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指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建成和元吉的儿子均伏诛,两个月后,李渊退位,将皇位让与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大唐帝国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父子生隙,这场皇室伦理悲剧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引以为戒。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惨剧都是唐高祖李渊亲手种下的恶果,为了权力,他挑弄几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最终玩大脱手反噬了自己。

说起李渊的家世背景,在隋朝绝对是金字塔最顶尖的存在,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官至太尉、八柱国之一,被赐姓大野氏(李渊又名大野渊)。
北周建立后,李虎被加封唐国公。此后李渊的父亲李昞承袭爵位。
李渊成年后迎娶代北豪族窦氏,即太穆皇后(太穆皇后谥号为唐高祖即位后追封)。
与李渊家族相比,窦氏背景同样不简单,她是西魏权臣、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按照职务,李虎还是宇文泰的下级,窦氏的父亲窦毅在北周时期为上柱国、大司马。
太穆皇后与李渊结婚后先后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昭公主等,613年太穆皇后病逝。
从某种程度上说,太穆皇后早逝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如果十几年后她看到自己的几个亲生骨肉互相残杀,作为母亲不知作何感想。
所谓成王败寇,在后世人们的印象里,除了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其他的几个兄弟皆是酒囊饭袋之徒。

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李建成,在李渊晋阳起兵以及大唐统一战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建成作为李家的嫡长子,深受父亲李渊和母亲太穆皇后器重,长大后娶中原名门士族荥阳郑氏之女郑观音为妻。
时值隋朝末年,各地起义多如牛毛,地方州郡豪族割据自立,隋炀帝杨广自知中原沦陷,遂于616年巡行江都(扬州),以避义军锋芒。
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
其实李渊看到大隋杨氏大势已去,早已心生异志。太原(晋阳)作为“天下精兵紧要处”,拥有丰厚的武器和物资储备,李渊不胜欢喜,携次子李世民前往就职。
同时派遣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赴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则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甚至招纳亡命徒以供日后差遣。

马跃饰演的唐太宗更符合历史形象
这一年李建成年仅27岁,而且联姻荥阳郑氏也恰恰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前后。
可见,李渊对他的几个儿子从一开始就各有分工,没有太大对待差别,只是李建成有嫡长子身份加持,稍显重用,结交河东豪杰更是独当一面。
与亲哥哥李建成相比,李世民的人格魅力要盖过一头,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小李建成九岁。
史载幼时聪明机智,见解高明深远,面临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在十七岁时就以少数骑兵前往雁门关逼退突厥大军,解救杨广囹圄之中。
所以李渊对自己的“二郎”非常器重,若非长幼秩序,李世民估计坐稳太子大位没得争议。
从入主太原到617年七月正式起兵,大约半年时间里,李渊父子一直在暗中准备。

李世民陪伴李渊左右,发挥串联组织作用,起兵前后旬日之间即募兵上万,太原周边豪杰侠士无不效忠跟随,若非李世民,李渊很难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羽翼。
不过即便李世民一再催促举事,李渊坚持等待李建成从河东返回。
617年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到达太原参与起兵,短短十天时间就消灭西河隋军,打通南下长安的战略通道,从而帮助李渊确立“入据关中,号令天下”的战略计划。
到了具体执行阶段,李渊作出如下安排: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统军等,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统军等,各置官属。
在此后五个月时间里,两路大军轰轰烈烈攻入长安。
可以说,李渊从起兵反隋到入主长安,对建成和世民齐头并用,两边下注,两兄弟均为人杰,不甘落后,暗自较量竞争。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元吉为齐王、并州总管,留守太原。
李渊如此安排颇耐人寻味,李建成虽为太子,却令李世民总理朝政,还把李元吉安在太原以示牵制。

李渊这么做明里暗里在撩动李世民那颗躁动的心,意思是“你还有机会,要努力!”
当然李渊这么做并非毫无依据,毕竟隋炀帝杨广就是靠扳倒亲哥哥、废太子杨勇上位,甚至连隋文帝杨坚的死都是不明不白,只是李渊自以为通过权力制衡可保皇位永固。
刘文静之死,未尝不是李渊对李世民的敲打封建皇权的专制和排他性为李渊父子关系蒙上一丝微妙的阴霾。
按照李渊的部署,李世民是其牵制李建成的棋子,应发挥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稳定器作用,可偏偏李世民能力过于卓越,让李渊时常感到不安。
前文说过,李世民在太原广交豪杰,帮助李渊扩展足够的社会资源,才使其得以在起兵时一呼百应。
此后李世民率兵南下,击败隋朝守军,帮助李渊入主长安,618年消灭薛仁杲,吞并陇右地区,其军中威望日甚一日。
不过最让李渊忌惮的是李世民年仅二十岁,未来前途不可估量,所以李渊找机会遏制其势力发展。
619年发生的刘文静事件成为李渊李世民父子首次嫌隙。

刘文静,隋炀帝时期为晋阳(太原)县令,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为好友。
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对李世民非常赞赏,常对裴寂说道:
“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帝、魏太祖一类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
在此后的晋阳起兵过程中,刘文静与裴寂参与很多,而且两人凭借职务特殊身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刘文静与李世民相识更早,成为后者的左膀右臂,而裴寂作为宫监,搭上的是李渊这条线,在刘文静的牵线下才结识李世民。
定都长安后,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到李世民亲征陇右时为元帅府长史,成为李世民坐下首席参谋长和幕僚。
而裴寂则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每日还获赐御膳。李渊每有临朝,必请其同坐,且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已经超越君臣界限。
同样是从龙之臣,刘文静与裴寂的地位相差甚远,而刘文静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屡建军功。
至于裴寂不过是仗着和皇帝关系近,才执掌大权,故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最后发展到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

其实,裴刘的地位差别是李渊有意制造,这么做无非是向朝廷传达一种信号,只有跟随皇帝才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找别人没有用,能力多大没有用,站好队才重要。
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给裴寂难堪,就是仗着秦王李世民的宠信挑战皇帝威权。
而随着李世民吞并陇右,李渊决定敲打一下秦王府的气焰。好巧不巧,刘文静在此时撞上枪口。
一次,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称要斩杀裴寂。恰巧家中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召巫师作法驱除妖孽。
恰在此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托人告发诬称刘文静谋反。李渊正愁找不到把柄,到手的鸭子岂能飞了,二话没说就将刘文静下狱,还命心腹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倒也很实在,直言不讳说道就是因为功劳大,但官衔与赏赐远不如裴寂才有不满之心。
萧瑀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眼见自己的亲信被欺辱,也极力保全,但裴寂却落井下石,坚持处斩,以绝后患。
李渊为了打击秦王府势力,不顾李世民等人劝谏,执意将刘文静处斩,抄没其家产。

刘文静临刑前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只可惜,他未懂得自己只是李渊父子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刘文静之死让李世民心中恐慌,逐渐产生夺取皇位的构想。但此时最重要的是完成大唐统一战争重任,李世民选择隐忍,以军功积累政治资本。
而李渊也需要李世民夺取江山,父子成见暂搁置一边,一致对外,不过一颗权力之争的种子就此埋下。
杨文干事件:李世民与亲父兄彻底分道扬镳李渊本想在太子派和秦王派之间寻求平衡,但是前者实在太不争气。
619年刘文静死后不久,代北军阀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大举南下,几乎扫平整个河东,驻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跑,包括裴寂在内的唐军守将接连溃败。
唐朝势力被压缩至晋西南一隅,关中震骇,李世民率军抵御,经过数月激战,击溃刘武周部,收复河东。
620年七月至621年五月,李世民统率十万大军东出中原,在虎牢关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完成统一北方的重任。

在此之前,李世民已是秦王、太尉兼尚书令,地位之尊崇已到封无可封的地步,但由于李世民功劳太大,又不得不封。
于是乎李渊发明了一个叫天策上将的官职,封给李世民,其仪仗排场和礼遇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
随着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逐渐感受到威胁,两兄弟的矛盾日渐加深,太子党和秦王府之间彼此斗争不断。
在平定窦建德不久后,其部下刘黑闼再度在河北起兵,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提醒李建成:
“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在太子党的争取下,李渊允许李建成前去平叛,一方面通过军功巩固威信,另一方面结交山东豪杰,当然,李建成也很争气,成功平定刘黑闼,为自己挽回颜面。

而李渊的放纵和优柔寡断不断加深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李建成意识到迟早与李世民“刺刀见红”。
所以在平定刘黑闼不久便私下招募骁勇,得二千余人,屯守东官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
同时极力拉拢后官,史称其“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使嫔妃们在李渊面前吹捧自己,诋毁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甘示弱,不仅团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还蓄养勇士八百余人。
其妻子长孙氏也在后果妃嫔之间“尽力弥缝”,以争取支持,但总体势力不如李建成。
624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激化了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这年夏天,李渊得到密报,说李建成联合庆州都督杨文干谋反。
举报李建成的是太子府校尉乔公山与郎将尔朱焕,他们送铠甲到庆州,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太子与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到也向李渊进行告发。
李渊大怒,急召李建成入宫,李建成惊恐万状,磕头如捣蒜,史载:“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不过李建成承认私运盔甲一事,但否认谋反。

李渊在愤怒之下软禁李建成,命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但当宇文颖与杨文干谈过话后,杨文干不仅没有赴长安,反而起兵造反。
李渊命李世民前往平叛,还答应改封他为太子。
但事情的结果却大跌眼镜,李世民平定叛乱后,李渊却选择原谅太子,“惟责以兄弟不睦”,流放了东宫和秦王府的几名幕僚,可谓各打五十大板。
杨文干事件至今仍是谜团,首先,李建成到底有没有谋反?小编相信不会。
因为太子作为储君,无论是法理还是伦理,都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李渊对李建成还算满意,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朝中政务一直由李建成负责。
况且李渊如果不信任李建成,也不会让他去平定刘黑闼,所以李建成的政敌只有李世民。
至于运送盔甲一事,完全说得通,就是为了对付秦王府,以备不时之需,就如其私下募兵一个道理。
李建成是上位者,在明处,他需要的是防御,保住既得利益,换句话说要谋反应该是李世民,而非他这个当朝太子。

庆州都督杨文干原是李建成的宿卫,这样的事情交给心腹来做再正常不过了。
退一步讲,李建成即便谋反,也不会选择在遥远的西凉(庆州为现甘肃庆阳),以长林兵直接控制长安岂不痛快。所以说,李建成谋反案可以确定是被人诬陷。
那么诬陷者是谁呢?这就要提到两名告密者尔朱焕、乔公山了。
史上对于两人的背景没有太多介绍,仅表明其是太子府将校,不过相传乔公山与秦王府大将尉迟恭交好,玄武门事变后,乔公山不知所终,生平不见记载。
当然,史料并无直接证据指明乔公山二人是秦王府在太子身边的内奸,至于宇文颖,史上明确记载其与齐王李元吉交好。
至于为什么宇文颖去往庆州后,杨文干明知不具备谋反条件情况下执意飞蛾扑火?史上亦无记载,或者是利用远距离的信息差使杨文干产生误判也未可知。
总之,太子谋反案一环套一环,李渊从一开始的愤怒到产生废黜太子的念头再到高举轻放,不了了之,应该是了解大部分内情。
派李元吉的亲信去调查李建成的亲信,无异是左兜掏右兜,可见李渊在这个时候已经清醒是怎么回事。
随着杨文干被属下杀死,宇文颖在庆州被李世民诛杀,这一切发生的事情成了无头悬案。

李世民剧照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公开化,直至两年后的玄武门之变才为这场斗争划上了句号。
此后,李渊为几个儿子之间的血腥斗争懊恼自责,但让他欣慰的是李世民继位后,唐朝国力提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迎来了史上最灿烂称道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