本垄断决定利益分配**。若成都未来欲突破这一困局,需在培育本土影视投资基金、引入跨区域资本合作上寻求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