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嫡是庶?别再拿纣王的例子说事了,秦汉以来不认这规矩

陋室文史 2024-06-22 17:13:55

来源:中国知网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不少名垂千古的帝王,同时也有不少昏庸的亡国之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争议而被后人不断提及的君王,其中就有明惠宗朱允炆。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不仅如此,朱允炆备受争议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他被立为皇太孙是否合理?

主要是因为有人质疑其嫡孙身份,甚至还拿纣王举例。

那么朱允炆究竟是嫡是庶,他的继位是否合乎礼法,又与人们经常拿之比较的纣王是否相同?

这就需要细细分析了。

争议缘由

朱标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也是他心中的继承人。

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年仅38岁的朱标不幸感染风寒逝世,朱元璋对此痛不欲生。

但大明江山需要有人继承,朱元璋向来敬重马皇后,自然首要考虑其所出,但除了朱标外,其他儿子他都看不上,所以朱元璋便将目光放到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身上。

朱标一共有5个儿子,但其长子在8岁时就不幸离世,因此朱标存活于世的儿子实际上只有4个。

再加上朱标四子和五子的年龄尚小,所以朱允炆和与其相差一岁的朱允熥成为了最终候选人。

朱允炆由吕氏所出,而朱允熥则是朱标原配常氏的次子,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之外孙。

虽然吕氏原本只是朱标的妾室,但在常氏离世后,她便成为了朱标的第二任太子妃,朱允炆也子凭母贵成为嫡子。

本着立嫡立长不立贤祖制,大朱允熥一岁的朱允炆,便被朱元璋立为皇长孙,成为新的继承人。

对此却有人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朱允熥乃朱标原配所出,地位应当高于朱允炆。

朱允炆出生时其母只是一位妾室,他原本只是庶子,不应越过嫡子朱允熥成为继承人,甚至将商朝的纣王和其兄长微子启的事迹拿出来举例,认为皇长孙人选应定给朱允熥。

纣王和微子启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关于纣王和微子启的嫡庶争端。

纣王同微子启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同朱允炆母亲一样,他们的母亲曾经只是帝乙的妾氏,后来才被扶正。

帝乙在选定太子人选时,首先想到了长子微子启,但当他提出要立微子启为太子时,却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对方表示微子启为庶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同时臣子也提出了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嫡子纣王帝辛,对此帝乙却不认同,两人皆是一母所出,何以嫡庶不同?

臣子对此却是振振有词。

臣子表示,两人虽为同母所出,但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帝乙妾室,因此微子启只能是庶子,而帝辛出生时其母早已被扶正,他自然而然就是嫡子,嫡庶有别,因此应当立帝辛为太子。

帝乙终被说服,太子之位落在了帝辛头上,也就有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商纣王。

因此,有人拿商纣王的事例,来质疑朱允炆的皇长孙身份。

然而,《吕氏春秋》中记载此事,是用来做反面例子的,书中对此事例作出了评价:若以此方法论嫡庶,那么还不如不论。

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此事例的不屑。

而且,另有古籍记载,纣王帝辛同微子启并不是同母所出,微子启确实由妾室所生,实为庶子。

那么所谓的“母亲在不同身份下,生下的孩子嫡庶不同”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商朝时还不够完善,随着朝代的更迭发展,制度自然也在不断发展着。所以将商纣王的例子同朱允炆来比较属实有些勉强。

秦汉之后的嫡庶

同朱允炆相似的皇子在历史时期其实并不少。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出生之时,是生母也只是汉景帝的一个妾室,为了让刘彻名正言顺坐上太子之位,汉景帝才将其母扶为皇后,刘彻也就成了嫡子。

东汉的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其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阴丽华。

但由于阴丽华原本只是刘秀的一个贵人,所以刘庄无缘太子之位,可就在刘秀立阴丽华为后之后,刘庄则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再说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入寺为尼,后被唐高宗接回宫封为昭仪,再到皇后,最终登上至尊之位,堪称传奇。

武则天一生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次子都是在她被封为皇后之前所出,三子四子则在她成为皇后之后出生。但在立太子时,李治首先考虑的就是武则天长子李弘。

即使李弘英年早逝,继位太子人选也是次子李贤。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并不以皇子出生时母亲身份来区别嫡庶,只要其母成为皇后,那么她所出皆为嫡出。

准确来说,这几个例子才同朱允炆的经历相似。

明朝是一个极重礼法的朝代,朱元璋在立朱允炆为皇长孙的圣旨上也言明了“嫡孙”,由此可见他对于朱允炆嫡出身份的认可。

究及朱允炆和朱允熥的身份差别,其实就是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之差,一些人认为原配身份应高于继室,其子同样如此。

实则不然,按礼法来说,正室所出皆为嫡子,地位也应相当。

所以朱元璋在立皇长孙时,才选择了当时的“嫡长孙”朱允炆。

且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朱允熥背后的外戚势力过大,由他继承大统难免引发朝廷动荡,因此选择朱允炆也是朱元璋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小结

而这场关于朱允炆的“嫡庶之争”,实际上也展现了古代传统观念的演变,商周时期更重视血缘,因此看重皇子出生时生母的身份,由妾室所出则身份低微。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礼法相较血缘成为主流,礼法更重视身份,母亲身份决定孩子地位高低,因此汉朝时为了拔高皇子身份,经常立其生母为后。

在礼法的约束下,嫡庶之分更为明确清晰,更有利于朝代的稳固与发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嫡长与正统:明代皇位继承中的观念与实践》徐卫东

0 阅读:114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