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十五万将士拼死抵抗,南京仅三天沦陷,抗战最大悲剧

小瑀说史吧 2024-08-01 23:39:01
导语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又一次恶战。

从1937年8月至11月,中日双方在淞沪战场共投入100万军队参与战斗。

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中,中国军人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但由于装备实力差距过大,最终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央军战损率达60%,其引以为傲的德械师精锐部队几乎消耗殆尽,其他参战各地方部队流血牺牲无数,中国军队伤亡人数达30万。

12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发起进攻,中国将士不顾艰难,再次投身南京保卫战,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坦克、飞机和大炮。

在仅仅十二天时间里,有五万将士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中国守军因实力相差悬殊而被迫撤退。

南京陷落后,日军展开疯狂报复,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为此殉难。

南京——分歧中坚守

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在这篇声明中,国民政府沉痛宣告了上海的沦陷,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三个月的血战后,终因实力差距过于悬殊而失去了淞沪会战的胜利。

上海不仅仅是远东金融和经济中心,更是首都南京的重要外围屏障,而且长江下游尽是平原,无半点天险阻隔,一旦上海有失,南京危在旦夕。

在淞沪会战后期,预感事态不妙的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南京防守问题,下令部队向南京外围既设阵地转移。

与此同时,日军也意识到淞沪之役对南京的意义,在占领上海后,日本参谋本部便开始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

12月1日,日本军部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第8号”命令,要求日军乘胜西进,立即攻占首都南京。

与日军的迅速谋划和行动相比,国民政府在保卫南京的问题上却陷入犹豫。

早在1937年11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南京战守的决策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部便出现分歧。

蒋介石提出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既是国际观瞻所系,也是国父孙中山陵寝所在,如果擅自弃守,将南京白白拱手让给敌人,将无法向全体国民交待!

然而,蒋介石的意见在这次高层会议上竟未能获得支持。

国民党高层将领认为守卫南京的军队都是从淞沪战场败退下来的,几乎不具备太多战斗力,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打了也是充当炮灰。

尤其是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更是极力反对,李宗仁甚至提出将军队撤到附近的山区,依托山地阻击日军,做持久战的打算。

但蒋介石并未理会,依然坚持固守南京,11月18日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上,蒋介石询问谁来负责固守南京时,竟无人应答。

就在局面陷入尴尬之际,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唐生智站了出来,自请承担保卫南京的职责,发誓愿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大喜,不久任命其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同时与唐生智约定,只要南京固守一到两个月,便派华中三个师前来解围。

同时蒋介石自己也留在南京,实际部署南京保卫战,直至12月7日早晨离开南京。

然而当唐生智接过指挥权时,日军已经完成对南京的合围。

而唐生智对各部队状况了解非常有限,在高级指挥官中也没有权威,所以缺乏统一指挥南京卫戍部队的能力,这为南京保卫战失利埋下伏笔。

战役第一阶段:日军突破摧毁外围,国民政府西撤

对于南京的防守,国民政府从外到内,分别组成以汤山镇、镇江、栖霞山为主的外围第一线阵地,以紫金山、雨花台一线为主的复郭阵地以及最后的城垣守卫阵地。

从11月下旬,唐生智下令戒严,南京地区进入战时状态。

此次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3个师、15万人,承担主要任务的是从上海撤下来的36、87、88师。

这三个师原本是全副德械师装备,是国民军精锐中的精锐,在淞沪会战中更是打头阵,与日军的大炮、飞机、坦克进行激烈厮杀。

在三个月的血战中几乎消耗殆尽,现如今这三支部队不顾牺牲,以残存的兵力再次投入战斗。

此外,国民政府从其他地区抽调10个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等等,在这次南京保卫战中,除了淞沪残余部队,新兵比例占近四成。

这些军校生激情有余,但经验能力欠缺,从战斗素质和战斗力上看,与抗战之初不可同日而语。

日军方面共出动近20万人,仍有领导淞沪之战的松井石根任总指挥,主力由淞沪会战中的上海派遣军组成。

12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南、北、西等三个方向合围,到12月6日,日军一路轻松突破苏南防线,迫近外围第一线阵地。

此时的南京已成围城,蒋介石于当晚召开军事会议做出简单部署后,便于7日晨5时匆忙乘飞机离开南京,逃往武汉。

12月7日,日军利用大炮及航空兵的强大火力掩护向第一线主阵地带发起全面猛攻,炸弹如倾盆暴雨般倾泻而下。

但中国军队仍抱定牺牲决心,死守阵地,在经过两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第一阵线各主要防御工事大多被日军炮火摧毁,中国守军伤亡十分惨重。

8日下午,日军在坦克引导下先后攻占汤山镇、淳化镇等重要据点,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被突破。

对此,唐生智下令收缩兵力,命第一线阵地守军退守复廓阵地,同时加强南京城内守卫力量。

战役第二阶段:激战复郭,中国军队死守紫金山

南京外围第一线阵地被突破,中国军队仓促撤退。由于缺乏有效的掩护,日军乘势追击,以致有些复廓阵地尚未稳固就被日军突破。

9日拂晓,日军进至雨花台附近,一边集结大量火炮、坦克准备攻城,一边用飞机向城中投撒劝降的最后通牒。

唐生智拒绝投降,下达作战命令,誓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9日当天,日军在重火力支援下猛攻南京复郭阵地,双方在光华门展开激战。

87师副师长陈颐鼎指挥部队向敌军侧背实施合击,弹药不济后,与敌军进行残酷肉搏,激战数小时后,将迫近光华门的日军击退。

12月10日,见中国军队不降,恼羞成怒的日军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

由于复郭阵地准备不足,守备装备薄弱,在日军的猛烈炮火轰击下,南京城东南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推进至城垣,形势更加危急。

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在火炮、坦克及航空兵的配合下,将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88师残部退缩建第二阵地继续防御。

12月11日,日军集中火力猛攻紫金山,驻守紫金山阵地的是由青年军校生组成的教导总队。

这些防御部队虽然是新兵出身,但战斗意志却十分强悍,他们以简陋的装备顽强抗击,激战一天,日军毫无进展。

此后日军改变策略,以一个师团围困紫金山,另派两个师团转攻雨花台,很快摧毁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守军被迫据守核心城垣阵地中华门。

虽然阵地屡次被摧毁,但88师不愧是王牌之师,他们不顾重大伤亡牺牲,依旧集中一切有生力量积极防御,奋力歼灭突入中华门的日军先头部队。

虽然中国军队依然英勇,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会战时期。

此时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当发现南京外围主阵地及复郭仅防守两三天便告失守,为避免南京守军被围歼,蒋介石于11日晚致电唐生智:

“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于是唐生智在12日凌晨2时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

战役第三阶段:城垣战斗,南京大溃逃

12月12日拂晓,日军开始集中炮兵及航空兵火力对尚未拿下的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

到上午10时,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占,日军占领雨花台后,居高临下,加大对中华门的火力袭击。

88师伤亡巨大,但部分官兵仍坚守城垣阵地,奋力阻击,直到中午,中华门城垣数处被日军炮火倒塌,一部日军由缺口突入城内时,88师才撤走。

当时中华门内大批居民向城北部逃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混乱。

同时紫金山阵地也被日军死死围困,驻守教导总队进退失据,其余各城门也被日军轰塌,南京守军严重动摇。

12月12日17时,唐生智召集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会议开始后询问各位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便书面分发撤退命令,要求各部自行组织撤离。

同时又下达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由于撤退没有详细和有计划的部署,致使秩序一片混乱,再加上口头命令无任何严肃性权威性可言,这就使部队在执行撤退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

比如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有的长官在会议刚结束便自行离去,旅长以下军官压根没不知道撤退指令。

而唐生智本人于12日晚乘轮渡逃离,此时的他回头注视着南京城的方向,依旧火光冲天,亮如白昼,枪炮声不绝于耳,其内心不禁一阵悲凉。

偌大的南京城仅仅三天便宣告失守,自己有何面目向江东父老交待,只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在13号一整天里,全城撤退场面一片混乱,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

此后各部队一窝蜂地去争夺为数不多的渡江船只,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

而那些仍在顽强抗击的将士因后援不继全数壮烈殉国,至此南京保卫战宣告结束。

南京城沦陷后,日军展开了一场为期六周的血腥野蛮的大屠杀,30万俘虏和平民因此遇难,六朝繁华古都的南京瞬间沦为一座白骨累累、阴气森森的“鬼城”。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