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梅,35岁,出生在北方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高中毕业后,我没能考上大学,便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了镇上的一家服装厂工作。
25岁那年,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张强,他比我大两岁,是镇上有名的木工师傅。
婚后我们住在村里,丈夫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公公婆婆与我们一起生活,家庭条件一般,但日子过得还算平静。
我们的儿子今年7岁,刚上小学,聪明又活泼,是全家人的宝贝。
丈夫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姑姐张丽,比我丈夫大五岁。
张丽已经嫁到了隔壁省的一个城市,丈夫是公务员,家里条件不错。
张丽每年回娘家的次数不多,通常只有年节时才会回来。
今年腊月二十,她带着孩子回来了,打算在家住上几天。
婆婆高兴得不得了,忙前忙后张罗着给大姑姐做她爱吃的饭菜。
这几天,家里热闹了不少,但我心里却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大姑姐从小就深得婆婆的宠爱,在婆婆眼里,她是最懂事、最能干的孩子。
而丈夫张强虽然是家里的儿子,却总是被婆婆数落,说他笨手笨脚,不争气。
结婚这些年来,我早就习惯了婆婆对大姑姐的偏爱,但这次她的偏心却让我有些无法接受。
腊月二十五那天,大姑姐要回她自己的家了。
婆婆一早就开始忙活,把家里的腊肠、腊肉、粉条,还有自己做的咸菜、豆腐干全都打包好,塞满了大姑姐的后备箱。
我站在一旁看着忍不住问:“妈,这些东西咱家也不多,您全都给姐拿走了,咱自己吃啥?”
婆婆头也不抬地说:“你姐难得回来一趟,带点家里的东西回去也是应该的。再说了,她带回去也能想起咱家。”
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等到大姑姐开车准备走的时候,婆婆又从厨房里拎出一大袋苹果塞进车里,嘴里不停地嘱咐:“丽丽啊,这些是咱家院里摘的,虽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你们那边买不到这么原生态的,多带点回去给孩子吃。”
大姑姐笑着点头,连连说:“谢谢妈,下次我再回来,您别这么破费了。”
看着大姑姐的车缓缓开出院子,我原本压着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我走到车旁,用尽量平稳的语气说道:“姐,你是不是忘记带走一个人?”她愣了一下,回过头看着我:“忘记带谁?”我盯着她的眼睛,冷冷地说:“妈。”
一时间,周围安静得连风声都听得见。
大姑姐脸上的笑容慢慢僵住了,婆婆也愣在原地,手里还拎着装苹果的袋子,半天没说话。
我继续说道:“妈天天念叨着想你,可你一年到头也就回来这么几天。你走了,妈舍不得这些东西,给你装了一车,可你有没有想过,她最舍不得的人其实是你。”
说完这句话,我转身回了屋。
丈夫在一旁低声说道:“你这是干嘛呢?丽丽姐也是有自己的家和孩子,她也不容易。”我没理他,心里却翻腾着一股说不出的委屈。
其实,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个外人。
婆婆对我不冷不热,凡事都护着大姑姐,有时候甚至让我觉得我是这个家里多余的那一个。
但今天,我之所以会这么说,不是为了和婆婆争宠,也不是想让大姑姐为难,而是希望婆婆能真正意识到她的偏心让我和丈夫有多难受。
晚上,婆婆坐在炕上发呆,丈夫低着头抽烟,屋子里充满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我想了想,还是走到婆婆身边,轻声说道:“妈,我不是故意要惹您不高兴。丽丽姐条件好,她也孝顺您,但强子是您的儿子,咱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家里的东西您舍得全都给姐拿走,可您有没有想过,咱家过年也需要用这些东西?”
婆婆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叹了口气说:“梅啊,不是妈偏心,是你姐从小就不容易。她小时候家里穷,吃了很多苦,现在条件好了,我只想多疼疼她。”
我点点头:“我能理解,但强子也是您的孩子,您不能总是忽略他的感受。”
第二天,婆婆早早起床,煮了一锅饺子。她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端到我面前,说:“梅,昨天是妈不好,妈以后会注意的。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强子能娶到你,是他的福气。”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酸涩,眼眶也湿润了。
这件事情过后,婆婆的确改变了不少。她开始更多地关心我们的生活,逢年过节也会主动问我需要些什么。大姑姐依然是她心里的那块宝,只是她现在更懂得平衡了。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这个家本来就少不了矛盾和纷争,但只要彼此都能退一步,多为对方着想,家才能更像一个家。而那些曾经的委屈和不满,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