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最近震撼我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普通人不内耗的绝佳心态)

元柳谈商业模式 2025-03-21 16:46:58

心理学中的「费斯汀格法则」让我醍醐灌顶:生活中的10%由事件本身决定,剩下的90%取决于你的反应。

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命运的绝大多数因素不是外界,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上班途中遇到了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本身是那10%的不可控因素,但接下来你的反应却决定了剩下的90%。

如果你选择在车里生气、抱怨,甚至焦虑迟到的后果,那么你的情绪和一天的状态可能都会被这件事影响。

相反,如果你能够跳过这些负面情绪,冷静地看待事实——交通堵塞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然后采取行动,比如打电话通知上司、利用这段时间听有声书或冥想,那么你不仅能够减少内耗,还可能将坏事转化为好事。

农夫在面对自然的变化时,比如干旱、暴雨、病虫害等,不会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上。

他们清楚地知道,天气和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那10%),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和行动(那90%)。

因此,农夫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策略、采取防护措施,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或焦虑。

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跳过情绪,看见事实”。

春耕时,先看清脚下的土地。

种姜的农民都懂一个道理:地没选好,再好的种子也会烂在土里。

去年村里有人跟风种姜,结果两场大雨后,3亩姜田全被淹毁。有经验的老农摇头道:“他选的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姜苗泡在水里,不烂才怪。”

种姜的关键,在于选一块无病菌、易排水的生茬地,后续的播种、施肥才有意义。

做人何尝不是如此?

马克·吐温年轻时曾两次经商,投资打字机赔光积蓄,开出版公司又负债累累。他痛定思痛后终于醒悟:“我的才华在写作,不在生意场。”

于是他回归本行,靠演讲和写书还清债务,成为文学巨匠。

正如作家周国平所说:“人若看不清自己的独特性,终将沦为平庸。”

盲目努力不如精准发力,人生最大的清醒,是知道“我该在哪儿播种”。

夏长时,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

农谚说:“光锄不趟,三天就荒。”杂草一旦疯长,就会抢夺庄稼的阳光和养分。

人际关系的“杂草”更可怕——它们只会消耗你的能量,却从不结果。

我们村里有个生意人曾风光无限,身边便围满“兄弟”。他出轨泡吧夜不归宿时无人劝阻,生意失败后电话簿里竟找不到一个能借钱的人。

酒肉朋友像野草,春风一吹又回头,但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的那双手。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人一生中80%的幸福感来自不超过20人的核心社交圈。与其讨好100个泛泛之交,不如深耕5个能托底的人。

我们的时间花在哪儿,花就开在哪儿。

秋收前,像等待稻谷成熟一样等待结果。

董宇辉有句话说的很好:“成年人总问‘我努力了为什么没成功’,却忘了问问自己‘坚持了多久’?”

有个著名的【找金表】的故事:农场主悬赏100美元寻表,众人翻遍谷仓无果后放弃,唯有一个饥饿的男孩留在黑暗中。

当四周寂静时,他听到了表针的“滴答”声——成功往往藏在“再坚持一下”的缝隙里。

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发现,“耐心指数”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就。

她跟踪调查了西点军校学员后发现,那些愿意花3年准备一次考核的人,最终成了将军。

冬藏时,也要为来年做好准备。

老农在冬日休耕时,早已做好好明年的种植计划。

哪块地去年种过豆子得轮作休耕,哪片坡田的土质适合新引种的紫薯,连开春第一场雨大概几时下都要对照黄历细细琢磨。

没有计划的人,就像蒙眼推磨的驴——看似不停转圈,实则原地踏步。

神经科学解释: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提前制定计划相当于给大脑安装导航。

很喜欢《时间之书》中的比喻:“年轻人只管平整土地,别急着担忧收成。”

农夫思维的核心,藏在四个字里——聚焦事实。

情绪如野马,会带你偏离轨道;

行动如耕犁,能一寸寸开拓未来。

从今天起,不如试着用农夫的眼光看世界:

遭遇挫折时,想想“这块地适合种什么”;

被人消耗时,果断“锄掉杂草”;

着急结果时,提醒自己“稻子不是一天长高的”。

命运从不辜负清醒的耕耘者——因为我们种下的每一个事实,都会在时间中生出答案。

文末点赞,所愿皆所得。

-END-

0 阅读:14

元柳谈商业模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