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组化石颠覆认知:哺乳动物也能捕食恐龙!

听听心的新声 2025-03-12 16:19:46
新闻简述:

中国辽西义县组底部的陆家屯层,出土了大量完整保存、保持生前姿态的恐龙化石,为研究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前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时间胶囊”级证据。因此自发现以来,这里也一直被称为中生代恐龙的“庞贝城”,是热河生物群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

近日,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网(PBS)发布了一档节目,对这一“恐龙庞贝城”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宣传。

原文播报:

这些出土的化石种类繁多,大部分保持了恐龙生前休息时的姿态,为古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和证据。

比如人们发现一种食肉类恐龙伤齿龙,在休息时会将脖子蜷曲在身体周围——这也是如今许多鸟类休息时的睡眠姿态。而一些辽宁长眠龙的化石在被发现时,整体呈蜷缩姿态,但它们坚硬的尾巴却笔直地伸在身后。这些化石都被一层灰烬般的岩石覆盖,保存得非常完好。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在睡眠中安详离世的。2019年,一组保存了“白垩纪晚期哺乳动物捕猎瞬间”的化石被发现。捕食者是一种类似獾的哺乳动物——强壮爬兽,它正在撕咬着一只体型比它大得多的鹦鹉嘴龙的肋骨,两只动物的化石紧紧缠绕在一起。

这一化石组挑战了“中生代哺乳动物仅仅是恐龙猎物”的常见假设,提供了关于中生代生物相互作用的独特信息。相关研究于2023年7月发表在了《自然》期刊。

背后故事:

有趣的是,虽然经常被拿来与“庞贝城”做对比,但科学家们近期发现,陆家屯层出土的这些恐龙化石的死因实际上与庞贝城的居民们并不一致。

尽管在当地地层中也发现了火山灰、熔岩侵入地层的痕迹,但是这些古生物化石及遗迹却与庞贝城的人类空壳不同:首先,它们的羽毛、皮肤和其他软组织并未燃烧殆尽;另一方面,这些动物的四肢也并未处于防御性的痛苦姿态,相反却舒适地蜷缩在身边,呈休息姿态——它们更有可能死于突然的洞穴坍塌而非火山灾难。

所以虽然“恐龙庞贝城”的说法的确非常有吸引力和戏剧性,但这一类比却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相关研究去年11月被发表在了《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小编短评:

更多关于恐龙灭绝真相的探寻,敬请期待汪诘导演精心打造的系列科普电影《寻秘自然》第四季,该季现正紧张拍摄制作中。

参考资料:https://www.pbssocal.org/shows/eons/episodes/the-mystery-of-the-cretaceous-pompeii-apvcji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7545-8https://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2322875121
0 阅读:0

听听心的新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