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发布智驾引发“围攻”,究竟伤害了谁的利益,相煎何太急?

半雪评车 2025-02-17 13:50:46

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引发其他主机厂的“围攻”,尤其是老余,更是在微博发出“好用安全”还是“凑合能用”的质疑,并非因为其技术表现极差,而是多重竞争策略和市场格局变化的综合结果,比亚迪智驾动了谁的奶酪?我们展开分析

首要原因,比亚迪最让行业担忧的是把智驾功能下沉至低价车型,将高阶智驾系统(如高速NOA、记忆泊车等)首次下放到10万元以下车型(如售价6.98万元的海鸥),打破了此前智驾作为高端车型专属的行业惯例。这种“技术平权”策略直接威胁到以智驾为核心卖点的高端品牌(如特斯拉、华为系车型)的溢价空间,迫使其他车企不得不跟进降价或重新调整产品定位

究竟是何等的成本控制能力碾压?比亚迪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如自研芯片、域控制器)和规模化量产摊薄成本,使得其他车企难以在同等价格区间内匹配其硬件配置(如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更是引发华为余总公开批评比亚迪“混淆高阶智驾概念”,认为其低价方案仅满足基础功能,可能削弱消费者对智驾技术价值的认知

抛开成本看技术,比亚迪是否真正重新定义“智驾”门槛?这一点值得考究,很多媒体大V质疑比亚迪将L2级辅助驾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包装为“高阶智驾”,引发行业对技术标准的争议。华为、长城等企业强调“真正的智驾”需满足城市NOA等高阶场景,并且还质疑比亚迪方案的成熟度。例如,魏建军称“智驾不是作秀”,暗指比亚迪可能牺牲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以追求普及速度,目前技术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曝光,但是骡子是马,时间终究会给消费者答案,消费者更愿意相信的是比亚迪凭借年销超400万辆的规模优势,积累了海量驾驶数据,可能加速算法迭代,形成技术闭环。而其他车企担忧其通过数据垄断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智驾时间积累还不够,比亚迪智驾研发团队在一年内从几百人扩张至5000多人,部分功能(如城区NOA)仍处于“期货”状态,实际体验尚未经过市场充分验证。此前搭载供应商方案的车型(如汉、唐)曾出现自动泊车事故,用户功能开启率不足20%,引发对自研系统可靠性的担忧,硬件配置方面没问题,比亚迪采用英伟达Orin芯片和地平线J6M芯片保障算力,但其视觉融合算法依赖外部合作(如Momenta),自研能力被质疑弱于华为、特斯拉等全栈自研企业。

行业担忧更多的是,比亚迪通过“技术下放”打乱行业节奏,迫使竞争对手在研发投入、定价策略和品牌定位上被动调整。例如,华为原计划将高阶智驾向20万元以下市场延伸,但比亚迪直接杀入10万元区间,压缩了其战略空间,还有就是华为等企业试图通过智驾技术建立生态护城河(如鸿蒙智行),而比亚迪的普及策略可能削弱这种技术壁垒,将竞争拉回成本与规模层面,这也让新势力陷入“高研发投入难回收”的困境。例如,理想、蔚来等曾依赖智驾溢价,但比亚迪的低价方案可能分流其潜在用户

深层逻辑在于,比亚迪的智驾战略本质上是通过规模优势和技术普惠重构行业规则,其引发的“围攻”,反映了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中的利益冲突,激进普及派(比亚迪)与稳健体验派(华为、长城、小鹏)对智驾发展阶段存在认知差异,比亚迪的“成本优先”与华为的“技术溢价”路线直接冲突,谁定义“智驾”,谁就能主导未来竞争方向,话语权就在谁手里

尽管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在绝对技术高度上未必领先,但其通过供应链整合、规模效应和用户基数形成的综合优势,已迫使行业进入新一轮洗牌期,我们一起期待人人都用得起的智驾,让道路交通更加高效,而不是某些车企依靠智驾实现对消费者高高在上的俯视,未来已来,你做好准备了吗?

0 阅读:6

半雪评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