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去了。”电话那头,小良的声音细若蚊蝇。三天两晚的杭州研学旅行,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没交钱。班主任杨老师赶到她家时,发现这个成绩优异的女孩蜷缩在堆满杂物的出租屋角落,手里攥着研学通知单,眼泪打湿了皱巴巴的纸页。她的父母在外打工,880元的费用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两个月的生活费。
小良的故事不是个例。研学旅行本应是课堂的延伸,如今却成了“拼爹游戏”。有的学校明里暗里动员条件好的家庭参加,甚至将研学与学分挂钩。那些交不起钱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在朋友圈晒故宫打卡、科技馆探索。一位家长苦笑:“孩子回来说,研学回来要写作文,没去的同学连作文题目都看不懂。”教育公平的天平,在研学旅行的高价标签下悄悄倾斜。
更让人无奈的是,一些高价研学“货不对板”。有家长吐槽:“说是去北京学历史,结果故宫只逛了半小时,剩下时间全在购物街。”某机构推出的“欧洲名校研学”,10天收费近10万,却被曝出只是在校门口拍个照,全程走马观花。
当研学变成“游而不研”,买单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孩子们被辜负的期待。
所以有人说,研学旅行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希望学校放下“高端路线”的执念,监管部门严查暗箱操作,让更多社会力量伸出援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