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龄不尴不尬的一群人,像作者这样五十多岁的人,总是怕挨饿,所以经常会发一些和农业相关的帖子。
尤其是近期,处于黄土高原的甘肃、陕西都开始了大规模的推山造田,作者对此很是写了几篇,之后就遭受到了群嘲。
嘲笑的逻辑很简单,但是也显得无懈可击,人家就盯住一个问题,黄土高原推山造地有意义吗?推好的地,谁还愿意种。
实际上,没人种地,这是全世界发达国家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而绝大多数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也很粗暴,那就是农业补贴。
但凡生产出粮食类产品的,可以按照种植面积或者产量,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以此来促进农民的积极性,提振种植业的信心。
当然,补贴的项目,不仅仅是粮食作物,很多国家为了培育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可可、大豆等,对农业方面的补贴可谓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亩耕地的大国,我们虽然也采用了部分补贴的方式,给予种植业一定的扶持,但对于农业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还是我国土地面积分散,种植户多由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也就是说,咱们的规模太小了,补贴到最后,每亩几十块钱,就连农户都不在乎。
因此,种植业,或者说农业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很是严重,大量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从内心里面抵触农业,抵触种植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那些唱反调的人,看似是在抬杠,但事实上,人家说的一点没错,人家只是指出了一个扎心的事实,抛掉情怀之外,我们的存量土地和增量土地,将来由谁种。
实际上,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多了,而且人家考虑的比我们更早,而且取得的进展也更加瞩目,可以说,在实验室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得到了解决。
那就是,智能化的种植业解决方案,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综合智能植保机器人,来充当种地的农夫,完成从耕到种,从种到收的全过程。
处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者在这里隐去具体的生产制造商具体名称,但是,我想明明白白在这里交代清楚,“由谁种地”这个问题,已经通过新型智能农夫“牛郎一号”得到了初步解决。
作为一个目睹了整个实验过程的人,我这里解释一下整个过程,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的新农夫“牛郎”到底有多牛。
首先是耕地,土地用不用耕,这是由安装在土壤当中的传感器来说话的,分布在农田中的传感器会把土壤含水量、疏松度、有机质含量等信息,收集传输到终端,由终端判定是否耕作。
种植之前,则会通过过去五年的种植数据和对当年的气候预测,来安排具体种什么,其中考量到的信息有轮作因素、气候因素、病虫害因素、市场供求因素等等。
分布在田间的传感器会捕捉病虫害及其敌害的信息,对是否预防性喷药进行判定,对病虫害防治做出规划。
至于植保和收割这些,都会有无人机和智能收割机配合完成,可以说,我们将来看到的牛郎,是一个大家庭,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作为一个外行人,对其中涉及到的5G通信、数据分析等等可谓一无所知,但是通过人家实验人员的解释,我大致总是看明白了,有了牛郎家族,谁来种地,已经不是问题了。
新型的牛郎家族,全部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驱动,分布式光伏电站里,有多个充电位,所有的小牛郎们,平时就在电站里待命,一旦接收到中枢的任务,就会马上出发干活。
虽然人工合成淀粉已经实现了,人工合成粮食未来也不是问题,但作为传统农耕的解决方案,牛郎可谓是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这个大家都关切的问题,你就说牛还是不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