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好工作的前提是换圈子而不是换工作,这4个圈子一定要把握住

元柳谈商业模式 2025-03-18 10:16:40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十年后的人生轨迹可能天差地别。有人成为行业翘楚,有人却仍在基层挣扎。

这种差距的背后,往往不是能力的悬殊,而是圈层的分割。

聪明人早已参透一个真相:工作只是结果,圈层才是基因。

你所在的圈子决定了你每天接收的信息质量、思考问题的维度,甚至人生跃迁的可能性。

就像你无法在菜市场讨论量子力学,你也很难在打工人的茶歇闲聊中捕捉到财富机遇。

若想改变命运,与其在招聘软件上刷到麻木,不如主动重构圈层网络。以下这4个圈子,一定要把握住。

1.比你会读书的圈子

读书圈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打开认知边界。

我曾是一位年阅读量不超5本的服装人,因加入了某个公众号的读书会后才重视阅读。

后来我开始写作。

写娱乐八卦、写名人故事、写自己的经历等等。

接着我靠写作赚到10块、100块、1000块、10000块......如今更是靠着写作技能成功转型成一名新媒体文案。

普通人的阅读往往止步于消遣或工具书,而高阶读书圈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能用《资本论》分析短视频算法,用《物种起源》解读商业竞争,甚至用《红楼梦》解构人际关系。

这种跨界思维,恰恰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

2.比你资源多的圈子

当我们在公司熬夜加班时,资源型的人正在交换核心数据、对接政策红利、撮合跨行业联姻。

他们身居幕后,却掌握着80%的优质岗位分配权。

他们不谈“月薪多少”,只谈信息差:一个关键风向的提前触达,抵得上普通员工三年绩效。

月薪3千和3万的区别,在于你知道多少信息差。

公司要裁员?行业要洗牌?新项目要招负责人?这些事儿永远不会发招聘公告。

不要小看任何潜在信息节点。

园区保安队长掌握着所有企业的加班规律、访客等级;外卖站长掌握着社区团购趋势,网约车司机掌握着商业区人流变化的规律。

以前我是个特别不爱说话的I人,自从开始写作后,我喜欢上跟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如今我的文章灵感和素材也是来源生活中的“他们”。

3.比你生活健康的圈子

华尔街的健身房总有一帮人天不亮就开始健身,这不是作秀,而是顶级圈层在管理“身体资本”。

充沛的体能意味着更高密度的决策、更稳定的情绪、更强韧的抗压能力。

曾有人对比过两组职场人:

A组混迹熬夜刷剧、外卖度日的圈子,三年后普遍出现职业倦怠;

B组坚持晨跑、轻食、正念冥想,85%的人在同期获得晋升。

这类圈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用马拉松式的训练培养抗压能力,用生酮饮食维持大脑清醒,甚至用冻龄外表增强商务信任度。

自从开始每周至少保持4天的运动后,我不仅体态变好,更在慢跑时结识了一位同行姐妹,我的一些行业资讯也是通过她得知的。

如何靠近这样的圈子?

先成为一个重视健康的人。

可以去公园跑步、去打羽毛球、去徒步等等,久而久之自然会认识这些圈子里的人。

4.比你赚钱多的圈子

“打工人的时薪是按月计算的,而生意人的利润是按信息流速计算的。”

在赚钱圈子里浸泡久了,你会彻底颠覆对“工作”的认知——他们不谈KPI,只聊ROI;不纠结加班费,专注打造闭环系统。

以前的同事混入电商圈子后,发现“帮人做详情页”不如“教人选爆款产品”赚钱,于是转型为选品顾问,收入翻了10倍。这就是圈层带来的商业认知降维打击。

财富思维重构指南:

-定期向圈内高手请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知识付费。-用“资源拼图思维”社交(清晰了解自己能补全对方哪块短板),比如,我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我能为对方做什么?

高手都在打造复合型圈层生态:他们既在学术圈保持认知升维,又在商业圈操盘落地,同时通过健康圈维持战斗状态。

这种多维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才是降维打击的核心竞争力。

圈层跃迁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高价值信息的中转站”。

当你身边聚集着读书爱好者、资源猎手、健康达人,好工作自会追着你跑——因为那时的你,早已活成了别人想挤进的圈子。

以上,共勉!

文末点赞,所愿皆所得。

-END-

0 阅读:40

元柳谈商业模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