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是怎样“被”投诚的

如意现当代史 2024-03-16 02:13:50

1948年10月18日后半夜,一个叫杨致立的人,敲开了国民党新7军副军长史说(读“悦”)的房门。一进门,他就问史说:是不是还要跟解放军打下去,还是要跟解放军联系起义?

史说问:郑副总司令是怎么说的?杨致立回答:他不方便说。你去联系吧。

当时郑洞国一直被蒋介石派来的两个参谋盯着,根本没有机会跟亲信说什么话,也不方便写什么手谕,这是史说很清楚的。

史说又说:他不方便明说,你是他派来跟我讲的?

杨致立说:就是这个意思。

史说知道杨致立的身份是国民党报纸的记者,虽然很年轻,但郑洞国很赏识他,到哪里去都带着他。显然他是代表郑洞国来的。

史说立即安排与解放军联系。第二天上午,新7军就放下了武器。

当时解放军对统一战线政策规定得详细,其中给予国民党军官倒戈的有三种待遇安排:

一是起义。凡我方确认为起义的将领,到我军中按同等级别安排,是军长起义的,到解放军中还是军长。个别人还有提拔的,如孙名泉,贾注起义时是国民党军副师长,到解放军中当了正师长。

二是投诚,基本上按低一级安排。三是接受和平改编,则对任职视情况考虑。国民党军军官有的人要价高,迟迟不行动,待遇就会降低。

郑洞国的部下确实是代表郑洞国去和解放军接洽的,但在时机上已错过了取得“起义”待遇的机会,只承认其“投诚”的待遇。

郑洞国当时抱着对蒋介石的愚忠,一直未下令联系起义或投诚,但他的部下都是代表他去联系解放军的,所以萧劲光、萧华见到郑洞国时,都对他很热情、很尊重,郑洞国只能顺其自然了。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郑洞国到上海,老部下史说去拜会他,专门求证了一下:1948年10月18日深夜杨致立让我去联系解放军,是不是你派他找我的?

当时史说是国民党新7军副军长,军长李鸿病重不能视事,史说负责指挥。新7军是长春守军主力,新7军放下武器,基本上战争就结束了。此前曾泽生60军起义时已找过史说,史说当时只是约定60军起义出城时不开枪阻拦,没有参加起义。

听到史说询问,郑洞国脱口而出:“没有,我没有派杨致立去找你。”两个人都愣了一下,然后都不禁大笑。

杨致立假传圣旨,让史说,也让郑洞国得到了“投诚”的待遇,自己也立了功。的确是立了大功,如果他不假传圣旨,新7军继续抵抗,那又不知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郑洞国是1948年1月10日蒋介石飞到沈阳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他从1948年3月中旬到长春,就开始据守已成为孤立据点的长春,直到1948年10月中旬解放军攻克锦州、长春已成为瓮中之鳖之后,郑洞国还在10月16日下决心执行蒋的突围命令。但当天夜里,守城的国民党军重要将领曾泽生率60军起义,到19日上午新7军也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也已约定投诚,但因郑洞国未下令起义投诚,还假装在突围对天放枪,解放军进到楼内才都放下了武器。

无论如何,郑洞国即使是“被”投诚,投诚也是事实,他的贡献还是较大的。一是他在国民党中地位高、影响大。虽然他只是中将、副总司令,但他一直是蒋介石的亲信,是抗战中屡立战功的名将,他没有为蒋介石战死,而投诚共产党,政治影响极大。并且直接带了5万人给共产党,这也是很大的成绩。

二是在共产党教育改造下,郑洞国政治上有了很大进步,后来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做了大量工作。抗美援朝时周恩来专门找他了解美国军队的情况,因为1943年他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与美国军队共同收复缅北,他对美军是了解的。他告诉周恩来总理,美国军人在缅北行军时因为太累允许扔掉东西的时候,先扔枪,再扔粮食,再扔衣服,他们保个人性命是最重要的。郑洞国介绍的这一情况听起来像笑话,但确实和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两军的判断是一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气”多钢少,美军是气少钢多。郑洞国帮助中共中央领导人了解这一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0 阅读:1

如意现当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