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BMW更加根正苗红:EMW327

德系車迷誌 2025-02-17 10:33:09

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不同的意识形态强行分成了东西两德,德国本土有部份车企因此遭了殃。Auto Union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品牌,起码原来的Auto Union AG的工商登记能被注销、管理层能连夜从东德跑回西德另起炉灶,回到西德后也有金主愿意注资重塑品牌,才不至于像国家的领土一样四分五裂。但更为中国车迷熟悉的另一个品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就是BMW。BMW造汽车的大本营原本位于东德艾森纳赫(Eisenach)的工厂,在“分家”后用EMW(Eisenacher Motorenwerk)的名号继续生产。听到这里,可能有车迷会觉得这个EMW根本就是个“山寨货”。非也,就如今天介绍的车型327,EMW才是根正苗红!

图:“我读得书少,你唔好呃我(不要骗我)!这分明就是一台BMW 327,连车标都是蓝白标!”冤枉呀!这一台真的是EMW 327,但它前期挂的确实就是BMW标。

其实艾森纳赫汽车厂(VEB Automobilwerk Eisenach)的历史比BMW AG还要长,它在1896年就已经成立。1928年它才被BMW接管,成为了BMW的分公司,也称为二战前BMW的主要汽车生产基地,至于慕尼黑公司则更偏重于飞机发动机的生产。EMW 327的原型是D级车型BMW 327,诞生于1937年。虽然它是BMW开发的车型,但从诞生之初就被分配给了艾森纳赫生产,所以艾森纳赫才是那个由始至终生产327的工厂。只不过,二战结束后,位于苏占区的艾森纳赫没有资源和技术继续开发新车,工厂被摧毁了60%,只能把“分家”前的设计稿拿出来继续生产。1952年6月艾森纳赫汽车厂正式更名为EMW,也差不多是在这段时间,EMW 327也跟着“复产”了。

图:EMW 327基本保持着战前的状态,仅仅在一些钣金件上作出了少量修改,机械结构上也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是一款两门四座的D级车,轴距2750mm,长4500mm、宽1600mm、高1420mm。EMW 327使用箱式车架,前悬挂有位于上部的控制臂与位于下部的叶片弹簧构成,后悬挂则是硬轴形式,由叶片弹簧支撑。有意思的是,这款车的车轴需要通过中央润滑系统润滑。当时还没有如今便捷的润滑脂加注口设计,汽车需要将轴承所需的润滑油储存在集中的容器中,然后通过油泵与油管手动加注到车轴上。在潮湿环境下,驾驶员需要每30公里通过踏板加注一次润滑油。哪怕是在干燥环境下,也需要在每50公里加注一次,十分繁琐。

图:EMW 327依然保留了原来的1971cc直列六缸发动机,采用双链条驱动的侧置凸轮轴,配备两个Solex化油器。车辆采用前置后驱的布局,匹配四速手动波箱,最大马力55匹/3750转,车重只有1100kg。

这台车早在1941年就已经停产,就算EMW重新拿来“复刻”,BMW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但他们直接把BMW的车标挂上车,西德的BMW自然就不乐意了,万一车辆出了质量问题,消费者岂不是可以怪到BMW头上?于是BMW投诉了EMW,要求其换标,二战刚结束时,苏联与西欧军队虽然都在争底盘,但也不像后来成立了华约和北约后那么剑拔弩张,地方性的管理事务上还是能搭上话的。所以,后期的EMW 327都乖乖挂回了EMW自己的车标。

图:红章本田见多了,红标BMW见过吗?这个车标与BMW的车标是何其相像,同样也是圆形的格子外面裹上一圈文字。不同之处在于颜色变成了红白配色,车标中央多了一颗四芒星。

EMW 327的车身由德累斯顿(Gläser-Karosserie Dresden)车身制作公司生产,EMW需要把完工的底盘和发动机交给德累斯顿完成总装。国外有车迷会戏言,在贫穷的东德根本没有多少人买得起那么昂贵的汽车。确实,这台纯手工制作的“经典车”产量极低。敞篷版本从1952年生产到1955年,数量只有五百多台。硬顶版本从1953年生产到1955年,数量只有152台。原版的BMW 327从1937年一直生产到1941年总共有1875台,EMW 327甚至达不到它的零头。或许东德人没钱是一个关键原因,另外一个影响其销量的因素会是车型早已过时,并不符合这个年代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图:由于当时东德钢材紧缺,EMW生产的车辆会采用大量木制材料。

EMW 327都卖给了谁呢?其实大部份都是用于出口的,东德本土市场只留存了仅有的几台车,都被官员、艺术家、科学家等上层人士消化了。

0 阅读:0

德系車迷誌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