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不少人只要一提到白马义从这支军队,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印象便是: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为强悍,完全能够称得上是“三国第一特种部队”。
这种看法吧,不能讲是全然错误的,可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这支军队的战斗力着实强劲。不过呢,它存在的时长极为短暂,充其量也就存在六七年罢了。并且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当中,人员数量少得可怜,基本上仅有几十个人而已。
后来,这支军队经过一番略微的扩编,便迎来了“界桥之战”。在这场战役里,那支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不幸中了敌人的埋伏,结果惨遭重创,最终竟是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说起白马义从的故事,一开始那还得从公孙瓒这儿讲起呢。
在正史记载当中,公孙瓒可不简单,除了有着刘备老同学这一层身份外,其自身的经历那也是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孙瓒在早年的时候,是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之中,不过呢,他在家族里的身份却并不高,所以能够获得的支持也是极为有限的。
然而在那之后,公孙瓒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成功当上了当地太守的女婿。自此,在丈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先后拜了数位名人为师,其间还经历了诸多奇遇。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公孙瓒这才正式开启仕途之路,得以出任东汉时期的辽东属国长史一职。
就在这一时期当中,有那么一回,公孙瓒身为武官,要执行带人外出巡视的任务。当他在边境展开巡视行动的时候,恰好碰上了好几百个鲜卑族的骑兵呢。
彼时,公孙瓒身旁仅有数十名骑兵相随。倘若他们就此拨转马头逃窜,极有可能遭人追击截杀,如此一来,最终是生是死实难预料。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公孙瓒毅然决然地选择拼死一战,只见他亲率这几十名骑兵,径直朝着对面的鲜卑人猛冲而去。
最终,凭借着个人非凡的勇武,他硬是率领着这区区几十个人,与对面的鲜卑骑兵展开了激烈交锋。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成功地将鲜卑骑兵击退,在这场战斗中,更是斩杀了多达数十个鲜卑人。
后世诸多史学家持有这样的看法:白马义从最初的起源,或许便是这一场战役。在此战结束之后,公孙瓒从身旁挑选出了数十名心腹骑兵,与自己一同闯荡天下。而这数十名骑兵,极有可能就是白马义从最初的雏形。
往后,黄巾起义爆发之际,东汉对幽州的掌控力急剧下滑。到了公元187年,幽州有个官员名叫张纯,率先举兵造反。彼时公孙瓒不过是个县令罢了,可他却毅然挺身而出,全力协助东汉政府去抵御那些叛乱之军。
随后的一段时日当中,公孙瓒表现得极为英勇无畏,他亲率麾下的军队,与叛军展开激战,成功地阻滞了叛军的进犯步伐。直至东汉的主力部队赶来,两方合力之下,方才将叛军一举击溃,进而成功收复了整个幽州之地。
然而,这场叛乱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在叛乱发生之时,叛军头目张纯一心想要更迅速地拿下幽州,于是便直接与塞外的乌桓以及鲜卑取得了联系。如此一来,众多北方胡人便开始陆陆续续地涌入幽州境内了。
在东汉主力军队抵达后,叛军一时被击退。不过,叛军首领张纯并未即刻被消灭,而是逃窜到了边塞之外。接下来的两年当中,张纯屡屡带领乌桓人,持续对东汉边境发起袭击,给东汉边境地区带来了诸多困扰与威胁。
东汉时期,面对乌桓人频繁的袭扰,主力官军为此头疼不已,始终难以有效应对。那些乌桓游牧骑兵向来飘忽不定,踪迹难寻,行事全是游牧骑兵的做派。不过,公孙瓒后来倒是琢磨出了应对之策,即采用与游牧民族相同的作战方式来反制他们。
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当中,公孙瓒常常率领自己麾下的骑兵队伍,前往塞外主动寻觅乌桓人展开战斗。由于公孙瓒所带领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故而其队伍的机动灵活性也就更强一些!并且正因为人数不多,所以这一小股骑兵还能够配备最为精良的武器装备呢。
这支小股骑兵,在拥有足够精良的武器装备后,即便自身人数处于劣势,面对人数数倍于己的乌桓骑兵,依旧毫无惧色。要是碰上敌军人数过多的情况,他们便能凭借自身出色的机动性,迅速撤回到汉朝境内,以保周全。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作战方式,公孙瓒在北方塞外展开了一番激烈厮杀。他在那里横冲直撞,一通猛打,给乌桓方面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力。也正因如此,公孙瓒成功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赫赫名声,令众人知晓。
在当时那个时候,公孙瓒手下有几十个人呢,他们每次作战的时候都是骑着白马冲锋陷阵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到了后来,这一支人数不算多的小股军队,便被人们给称作是白马义从啦。
然而,在此我们务必要留意一点:自白马义从诞生起,在随后的好几年当中,这支极为精锐的骑兵队伍,其人数始终维持在几十人的规模,是绝对不会超过一百人的!
那么,公孙瓒麾下有这样一支战斗力极为彪悍的军队,可他为何不展开大规模的扩编行动呢?要是能拥有几百乃至几千人的精锐兵力,公孙瓒岂不是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去击败乌桓了?
其实呢,在当时那个时候,公孙瓒还真的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挺遗憾的,在他面前摆着三个难题呢,就是因为这三个难题的存在,导致他没办法去对这支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扩编操作。
成本问题是面临的首个难点所在。
需明确的是,在那时公孙瓒所担任的官职仅仅为中郎将罢了。彼时汉灵帝尚未驾崩,东汉王朝也还未完全陷入崩溃的境地。就其中郎将的身份而言,公孙瓒并没有能够实际掌控的地盘。
这便表明,其并不具备充足的收入渠道,如此一来,是无力供养数量过多的精锐部队的。
在东汉时期,精锐骑兵的造价那可是高到了极点呢!就说凑一支几十人的精锐骑兵队吧,公孙瓒都得砸锅卖铁,费好大劲儿才能勉强凑齐。要是想把规模扩编到数百人,起码得依靠一两个县的财政收入来支撑才行。要是进一步扩编到数千人,恐怕就得耗费好几个郡的财政收入啦。
很明显,这笔钱是公孙瓒没办法拿得出来的。
第二个难题在于作战风格方面。
需明确的是,白马义从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其精锐性与机动性。要是人数过多,实际上反而对机动作战不利。并且,当人数过多、规模过大时,乌桓人压根就不会和其交战,只要公孙瓒率领人马赶来,他们便会提前开溜。
如此这般的话,公孙瓒去组建这一支军队,那可就彻底丧失了其应有的意义。
而第三个棘手之处呢,是源自东汉的内部,确切来讲就是大家所说的官职方面的问题。
需明确的是,精锐骑兵于当时而言,那可堪称绝对的王牌利器。想当年在汉武帝执政的汉朝时期,即便举国上下倾尽全力、砸锅卖铁,最终也仅仅凑出了差不多十万左右的骑兵罢了。而霍去病仅率领八百精锐骑兵,便能够成功俘虏匈奴诸多贵族。若给他五万骑兵,他更是能将匈奴全境一举打穿。
在当时那个时期,公孙瓒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边境中郎将罢了。要是他手下能拥有数千精锐骑兵的话,汉朝高层知晓后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心生恐惧。接着便会派人下来仔细核查,看他究竟是通过何种途径私自豢养这些骑兵的。要知道,依照那时的规矩,就算是幽州军方的最高负责人,其手底下所能拥有的精锐骑兵也不过就几千而已。
由此可见,由于存在制度方面的限制,公孙瓒根本没办法对白马义从展开扩编行动。就算暂且不考虑扩充白马义从规模得花费多少资金的问题,单是来自东汉内部所施加的压力,就足以让公孙瓒难以承受,根本扛不住。
直至公元189年之后,此前的那种情况才开始渐渐有了变化。这是因为在这一年,汉灵帝驾崩了,随着他的离世,东汉各地的局势一下子彻底失控,全面崩盘开来。
汉灵帝驾崩之后,公孙瓒迎来了迅速崛起的契机。在随后的一两年当中,公孙瓒起初采取抱大腿的策略,投身到幽州牧刘虞帐下。于刘虞麾下效力之时,公孙瓒全力着手扩编军队一事。仅仅过了两年,他手下便拥有了两三万之众的士兵队伍。
与此同时,公孙瓒在对普通军队进行扩编之际,也未曾忽略对白马义从这支队伍的扩充之事。彼时的公孙瓒,已然摆脱了诸多规矩的束缚,如此一来,在展开扩编行动时,他便能够更加无所顾忌地去进行了。
就这样,历经两年的时间,起初仅有几十人的白马义从,其规模迅速扩增,人数达到了上千人,甚至还要更多。待这支军队正式组建完备之后,公孙瓒便觉着有了充足的倚仗,于是和自己昔日的老上司刘虞彻底决裂,由此真正实现了自立于一方。
就在同一时刻,手握那支精锐之师的公孙瓒,其战斗力已然变得极其强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191年爆发的东光之战里,公孙瓒所率的这支白马义从,更是表现得极为出色,可谓大放异彩,令人瞩目。
此役之中,公孙瓒亲率两万兵马,毅然与多达三十万的青州黄巾军展开正面对决。待大战落幕,公孙瓒竟凭借非凡战力,于正面战场上一举歼灭敌军三万之众,同时还俘获了七万余人,这般辉煌战绩,着实超乎众人想象。
在这当中,白马义从所起到的作用,很可能是超出人们想象的。要知道,一支极为精锐的骑兵,去和普通的农民军交战,那差不多就属于降维打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白马义从的声名,慢慢地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
然而,当成功抵达顶点之后,随之而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无可避免的衰落态势。也就是说,一旦登上了那个至高的顶点,接下来要面对的,就必然是走向衰落的局面了。
东光之战才刚刚落下帷幕,公孙瓒便与袁绍闹掰了。
这事儿讲起来有些复杂,简要而言,公孙瓒来自幽州,在那时,幽州在名义上的最高管事之人正是他的老上级刘虞。此刻的公孙瓒,尽管自身实力已然不弱,可还未充分做好与刘虞完全闹掰的打算。然而,公孙瓒若要发展壮大自身,又非得去拓展地盘不可。
因此在这事儿过后,公孙瓒便将自己的目光,转而投向了位于旁边的冀州。
彼时,冀州这块地方恰恰处于袁绍的掌控之下,是属于袁绍的势力范围所在。
就这样,公孙瓒与袁绍之间走向决裂的态势已然无法阻挡。而恰巧在那个时候,袁绍的主要兵力并不在冀州北部,这种情况对于公孙瓒展开突袭行动而言,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就这样,历史上那场赫赫有名的界桥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双方军队开始在此展开激烈的交锋,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战事就此开启,其战况之激烈、影响之深远,也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当获悉公孙瓒骤然翻脸的消息,袁绍即刻率领人马向北进发,欲与公孙瓒展开殊死搏斗。只是由于事发突然,时间极为仓促,袁绍所能带过去的兵力,必然十分有限。如此一来,在这场战斗正式打响之前,袁绍在兵力方面,已然处在绝对的下风了。
当看到己方兵力占据优势的时候,公孙瓒便放松了警惕,渐渐对袁绍产生了轻视之意。随后,在双方正式交战之际,公孙瓒居然采取了一种极为冒失的作战方式。
他指挥着自己手下那数千名骑兵,径直朝着袁绍的军阵展开正面的冲击行动,毫不迂回,毫无避让,就这样决然地让麾下骑兵向着敌方军阵猛冲而去,意图凭借这股勇猛无畏的冲劲,在正面战场上给袁绍的军阵造成巨大冲击。
在古代的战争情形下,骑兵直接正面冲击敌阵,这可并非是错误的作战方式哦。要知道,在诸多战争场景里,一旦己方的骑兵拥有绝对优势,采取这种正面冲阵的打法,常常能够快速终结战斗,还能切实减少人员的伤亡呢。由此来看,当时公孙瓒做出的那样的选择,确实也谈不上是错误的。
可问题在于,彼时袁绍阵营当中,存在着一位能人,此人便是麴义。在获取到有关公孙瓒那边的情报后,他特意针对公孙瓒麾下那支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精心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作战方案。
于是,在双方正式展开交战之时,麴义径直派出重装步兵,于正面去牵制公孙瓒的骑兵主力部队。与此同时,还在战场的两翼安排了众多弓弩手,借助弓弩之力,对公孙瓒的骑兵展开射杀行动。
实际上,这种打法并非麴义最先创造出来的。早在战国末期的时候,李牧在与匈奴骑兵作战时,所运用的便是这一打法。而当初的那一场战役,其取得的效果简直好得出奇。
而这一场战斗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亦是这般状况。情况并未有什么不同,还是和之前所预想或者类似场景下出现的结果一样,呈现出了相同的态势呢,总归是如此这般的一个结局了。
公孙瓒当时极为大意,居然把绝大部分的骑兵都派遣了出去。如此一来,待麴义下达放箭的指令后,那些被派出去的绝大部分骑兵根本没法逃脱,纷纷被利箭射中,当场就丧失了性命,能够逃回来的寥寥无几。
就这样,界桥那场战役最终以公孙瓒遭遇惨败的结局落下帷幕。在这场战斗里,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也几乎被全部消灭,再也不复曾经的风采,只留下惨败后的一片狼藉,宣告着公孙瓒此次作战的彻底失败。
此役过后,公孙瓒与袁绍又纠葛了数年之久。奈何白马义从的原有班底已然损耗殆尽,且后续那几年,公孙瓒战事连连,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财去重新组建这支骑兵精锐。故而直至公孙瓒最终败亡,那支白马义从也未能再次组建起来。
就这样,那支赫赫有名的白马义从,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昙花一现。界桥之战爆发后,麴义凭借自身实力,给予白马义从沉重打击,致使这支队伍近乎被全部歼灭,从此在历史舞台上迅速黯淡了下去。
当我们回首白马义从的历史时便会知晓,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当中,白马义从的人员数量并非很多。直至后期虽有了一定的扩编,可紧接着就遭遇了界桥之战。经此一役,白马义从几乎全军覆没,不复往昔的规模了。
这样的一支军队,其战斗力虽说挺强的,可要是论及能否对历史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还着实有着不小的差距呢。
然而,要是彼时的公孙瓒能多几分谨慎,避免让那支精锐骑兵被麴义全部歼灭的话。在后续的汉末混战进程里,这支军队没准儿还真有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绽放光芒的可能呢。
令人惋惜的是,当碰上麴义之后,那支声名赫赫的白马义从便被全部歼灭,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了现身的机会,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实在是一大憾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