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陈桂兰,今年55岁,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文化程度不高,小学四年级没念完就辍学了。
小时候家里穷,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父母总觉得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没用,所以早早让我放下课本,帮家里干活,照顾弟弟妹妹。
后来,弟弟们倒是念了不少书,一个考上了中专,一个去了技校,而我则在19岁那年匆匆嫁到了隔壁村。
我丈夫叫刘建国,他是个实诚人。年轻时,他在村里的砖厂做工,虽然辛苦,但每个月能挣点钱养家。
婚后,我们没有太多甜蜜,更多的是琐碎的日子。结婚第二年,我生下了女儿小敏,三年后又添了个儿子小伟。
那时候日子苦,但一家人挤在一起过,心里还是暖的。后来,我们村办的砖厂倒闭了,丈夫只能做零工补贴家用,我则在村里养了几头猪,平时种点地,算是维持生计。
孩子们渐渐长大,女儿小敏是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从小学习就好。家里虽然穷,但我们夫妻俩咬咬牙供她读书。
她考上了师范学院,成了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村里人都羡慕我,说我有个出息的闺女。我也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哪怕再累再苦,看到小敏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小敏毕业后,留在了小城市当老师。因为她长得清秀文静,又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追求她的人不少。
最终,她嫁给了一个在银行工作的男孩,叫王明。他家里条件比我们好得多,是城里人,父母都是退休职工。
婚礼办得很隆重,王明的父母还给他们在城里买了套房子。那时,我满心欢喜,觉得女儿嫁了个好人家,生活有了着落。
婚后,小敏生了个女儿,我们家添了外孙,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后来听小敏打电话时,我渐渐觉得她有些疲惫,说工作和带孩子两头忙不过来,婆婆公公虽然住得近,却不愿意帮忙。
我心里替她难过,想着自己反正没啥事,就主动提出去城里帮她带孩子。小敏一开始推辞,说怕我累,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希望的。于是,我收拾了几件衣服,坐车去了城里。
初到女儿家时,我满心欢喜,想着能帮女儿减轻负担,顺便也能多陪陪外孙女。
可是,城里的生活跟我们农村完全不一样,家家户户住得高楼大厦,邻里之间几乎没有来往。
女儿家是三室一厅,装修得很漂亮,但我总觉得哪里都拘束,生怕碰坏了什么东西。王明对我还算客气,但话不多,每天早出晚归。
我知道他工作忙,也没多想,只想着把带孩子的事做好,让女儿和女婿都能安心。
日子看似平静,但我心里却逐渐感到一丝不安。城里的生活节奏太快,而我却总觉得自己融不进去。再加上有些家务活,比如用洗衣机、微波炉这类机器,我不太会用,手忙脚乱的事时有发生。有时候,我也会听到王明的语气有些不耐烦,但想着他是女婿,我不好多言,只能小心翼翼地应付着。
可是,生活的表面安稳,往往藏着暗涌,而我却没想到,这一切会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中彻底爆发。
02
那天的事情,是从一只碗开始的。
我照常在厨房忙活着给外孙女煮粥。小敏那天早上去上班得匆匆忙忙,连早饭都没顾上吃。我想着她工作辛苦,心里疼她,就打算顺便多煮点粥,等她中午回来热热吃。
外孙女在客厅玩玩具,我一边炒菜一边时不时回头看看她。厨房的调料瓶摆得很高,我踮着脚去够,谁知道一不小心胳膊碰翻了旁边的碗,碗掉到地上,摔得粉碎。
听到响声,王明从卧室里出来了。他本来今天休息在家,正在卧室里用电脑处理点工作。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他就皱着眉头过来了,语气不善地问我:“妈,怎么回事?家里这么好的碗也能摔了,你能不能小心点?”
我一时语塞,低头看着地上的碎片,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碗确实是好看,是他们结婚时买的一套餐具,听说挺贵的。
可我也不是故意的,家务活本来就是琐碎的,谁能保证一点差错都没有呢?
我刚想解释,王明却不依不饶,语气越来越冲:“您在家就不能注意点吗?小敏工作已经够累了,家里指望您帮忙,您倒好,连个碗都摔得这么响。”
他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扎人。我心里一阵发酸,觉得委屈得难受,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站在那儿,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针扎了一样。
就在这时,外孙女突然跑过来,抱住我的腿,说:“奶奶,奶奶别生气。”孩子奶声奶气的安慰让我眼眶一热,差点掉下泪来。我蹲下来抱住了她,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却终究没再说一句话。
中午小敏回来后,我没提这件事,只说厨房里摔了个碗。她看了看我,似乎察觉到我有什么心事,但她忙着吃饭,又匆匆赶着去学校,没多问。我心里那点委屈,就这么咽了下去。
可这只是个开始。
后来,类似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有一次,我用他们家的洗衣机洗了几件衣服,可能是没调好程序,衣服洗出来有点皱巴巴的。
王明回来后看到,皱着眉头说:“妈,您不会用就别乱动嘛,这衣服皱成这样,还能穿吗?”
他的语气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我知道他心里是不高兴的。我连忙说:“下次我注意。”可话虽然这么说,心里却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像个外人,做什么都不对。
还有一次,外孙女感冒了,夜里咳嗽得厉害。我心疼得不行,抱着她哄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没精打采。小敏下班回来后,还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没睡好。
我刚想说外孙女夜里咳得厉害,王明却在旁边冷冷地插了一句:“妈带孩子辛苦,我们也不好意思麻烦您太多,您要是觉得累,就回老家休息吧。”
他这话听起来客气,实则是赶人。我听了心里一沉,只觉得满腹委屈无处诉说。
后来,我渐渐发现,王明似乎并不喜欢我这个丈母娘。他不是那种会明着挑事的人,但他的冷淡和不耐烦,总是在无形中让我感到一种被排斥的感觉。
他和小敏的婆婆相比,确实少了几分体贴。小敏的婆婆虽然住得近,但从不主动来帮忙,偶尔过来一趟,也只是坐在沙发上逗逗孩子,家务活一概不碰。我心里替女儿不值,却又无可奈何。
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留在城里,可能并没有帮上女儿太多的忙,反而成了她和王明之间的负担。
王明对我的态度让我心寒,而小敏则总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我坐下来好好聊聊。我知道她是心疼我的,可是她夹在丈夫和母亲中间,也很难受。
终于,那天晚上,王明的一句话让我彻底下了决心。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汤勺掉到了地上。他看了我一眼,嘴里嘟囔了一句:“妈,您是不是年纪大了,手都不灵活了?干什么都这么不小心。”
虽然他的话说得轻飘飘的,但我心里却像是被什么狠狠击中了。原来,在他眼里,我就是个笨手笨脚、碍事的老娘。他的话让我彻底明白,我留在这里,可能只会徒增矛盾。
那天晚上,我收拾好了行李,告诉小敏:“妈还是回老家去吧,家里还有点地要种,你们在城里好好过日子。”
小敏慌了,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她说:“妈,您别走,王明只是嘴快,没别的意思,您别往心里去。”
可我摇了摇头,笑着说:“妈不是生气,只是觉得自己在这儿帮不上什么忙。你们有你们的日子要过,我留在这儿,反而添乱。”
小敏哭了,她抱着我说:“妈,我对不起您。”我拍了拍她的背,心里一阵酸楚,却什么也没说。
那天晚上,我收拾好东西,在小敏的哭声中离开了她家。坐在回乡的车上,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我的女儿,我最疼爱的孩子,她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而我却无能为力。王明的冷漠让我心寒,而小敏的无助让我揪心。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但我知道,留在她家,只会让她更难受。
03
回到老家后,我的日子重新回到了平静。可是,我心里始终放不下小敏。每次接到她的电话,我都能听出她声音里的疲惫。她总是说:“妈,您别担心,我挺好的。”可我知道,她并不好。
一年后,小敏突然回到了老家,带着外孙女。她告诉我,她和王明离婚了。她说:“妈,我想通了,这个家,我实在撑不下去了。他不尊重您,也不尊重我,这样的婚姻,我不要也罢。”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难过,却又有些释然。我抱着她,说:“孩子,离了就离了,妈陪着你。”小敏哭了,她说:“妈,这一年我一直在后悔,后悔让您受了那么多委屈。”
这一次,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拉着她的手。生活的苦难总会过去,而我能做的,就是陪着她,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人生的路很长,我相信,小敏会找到属于她的幸福。而我,也会一直在她身后,为她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