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个省的省会城市,想往好里建设,居然连个像样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挤在山沟沟里的那种憋屈景象。
就全国来说,甘肃人的腰是最弯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出门是山,回家是山,一年到头走山路,腰不弯怎么能走得了那么多的山路。
作者就是甘肃人,自小就是在山沟沟里长大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逢年过节走亲戚,背上一大包或蒸或烤的“礼当”,在各个山沟里乱窜。
经常是看着就在对面的山头上,但真的走到那里,或许就到下午了,而身上背的“礼当”,也会在沿途的磋磨当中,很多都会碎成一块又一块的。
两座山头上的人家,虽说鸡犬之声相闻,但是,真要碰一面,那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了,因为首先要下山,而后要爬山,一下一上之间,半天就过去了。
那些年,村村都在修路,传统的土路,上面铺一层砂石,车碾马踏一段时间,也就成了好路,路修通了之后,做买卖的终于能到我们山沟里来了。
用自家地里出产的豆子、麦子,终于能换上瓜果蔬菜了,家里面出产的小杂粮之类的,也总有贩子上门收购了,至少至少,家家户户手里面总算是有几个外出打工的盘缠了。
那些年的困顿日子,那可是过得真糟心,想出门“搞副业”的,连路费都没有的,比比皆是,想要出门打工,先得亲朋好友家走一遭,借上一屁股债,过年回来再一一上门还上。
那些年,修路基本都是村里自发的,到了后来,政府也有钱了,终于把路面换成了水泥路,村村通路,出行时骑自行车、摩托车,亲戚朋友间的交往才变得密切了起来。
崇山峻岭困住了人,也困住了好生活,那些坡旱地,广种薄收,十年九旱,即便是把所有能耕的地都种上,每家每户的日子也属实过得不咋地,能够家有余粮的,就是很不错的光景了。
都说形势逼人强,这个是真的逼,因为成年男性如果不出去打工挣钱,那可是真的拿不出说媳妇、讨老婆的彩礼的,那些年,川里的娶山里的,浅山里的娶深山里的,最后的深山沟剩下的,基本上都会变成光棍儿了。
深山里的人家,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主动往外搬迁,很多地方的打工人,那年头往新疆跑的比比皆是,只要在新疆有个落脚之处,一传十十传百,整家,甚至整村往新疆跑。
大山,阻挡了甘肃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渴盼,坡旱地,保水保肥能力差,是很难得到丰收的,而坡改梯之后,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增强,耕种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了。
养羊的,终于不用从山外年年买草了;种药的,种出来的药那可是能真正码现的;即便是种几亩普普通通的土豆,到了秋天,也终于能换成红彤彤的钞票了。
大量的梯田,一层一层地,都是安居乐业的保障,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用再背井离乡地背着铺盖卷,一过年就往外跑了。
坡改梯之后,种地的人,也能过上好日子了,即便是打工已经成为了常态,但每家每户留在家里的亲人们,终于能舒心地种上田了,尤其是农机能够上山在梯田作业之后,每年在外的打工人,也不用着急忙慌地往家里赶了。
弱劳力就能解决种地的问题,壮劳力就能安心务工,里外一起使劲,日子终于可以过得蒸蒸日上了。
好好推,大量地推,把一座座童山秃岭都变成青山,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这么好的山川,如果能养人,这千千万万的沟壑里都住上人,这可是给子孙后代留足了发展空间啊。
水土条件好的梯田,即便是每年浇一水,也能保证丰收了,水土条件差一些的,可以种上多年生的药材,慢慢积累土地的价值;水土条件最差的岭头地,那也可以种树种草,至少不用去山外买草喂牛羊了。
在外的甘肃人,老家条件好了,日子好了,你们还会选择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