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旁支宗室司马睿如何在手无军权的情况下建立东晋政权

小瑀说史吧 2024-11-13 15:22:47
导语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东晋政权。

与秦始皇、刘邦、朱元璋等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开国之君相比,作为东晋开国皇帝的司马睿恐怕是最特殊的一位。

一方面,司马睿属于司马皇族的旁系,身份低微,血统淡薄,另一方面,司马睿无盖寰宇之功绩,也无定天下之实力,因此后世戏称其为史上最窝囊的皇帝。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庸的旁支藩王却能在五胡乱华的混乱局势下偏安一隅,使汉民族文化和汉人政权得以薪火相传。

至于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是非曲直还要从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说起。

八王之乱和司马睿的崛起

司马睿出生于公元276年,他的祖父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出之子,曾在平定东吴之战中立有大功,西晋开国后受封琅邪王。

司马伷死后,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承袭爵位,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四岁的司马睿袭琅邪王爵。

当时的西晋处于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司马炎本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昭又是司马懿的嫡出。

而司马家族历来多子嗣,后续的八王之乱中,有三位是司马炎的嫡子,而司马睿虽然表面贵为皇室,但其身份却是旁支庶出,无法获得优渥的政治权力和地位。

对于这一点,司马睿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便是继承王爵,也不敢在仕途上有什么奢求。

290年四月,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鲁愚迟钝,朝廷政权被皇后贾南风把持,贾南风排除异己,打压宗室。

在这种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司马睿始终保持恭俭退让的做派,生怕惹祸上身,长大后司马睿入洛阳供职,也仅拜了一个员外散骑常侍的闲职。

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司马睿会以一个闲散王爷的身份平平淡淡走过自己的一生。

但在那个变化莫测、风云激荡的乱世,人的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成为大江东去的浪花。

291年,贾南风为独掌朝政,先后诱杀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至此历史上最大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开始。

299年,司马懿的嫡子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南风,随后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以及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这一场动乱整整持续七年。

在这一时期,司马睿被东海王司马越看重。司马睿很清楚在这个乱世之中,凭自己单薄的实力很难独善其身。

他需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最终决定把赌注押在司马越身上。

304年,司马睿与司马越参加了征讨司马颖的战争,结果遭遇大败,司马越和司马睿均逃回各自封国。

305年,司马越东山再起,联络山东各方镇讨伐占据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

这次他吸取上次教训,授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之职,此举目的就是想让司马睿为他看守后方,以备不时之需。

307年,司马越打败司马颖,入主洛阳,司马睿作为忠诚可靠的小弟,顺带得了好处,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之江南诸军事、假节,南镇建业(南京)。

在司马越看来,司马睿性格忠诚老实,把最富庶的地方交给他,就是给自己提供稳定的物资和后方保障。

而司马睿也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执政江南也为他日后割据自立奠定基础。

衣冠南渡:南北方士族的整合与较量

不过司马睿虽然名义上是地方封疆大吏,但面临的问题也是接踵而至,最麻烦的是在当地缺少政治根基。

自西晋灭吴以后,以司马氏为首的河内、颍川等北方士族攫取南方地盘和政治资源,南方本土士族长期被排斥,南北对立十分严重。

如今,西晋政权式微,无力控制江南地区,司马睿到来后遭受南方士族的强烈抵制。

而司马睿作为皇室疏属,一无名望,二无实权,如何破局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在司马睿巩固权势的过程中,他的谋臣王导起到决定性作用。

王导出身北方头等士族琅邪王氏,自司马睿流落洛阳时期就与之过往亲密。八王之乱时期,在王导经过运作谋划下,司马睿成功执掌江南,避免沦落北方的命运。

在司马睿镇守江南后,王导担任平东将军司马,规划所有军谋密策,并被司马睿比作萧何。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王导知道要想站稳脚跟,没有吴地本土世家大族的支持是不行的,在王导的谋划下,司马睿确立了以北方士族为骨干,联络南方士族的政权。

经过王导的穿针引线,司马睿请江南士族贺循、顾荣出山,在当时,贺、顾两人都是南方士族领袖,其中顾荣是孙吴时期丞相顾雍之孙,与陆逊家族并列为吴郡四大家族。

有了几个江南头部士族的支持,吴地中小士族望风顺附,司马睿这才算在建康站稳脚跟。

当然,司马睿和王导充分吸取三国后期江南本土士族架空孙吴政权的教训。

在初步稳定南方人心后,经过一系列政治运作,王导从兄王敦于310年被司马越封为扬州刺史,在王导兄弟的推动下,很多北方士族南下。

在一次江边求福消灾的祭祀礼仪中,王导、王敦侍立于司马睿两侧,高官名士随从于后,排成一支非常威武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极大提高了司马睿的威望。

308年,匈奴人刘渊在并州建立赵汉政权,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匈奴骑兵四次进攻洛阳。

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一大批士族、官僚开始迁往比较安全的江南,史称衣冠南渡。

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积极救济前来南方避难的北方士族,在长江南北设置许多侨置州郡县,并为这些北来侨民特别设置了一种临时户籍——白籍,使其长期享受减免租税赋役。

同时还招揽100位北方名士到自己的幕府授予官职,史称百六缘,一个以南北士族为核心的江东政权初步形成。

通过这些措施,司马睿取得了北方侨人士族的支持,并使他们成为日后东晋政权的支柱,至此司马睿成功整合了南北方士族集团,独立割据之势大体形成。

司马睿与北方宗室政权分道扬镳,建立东晋

与司马睿稳定江东局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朝廷在匈奴大军的攻势下已朝不保夕,晋怀帝司马炽传檄各地诸侯发兵勤王,但始终没有救兵到达洛阳。

司马睿则趁机袭取寿春,占领淮南,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张。

311年三月,司马越病死,其主力军被消灭殆尽,洛阳进一步孤立,不久后被攻陷,司马炽被匈奴俘虏。

此时的司马睿意识到晋室在北方的政权根基基本被摧毁,匈奴的铁蹄迟早会染指长江以南,现在趁中原局势混乱之际,必须扩张地盘。

311年六月司马睿率军攻取江州,占领广大长江中游流域,至此司马睿从名不见经传的旁疏宗室一跃成为总督扬江湘广交五州军事的最强诸侯。

313年,司马炽在平阳被汉赵皇帝刘聪杀死,占据长安的秦王司马邺闻知后称帝,即晋愍帝。

不久,司马邺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与右丞相、南阳王司马保“分陕而治”,以此拉拢他们抗击汉赵匈奴政权。

但司马邺此举未能打动司马睿,首先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落入胡人之手,司马邺以长安孤城拒守难以持久。

所谓的丞相、都督不过是虚名,不值得让自己冒险与匈奴决战,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保存实力。

因此司马睿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为由,拒不执行收复洛阳的诏令。

当然,司马睿所说也并非凭空捏造,从衣冠南渡以来,司马睿和王导大力扶持北方士族,极大的挤压了南方士族的资源空间,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曾经帮助司马睿平定地方豪强叛乱的南方士族首领周玘因表现不满屡被司马睿压制,周玘及其子周勰两度起兵反叛,声讨王导,但最终被司马睿软硬兼施而平息。

316年,长安在匈奴围困下兵疲粮竭,司马睿又始终拒绝派兵赴援,山穷水尽的司马邺被迫出降,西晋灭亡。

得知消息后的司马睿心中不免激动,他成功借匈奴之手除掉阻碍其称帝的绊脚石,317年,司马睿接受了晋王的名号,成为晋王朝的唯一代表。

317年年底,司马邺被刘聪杀死。等这一天等了好久的司马睿于318年四月在建邺登基,东晋正式建立。

可以说,司马睿作为旁支宗室,又是中等才智,本没有机会开国立业。

但从八王之乱、衣冠南渡再到西晋灭亡,命运的浪涛把他不断推向前台,再加上名相王导的辅助,最终成就了司马睿的半壁江山霸业。

1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