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直上班的人,一定要尽早探索个人事业

元柳谈商业模式 2025-02-24 10:08:38

打工人的困境,比想象的更残酷。

网上有调研显示,76%的职场人存在“职业寿命焦虑”。

大厂35岁裁员潮、传统行业薪资倒挂、AI替代基础岗位,打工的“安全期”正在急速缩短。

当“上班=稳定”的幻觉被打破,越来越多人开始觉醒:工资只能保下限,个人事业才能突破上限。

为什么说“上班越久,抗风险能力越弱?

打工的本质是“用时间换工资”,但人的精力会衰退,而企业永远追逐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

这些真相很残酷,但也验证了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一直被打工思维困住的普通人,是没有选择权的。

就像《反脆弱》作者塔勒布说的那样:“依赖单一系统生存的生物,注定脆弱。”

很多人有超10年的职场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结合起来不过是一套PPT方法论。

平台赋予的“伪能力”,一旦脱离组织,往往瞬间贬值。

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职位,拿着多高的薪水,从来没有培养对抗风险的能力的人都不足以谈论自由。

盖洛普报告指出,打工者实际收入峰值集中在35-40岁,此后大概率进入“高责任、低涨幅”阶段。

尽早探索个人事业的2个认知红利。

01:从“出卖时间”到“购买时间”

当你不再靠出卖时间来获得金钱,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去购买时间。

这也是《纳瓦尔宝典》中提到的三大杠杆理念中的“劳动力杠杆”。

我之前在广州租房时认识的邻居是个00后女生,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下班时间玩小红书做起了家居账号,积累了8万粉丝。

现在已经开始招团队运营+供应链分润模式,收入是原先工资的5倍。现在她的时间在自动变现。

02:从“职场燃料”到“个人IP资产”

公司能拿走你的成果,但拿不走你的认知体系。

有多少职场人喜欢计较眼前的小利,而看不见长期的成长,

他们一边在职场摸鱼,一边抱怨加班太辛苦,很多人即使工作10年也没跳出这样的死循环。

原因是他们只关心自己今天的小利而不做长期的规划。

与其在职场这样耗着,不如好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以个体为价值载体,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变成你在外面能被人记住的招牌。

别等完美才出发,野路子也能杀出血路。

早上同事谈起拍摄的产品,他们邀请我做模特,我说自己不专业,他说他们也不是专业的摄影,鼓励我大胆一些。

大家都是草台班子,但他们拍出来的作品却能媲美很多专业摄影。

就像我开始深耕自媒体时,连剪辑软件都不怎么会用。

我的第一支视频是用手机录的,背景里还有洗衣机轰隆声,第一篇文章是手机备忘录打的,排版随意,毫无章法,但正是那个粗糙的开始,意外带来首个广告合作。

附上一些接地气的启动的策略

01. 能力迁移测试

找个安静的时间,梳理现有技能。写下“我喜欢的”、“我擅长的”、“我被人夸的”、“我做起来轻松的事”,可以根据这4个维度展开。

02.72小时法则

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因为超过三天没行动的想法最终都会流产。

03.最小MVP”验证

用1周时间测试商业假设。

例如:朋友圈发起“1元职场诊断” ,某乎回答专业问题引流私域。

有个前同事跟我分享,她在夜市摆摊卖手作饰品,每次都会带着二维码立牌,三个月积累2000多私域用户,现在线上下单量远超摊位收入。

时间会奖励每个“不要脸”的长期主义者!

那些劝你别折腾的人,就像自己戴着镣铐还想锁住别人的脚。

经济学家查理·芒格曾说:“在鱼群消失前学会造船的人,永远不会挨饿。

写在最后:

去年有个读者问我:"现在入局自媒体是不是太晚了?”

我反问他:"你觉得2008年做淘宝晚不晚?2016年做抖音晚不晚?"

每个时代都有新红利,但只属于敢吃螃蟹的人。

当你开始用创业者的眼光看世界,会发现:地铁上刷手机的人,可能是你的潜在用户;朋友圈的吐槽,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上班摸鱼的时间,都能变成市场调研的素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0 阅读:33

元柳谈商业模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