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是曹操的多事之秋,在新的大战打响前曹操还面临许多烦恼事,除心腹谋士郭嘉病逝外,曹操最疼爱的儿子曹冲也死于这一年。这一年,曹操还杀了名士孔融和名医华佗。当然,也有值得庆贺的事,文化中上的盛事“文姬归汉”也发生在这一年。
曹操刚接触华佗的时候,心情也是非常舒畅的。对于这位医疗手段出神入化,名气响当当的神医,还是自己安徽亳州的老乡,曹操对其格外的青睐。《后汉书·华佗传》关于华佗的记载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精于方药”。民间称他为神医。
正史和演义里面都记载着曹操自身的顽疾:头痛病。发作起来头痛欲裂,华佗亲自为其诊断并对其实施针灸治疗。他从曹操胸椎部的膈俞穴进针,倒也暂时地缓解了曹操的头痛病,不但脑清目明而且心旷神怡,曹操大为欣喜,强行把华佗留在身边做自己的私人医生,禁止华佗在去民间行医。而作为一个名医,华佗有着崇高的医学精神,厌恶强取豪夺的封建豪强,无视荣华富贵,哪怕是风餐露宿也为更多的人解脱疾苦。正史中,对华佗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后来华佗以家中妻子生病为借口,而这一去就没有再回头,曹操多次写信催促未果,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探华佗所说是否属实,而结果就是,华佗的妻子并未生病,华佗给出的理由就是,只想做民间的赤脚医生,为更多的人服务,不愿做权贵的私人护理,华佗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曹操!曹操平生最恨的就是欺骗,迁怒华佗,最后把他杀了。华佗的死也是中医史上一个重大的损失。在演义中,华佗的死是因为曹操猜疑华佗要替关羽报仇,所以才杀了华佗!因为一件看似很小的纠纷让华佗死于非命,对曹操,对华佗,对医学发展都是一件可惜的事,曹操本人也是能知人善用,重贤爱才,心胸也豁达,那为何容不下一个如此重要的医生?不少历史学家们,也纷纷给出了一些原因。
首先,曹操也是诸侯出身,虽贵为丞相,但也是手握军权,管理着众多文武将才,军纪严明,法令不能违。华佗既然已是曹操的属下,就得无条件的执行命令,有令必行、有征必应这是基本纪律,给了华佗特例,别人如何去约束?就这一方面来讲,曹操本人也落实得很到位。“割发代首”这个事件,不管是在演义里面还有正史里面都有着记载,足以表明曹操的执行力。正史里面还记载了,华佗的认罪书,但是具体的罪名却没有详细说明。
其次,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的性格的一面惜才爱才,不管是仇家还是敌对的人,只要愿意归纳其帐下的,曹操都会心胸豁达,不计前嫌,比如张绣、贾谢,徐晃、张辽,本是曹操对立面的,但是在曹操这边都得到了重用,跟曹家有过血债的张绣和贾诩,哪怕是刘备是关羽,曹操拉拢的态度也极其诚恳。另一方面,曹操的性格有极度狭隘,尤其痛恨别人对自己的欺骗,身边的人不得对自己有半点忤逆的想法,荀彧,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更是为曹操举荐了郭嘉,也是曹操的心腹之人,但是因为得罪了曹操,就没有再给过荀彧的机会,后来的荀彧也是郁郁而终!更有说荀彧是被迫服药自尽的!而相对于华佗来说,曹操给过其机会,曹操派人去探视,真相如果真的像华佗说的那样,曹操自然也会通情达理,但事与愿违,违纪和欺骗两项罪责各个不能少。
最后,可以从曹操的人才观上分析。虽然华佗的医术高超,但是曹操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做错事杀错人,更不会觉得世上只有华佗这么一位神医,在正史中的《求贤令》有“唯才是举”,还有一句“吾得而用之”,曹操的意思是不管是什么样文人武将,对于曹操这么腹黑的人来说,一切对他有利才是最有意义的!换句话说,不是我的人,你能耐再大,名声爱响、不能为我效力有可能就被对手所用,这样的人留不得。而华佗的医术造诣和其响亮的名声,坚定了曹操处死华佗的决心,这不是曹操的头脑发热,而是想法过于超前,有史书说曹操杀完华佗,悔不当初,其实从曹操的性格来分析是不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