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军政府是怎么上台的?上台后又是如何对中国背信弃义的?

物流启示通 2024-08-08 21:24:58

继续缅北系列。

前面两篇文章说了从三次英缅战争到日本联缅驱英,从四方《彬龙协议》到缅甸内战爆发,重点从历史、法理和民族三个视角对缅甸独立前后的政治生态做了解读,特别强调了缅北少数民族对缅族、对缅甸政府排斥的历史根源。前面也提到了缅G,说了昂山、吴努与缅G的关系。

大背景交待完了,现在把视角投放到缅北。

缅北从现行的缅甸国家行政区划地图上看,指的是掸邦、克钦邦这两个少数民族邦。

缅甸行政地图(图源网络,侵删)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是缅北系列第三篇】

一、《彬龙协议》

二、三次英缅战争

三、英国“分而治之”

四、日本“联缅驱英”

五、彬龙精神

六、缅甸内战爆发

七、中缅蜜月

1950年2月,云南解放。

G军残部(以第8军、26军为主)从西盟佤山退入缅北,收编溃散部队,在中缅边界一带建立了军事据点。1952年2月,李弥从T来到缅北,成立“云南反G救国军总指挥部”。

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美国实施“干扰东南亚特别行动计划”,利用G军在缅北的这支力量,数次对云南边境进行军事骚扰。到1958-1959年,G军在美国支持下,在缅北已经发展成5个军,包括1个军区、15个师、6个纵队、6个独立团和3个独立支队。

缅甸当局对盘踞在缅北的G军非常焦虑,到联合国告状,有美国在那挡着不受理,派兵去打又打不过,每一次都被G军打的狼狈不堪。于是,缅甸将希望寄托在新中国身上,主动邀请并配合中方在缅北打击G军残部,缅甸也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因此,上世纪50年代是中缅的“蜜月期”。

这段“蜜月期”的主要成果,一是在1960年签署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边界条约》;二是在1961年中缅双方重创G军残部,将盘踞在中缅边境的G军残部赶跑,其中一部份退至金三角地区。

物流启示录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1941年线”。

前文说了,虽然英国在1885年12月灭亡了缅甸的贡榜王朝,但直至1941年6月,缅北的克钦邦(不含“八莫-密Zhi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佤邦地区(北佤)依然是中缅未定国界,克钦邦方向是中缅北段未定界,佤邦方向是中缅南段未定界。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网文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内容,错误的认为英国灭亡贡榜王朝后,就占领缅甸全境了。

因为当时日本封锁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了打通西南抗战大后方经缅甸通往印度洋的运输通道,有求于日不落帝国,实属无奈,作为交换,1941年6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和《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条约》,将克钦邦(不含“八莫-密Zhi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佤邦地区(北佤)划给了“英属缅甸”,这就是 “1941年线”。

“1941年线”中的北佤地区,中缅南段未定界(图源网络,侵删)

“1941年线”中的克钦邦地区,中缅北段未定界(图源网络,侵删)

不料,1942年(1-5月)日本发起的缅甸攻势,英军不堪一击,狼狈退入印度,我国经缅甸到印度洋的运输通道被阻断(滇缅公路被切断、滇缅铁路修了一半后拆除)。

如此,1941年6月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就属于英国单方面“违约”,那么与之捆绑的《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条约》也就失去了法律效力。

对此,1942年10月,中方以英方没有履行条约为据,不承认“1941年线”。特别是在克钦邦,中方划定的中缅边界是“户拱-巴特开山线”,这条线从江心坡经胡康河谷一直到那家山,也就是说,当时的云南与印度直接接壤,也与藏南相连了。

户拱-巴特开山线(中缅北段未定界)

所以,在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签署前,缅北的克钦邦(不含“八莫-密Zhi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佤邦地区(北佤),仅有1年的时间(1941年6月-1942年5月)在法理意义上归属“英属缅甸”,但这个“法理意义”实际上还根本站不住脚,因为英国未履行条约在前。

而1948年独立后的缅甸政府,在没有日不落帝国殖民当局的历史“庇护”下,对缅北的克钦邦(不含“八莫-密Zhi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佤邦地区(北佤),则更没有声索的法律和事实依据。

回到本文话题。

上世纪50年代的这段中缅“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

八、军政府上台

1962年3月,奈温发动政变,推翻吴努的文官政府,建立军政府。这次事件成为缅甸军控政府的发端,其影响一直至今。

奈温曾于1941年随昂山赴日参训,是当时“三十志士”成员之一。

奈温,又称德钦秀貌(图源网络,侵删)

奈温军政府上台后,在缅甸掀起了“反花排花运动”,打砸花侨社团,掠夺花侨资产,禁止花文教育,迫害驱逐花侨,该运动在1967年3月达到高峰。

可恨的是,奈温政府复与T当局勾结,在缅北地区设立军事情报站,还合作建立了军事据点,袭扰我国云南边境。

同时,奈温政府加大了对缅G的军事打击力度。

在上篇文章说了,此时的缅G已经分裂为“红旗派”和 “白旗派”,实力大减。红旗派领导人德钦梭于1970年11月被俘,至此缅G红旗派失败。白旗派在政府军的围剿下,损兵折将,举步维艰,其中一部分留在勃固山区打游击,另一部分转移至缅北后进入我国,被安置在四川,被称为“四川老兵”。记住这支老兵,后文还会提到。

问题来了,为什么此时奈温政府“反花排花”呢?当时的国际背景是这样的:中Su关系破裂、中Yin边境冲突、援越抗美……不展开了,只简单提一件事。

前面说了,1960年中缅完成划界后(我国是做出巨大让步的),缅甸当局捞到了好处后立马翻脸。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搞事情,印方试图以“麦克马洪线”缅甸段(即“1941年线”),来参照划界“麦克马洪线”藏南段(即所谓的“1913年线”)。印度认为,既然中方放弃了对“江心坡-胡康河谷-那家山”一带地区的声索,那么同理,中方也要放弃对藏南地区的声索。

于是,就发生了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缅甸奈温政府掀起的“反花排花运动”与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同频,两国互相策应对付我国,是为不仁,此为其一;其二,中缅划界时,中方做出巨大让步,缅方获得利益后,转过来就翻脸,此为不义;其三,我国帮助缅甸当局肃清盘踞在缅北的G军残部势力,并使得缅甸当局第一次获得对缅北地区的实控,而在次之后,奈温政府却复与T当局勾结,袭扰云南边境地区,威胁我国领土,此为反复无常,更加不仁不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出于巩固西南边防安全的需要,开始支持缅G。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奈温政府在此期间对少数民族的“削藩策”。

九、缅甸军政府 “削藩”

在1962年奈温军政府上台前的1958年,吴努就已经“被辞职”,奈温出任总理并组建“看守政府”。

为什么是1958年?

因为1958年正是《缅甸联邦宪法》颁布后十年期满后的第1年。

前文说了,1947年9月《缅甸联邦宪法》出台,规定自宪法颁布之日起10年后(1957年9月24日),掸邦、克耶邦等有权决定留在或脱离缅甸联邦。

在1958年,掸邦决定脱离缅甸联邦独立,缅甸政府不同意。于是,掸邦与缅军爆发了“当阳大战”(萨尔温江西岸),掸方4000余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对阵2万余人的缅军,损失惨重。

当阳位置与周边势力范围图

1959年3月,缅甸当局通过《缅甸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要求各少数民族邦进行民主改革,以补偿方式取缔土司世袭治权。

1962年奈温军政府上台,干脆解散民主议会,废除《缅甸联邦宪法》,搁置“少数民族邦自由退出缅甸联邦权利”,监禁少数民族上层首领,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的军事打击力度。

当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掸族土司、原缅甸第一任总统苏瑞泰被捕并死于狱中。苏瑞泰是对《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做出重要贡献的掸族人,缅甸独立时,为了表达苏瑞泰的功绩,选其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无实权)。苏瑞泰总统任期届满(1948-1952年),又在缅甸联邦议会民族院做了8年议长(1952-1960年)

掸族土司、原缅甸总统苏瑞泰(图源网络,侵删)

当阳大战和苏瑞泰身亡,直接促成掸邦三支民地武力量的形成,分别是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掸邦独立军(SSIA)、掸邦民族军(SNA),这三军后文还会提到。

之后,掸邦境内涌现了更多的民地武。

前文已经说了,掸邦由34个小邦组成。这些小邦一看,掸邦根据《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独立不成,盟主苏瑞泰惨死,这是缅族政权对掸邦开刀了,一不做二不休,大伙抄家伙起义。

这其中就包括1963年1月,德昂族人领导达孔当成立的崩龙民族阵线(PNF),其后又组建了崩龙邦解放军(PSLA),这是目前缅北德昂军的前身,后文也会提到。当然,上世纪90年的最有名的就是坤沙,此为后话。

以掸邦视角来看待从当阳大战到苏瑞泰身亡这一时期系列事件,意味着缅甸本部背叛了《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也即意味着《彬龙协议》和《缅甸联邦宪法》作废,那么掸邦就是一个独立国家了,掸邦各民族武装反抗缅军,就是掸邦的独立战争了。

综上,东大国支持缅G,缅北民地武举事,两者合榫,缅北风云大幕至此拉开。

下篇继续,重点关注“三支老兵”与“四大军区”。







0 阅读:33

物流启示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