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行见备”?还是刘备“三顾茅庐”!

灵雁淯阳 2024-02-08 09:36:28

近段时间,对于诸葛亮躬耕于何地,南阳、襄阳两地网友的争论,呈现白热化程度。“三顾茅庐”这个说法也被襄阳质疑。

襄阳网友坚持认为,当时的诸葛亮是居住在襄阳“古隆中”,刘备屯于樊城,诸葛亮从襄阳北上见的刘备,并向刘备建议就地招兵买马,吸纳流民。刘备依计,队伍果然迅速壮大,才知道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遂刮目相看,收为幕僚的。

他们主要证据就是南北朝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魏略的记述,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聪,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聪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耗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北行见备”呢?

先看看离诸葛亮时期,最近的历史证据:

1,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在《题黄牛庙记》碑刻中写道:“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译文,(诸葛亮)我躬耕于南阳的田亩,承蒙刘将军到草庐邀请,诚挚之情无法推辞,就为他策,于是感情愈加深厚,拉我做了军师。。。。这里写的是刘备“顾草庐”求见的诸葛亮,并且是诸葛亮本人自述。

2,诸葛亮在227年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也就是《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于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里写的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这也是诸葛亮本人自述。

3,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里写的刘备从新野出发,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的面。

4,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评说“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5,裴松之也在引用《魏略》作注,在后面评论到: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俗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另外,《魏略》在记述吴、蜀人物时,也存在很多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

诸葛亮的自述,和上奏刘禅的奏章,到陈寿评语,以及裴松之的判断。清楚表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卧龙岗,那里是诸葛草庐所在地,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听取徐庶的推荐后,带着关羽、张飞,迎朔风骑马北上,三顾草庐到卧龙岗,才见到诸葛亮。

因此三顾茅庐的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0 阅读:0

灵雁淯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