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帝刘渊:开创汉赵政权,揭开五胡乱华序幕

小瑀说史吧 2024-11-07 15:22:52
序言

刘渊,匈奴族人,中原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国(汉赵)的开创者。

刘渊是历史上极其特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身上虽然流淌着匈奴人的血液,但却以大汉王朝继承者自居,祖先是冒顿单于,但却供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汉昭烈帝刘备。

刘渊旨在复兴汉室,克复中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皇权,稳定统治,被世人称赞为“用贤纳谏,恭俭勤劳,卓有中国君人之度”。

乱局中崛起的匈奴质子

公元252年/253年,刘渊出生于南匈奴贵族阶级,其祖先就是最早统一匈奴,并打败过汉高祖刘邦的大名鼎鼎的冒顿单于。

西汉中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刘渊的先祖成为南匈奴首领,东汉末年,刘渊的祖父挛鞮於夫罗自立为南匈奴单于。

在当时正值汉室衰微,军阀混战之际,与汉朝接壤的匈奴各部趁内地战乱,边塞废弛不断内迁。

曹操统一北方后敏锐的发现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可能造成的隐患,为了削弱匈奴等游牧势力,遂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同时规定五部首领派其子入京城为质子。

刘渊的父亲刘豹在匈奴五部中任左部帅,部众万余户,居于太原,是五部中最大的。所以说,五部虽在形式上保留了匈奴的部族组织,但却被中原王朝严密控制。

而刘渊正是由于父亲的缘故,很小的时候就在洛阳为人质。

刘渊小的时候十分聪明伶俐,受汉人儒家文化熏陶,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博览《史记》《左传》《春秋》等经史子集,对汉高祖以布衣身份夺取天下心驰神往。

在长期儒家文化浸润下,刘渊虽然在血统上属于匈奴人,但受汉化影响较高,这对其日后建立汉国政权产生深远影响。

刘渊成年后,身高八尺有余,胡须三尺余长,体态魁伟,一表人才,再加上谈吐非凡,身份特殊,社会上很多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争相与其交往,同时得到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的青睐。

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欲招揽人才,兴兵伐吴,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屡次举荐刘渊,司马炎召见刘渊多次,非常赏识,欲委以重任,但大臣孔恂却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加以劝阻。

司马炎默然不语,不久便打消这个念头,而刘渊也只能继续在洛阳城内过着悠哉的日子。

一晃十年过去了,278年关陇地区爆发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鲜卑部起义,晋廷屡次镇压均告失败。

这时,时任尚书仆射的上党人李憙再次举荐刘渊,只有征发匈奴五部的兵力才有可能打败鲜卑,但如果想驱使匈奴人,就得给刘渊放权。

但孔恂再次跳出来反对,而且严厉警告司马炎,如果让刘渊掌权就是放虎归山、蛟龙入海,将来的刘渊是比树机能更加可怕的对手。

就这样,刘渊又一次失去统兵疆场的机会,不过从后续事实看,孔恂准确的预判了未来的局势。

而刘渊两次出仕受阻,深为沮丧,在为友人饯行时甚至说出自己将老死洛阳的感叹。

齐王司马攸在得到刘渊因未获权力而沮丧的消息后,便向司马炎进谏除掉刘渊,但此举遭到王浑反对。

司马炎这次显得有些心软,他没有采纳司马攸的建议,刘渊得以保住性命继续坐冷板凳,而最终司马炎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不过很快机会来了,刘渊的父亲刘豹于279年病逝,按照继承制规定,刘渊顺利接任左部帅。

刘渊回并州任职后,广泛施展政治才能,做到“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在刘渊的精心治理下,南匈奴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刘渊统一匈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290年,一代枭雄司马炎病逝,其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由于司马衷年龄尚小,智力低下,在位初期由外戚杨骏辅政。

当时以杨骏为首的士族集团与各地司马宗室诸侯势力矛盾深重,杨骏为了制衡地方宗室,遂极力拉拢镇守北疆的匈奴势力。

由于刘渊长期生活在洛阳,汉化程度较高,自然受到信任,直接被任命为五部大都督,受封汉光乡侯,统领匈奴五部,至此,匈奴五部再度合而为一。

杨骏通过拉拢刘渊制衡司马宗室,但也宣告曹操煞费苦心分裂匈奴的举措正式终结,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不过匈奴分裂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大部落各有统属,有着不同的利益划分,想重新统一并不顺利,加之刘渊长期生活在汉地,在匈奴各部中政治根基薄弱,叛逃现象屡有发生。

与此同时,中原内地也不太平,西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分别于290年、299年爆发八王之乱。

当时镇守冀州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奏请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使其脱离五部,在邺城任官。

司马颖长期镇守冀州,对北方游牧民族事务颇为熟悉,召刘渊回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怕中原战事一起,刘渊趁虚而入。

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限制刘渊势力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当然,司马颖这么做并非出于民族大义,只是为了在八王之乱中利益不受损。

299年,赵王司马伦诛杀皇后贾南风一党,废黜司马衷,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不服,联合发兵讨伐司马伦,八王之乱再度爆发。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晋室诸王互相攻杀,百姓饱受战火荼毒,各地寇贼蜂起,社会秩序几乎崩溃,西晋皇室对各族的控制力大为削弱。

对于西晋政权的衰弱,刘渊看在眼里,暗中与匈奴本部联络。

刘渊的堂祖父、左贤王刘宣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成功整合匈奴上层贵族集团,共推刘渊为大单于。

此时中原局势也日趋明朗化,司马颖在邺城形成与拥戴晋惠帝的东海王司马越相对峙的政治中心。

304年,司马越率军讨司马颖,双方在荡阴展开激战,司马越大败,司马颖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刘渊以其低调的作风和沉稳表现被迁任冠军将军,封卢奴伯。

当然,刘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封官进爵,目前的隐忍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施展更大的抱负,他的目标是实现类似于汉高祖、光武帝的千秋伟业。

很快机会来了,司马越败北不久就联合自己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以及安北将军王浚讨伐司马颖。

司马腾、王浚长期经营北疆,与胡人联系紧密,此次南下也带领了大量鲜卑、乌桓军队。

司马颖如果单独面对司马越还有把握,但面对气势汹汹的北方游牧骑兵显然没有太大胜算。

这时刘渊看准时机向司马颖毛遂自荐,称愿返回五部发兵,以赴国难,并信誓旦旦的宣称匈奴骑兵一定会打败鲜卑军队。

此时的司马颖已是大难临头,只能抓住刘渊这颗救命稻草,把他放回去。

刘渊回到并州左国城继位大单于,短短二十天就招集了五万余众,集中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当然,刘渊聚集兵马可不是为了参与司马家族内讧。

刘渊称帝:匈奴人为汉王朝续命,实则开启五胡乱华的序幕

就在刘渊接手的同时,中原局势再次突变,司马颖被司马越大军击败,不得已逃难洛阳。

对于刘渊来说正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他绝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割据诸侯,也不屑于与贪婪的司马家族为伍,他要的是整个江山,他要做天下之主。

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想要征服广大汉地何等不易,且不说自身实力能不能吞下中土这头大象,老百姓认不认也是个问题。

为此刘渊进行一系列政治举措,第一件事是正名,刘渊久居汉地十分清楚政治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就是名正言顺。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刘渊这一脉是汉朝和亲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从血统上讲,刘渊虽是匈奴人,但也是汉朝皇室的外甥,如今汉朝的天下虽然被西晋继承,但影响的余温尚在。

刘渊打算利用这一点,对此,刘渊打着“晋室窃取大汉朝天下,替汉朝报仇”的反晋旗号,据并州之地建立政权,与西晋分庭抗礼。

304年,刘渊正式登汉王位,以汉室继承者自居,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设汉高祖刘邦等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祭祀。

当然,光喊口号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刘渊接下来开始率军南下,开疆拓土,第一个目标就是并州刺史司马腾。

司马腾闻听刘渊自立,自然不愿其坐大,立即派将军聂玄征讨,双方在大陵(今山西交城东南)展开激战,结果晋军战败。

刘渊乘胜追击,先后攻下太原(太原市南)、中都(山西榆次)、泫氏(山西高平)等晋东南地区,司马腾先后率军阻击,皆连战连败。

随着刘渊的强势崛起,石勒、王弥和氐酋等少数民族反晋势力先后依附于其麾下,到307年,刘渊已拿下并州大部分郡县,其军事活动扩大到中原地区等西晋腹地。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刘渊于308年十月在蒲子(山西隰县)正式称帝,国号仍称汉,不久迁都平阳。

非常巧合的是,刘邦称汉王后五年称帝,刘渊也在称汉王后五年即皇帝位,就这样,被魏晋灭掉的四百年大汉王朝,在一个匈奴人的运作下复活。

刘渊称帝后重用汉人名士为官,安抚民心,禁止烧杀掠夺,以此稳固政权,同时进一步扩大军事活动。

他派遣石勒进攻冀州,连下魏郡、赵郡、巨鹿等数郡,收降兵众至十余万,随后发动对西晋都城洛阳的攻势。

只可惜刘渊有汉高祖之志,却没有其运道,刘渊本是匈奴人,很难获得中原汉人士大夫认可,越南下遭到的抵抗越激烈。

再加上其手下大将刘景违抗军令,滥杀无辜,导致中原士民更加反感,刘渊以为攻取洛阳指日可待,但没承想,当地的汉民宁死不接受匈奴人的统治。

刘渊及其子刘聪数次进攻,均遭到洛阳军民的猛烈抵抗,最终于309年十一月被迫退兵。

此时的刘渊意识到汉匈之间的民族隔阂难以抹平,假借汉名“以怀人望”已然行不通。

纵然他的骑兵在冀、徐、豫、兖等州取得重大进展,但他建立的汉政权本质上不过是匈奴贵族的专政政权,不可能再现汉高祖时期的辉煌霸业。

310年七月,一辈子殚精竭力的刘渊终于卧病不起,刘渊深感时日不多,为了维护统治,便恢复匈奴传统旧制,改国号为赵,实行“胡汉分治”。

该制度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十六国时期,成为此后各少数族政权的统治形式。

一个月后,称帝仅两年的刘渊与世长辞,一代少数民族枭雄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不过他却揭开五胡乱华的序幕,并间接带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第一次大融合。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