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尧县,尧山的洪恩寺远近闻名,方圆几百里无人不知晓。曾经,寺里的老和尚突然患上暴病,一命呜呼。此后,一个黑脸和尚接管了寺院,自他当家后,洪恩寺便沦为了藏污纳垢之地。大闺女小媳妇到寺里烧香还愿,常常遭到和尚们的欺负;那些路过此地、借宿寺中的行人,更是离奇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这一年,密云县有个名叫李伯云的举子,准备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临行前,他的父亲嘱托道:“我有个朋友在邢州尧山的洪恩寺当家,你路过尧山时,替我去探望一下。”于是,李伯云和七位举子结伴而行。一行八人路过尧山时,来到了洪恩寺。
黑脸和尚的大徒弟,那个歪嘴拐和尚热情地招呼他们住下,而后拿着李伯云带来的信,匆匆跑去见黑脸和尚,献媚地说道:“师父,肥猪拱门,财神到啦!这八个举子骑着八匹马,身上带的银子可不少呢!”黑脸和尚接过信拆开一看,顿时脸色阴沉,半晌都没吭声。
原来,李伯云他爹的这封信是写给从前的老当家和尚的。这黑脸和尚心狠手辣,前些日子勾结拐和尚,设计谋害了老和尚,自己取而代之做了寺主。而后,他将寺里那些正经的和尚全都撵走,又招揽来一群地痞无赖,整日在寺中干着图财害命、奸淫妇女的勾当,把好好一座寺院搅得乌烟瘴气。
黑脸和尚心里清楚,这八个举子皆是来自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若贸然下手,只怕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可若是轻易放他们离开,又担心李伯云看出端倪,戳破自己犯下的罪孽。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拐和尚看出了师父的心思,在一旁怂恿道:“当断不断,必留后患。师父,咱们不妨来个快刀斩乱麻,留下个无头公案,让那县官就算想哭爹喊娘也没辙!”黑脸和尚思索片刻,点点头说:“这一回你亲自去办,手脚一定要干净,不能留下任何破绽,要做到滴水不漏。”

拐和尚领命而去,着手准备一切。而黑脸和尚则假惺惺地为李伯云等人摆酒洗尘,表面上客客气气,实则暗藏杀机。拐和尚偷偷在酒壶里下了蒙汗药,然后端着酒来到众人面前。李伯云一看那些端菜送酒的小和尚,一个个贼眉鼠眼的,怎么看都不像好人,顿时心生警惕,多留了个心眼儿。他假装饮酒,实则悄悄地把酒都倒在了袍袖里。
三杯酒下肚,那七个毫无防备的举子早已头晕目眩,叽里咕噜地全都滑到桌子底下去了。李伯云见势不妙,为了不打草惊蛇,假装双腿发软,也顺势倒在了地上。拐和尚见状,发出一阵得意的狂笑:“阿弥陀佛,菩萨保佑你们早日超生西天啦!哈哈哈哈!”
接着,拐和尚大摇大摆地去叫小和尚们来杀人、抬尸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伯云趁机一跃而起,拼尽全力逃出了洪恩寺。他慌不择路,一路狂奔,跑到了郭园村。
此时村子里一片寂静,李伯云见村头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便急忙跑过去敲门。门开了,出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穿着打扮花里胡哨的。那妇人上下打量着李伯云,没好气地问:“大半夜的,你一个男人跑到俺家来干啥?”李伯云赶忙作揖,急切地说道:“大婶,快救救我,我是从洪恩寺逃出来的!”那女人一听,便把李伯云安置在了西厢房里,随后顺手把门锁上了。
这个女人名叫蔡三姐,年纪轻轻便守了寡,暗地里与黑脸和尚勾搭成奸已有多年。她转身嘱咐女儿花云看住李伯云,自己则迫不及待地前往洪恩寺报信去了。

拐和尚这边杀了举子们,正数着人头准备邀功时,突然发现少了一个,正慌乱不已的时候,蔡三姐恰好赶来报信。得知消息后,他们立刻气势汹汹地朝郭园村赶来。
蔡花云见李伯云相貌俊秀、举止文静,心中不禁生出怜悯之情。她不顾自身安危,悄悄打开铁锁,对李伯云急切地说:“公子,您赶快逃命吧!我娘去洪恩寺报信了,您把我绑到院里的枣树上,再拿刀往我胳膊上砍两刀,这样就能蒙混过关了!”李伯云听后,怎么也不肯动手。
就在这时,突然听到房后传来脚步声,蔡花云心急如焚地催促道:“公子,再不动手,咱俩都得没命啊!”李伯云无奈之下,眼中含泪,忍痛将蔡花云绑在了枣树上,然后拿起刀,轻轻地在她胳膊上划破了两道口子,接着翻墙而出,拼命逃走了。
李伯云前脚刚走,蔡三姐就带着一群和尚冲进了院子。他们看到闺女披头散发地被绑在树上,胳膊上鲜血淋漓,被砍破了好几道口子。黑脸和尚恶狠狠地吼道:“要是让这小子跑了,咱们谁也别想活命,赶紧给我追!”
李伯云逃出郭园村后,不敢走大路,只能在庄稼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行。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终于来到了尧山县衙门,击鼓喊冤。
尧山县的县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他早就听闻洪恩寺的和尚行径恶劣,如今听了李伯云的悲惨遭遇,心中立刻有了主意。他悄悄地对师爷耳语了几句,便宣布退堂。
师爷按照县官的吩咐,来到洪恩寺找到黑脸和尚,一本正经地说道:“明天是我们老爷太夫人的忌日,老爷要为太夫人念一棚经,特意请贵寺的六十二个和尚都去念经。”黑脸和尚听后,心中犯起了嘀咕,赶紧找来拐和尚商量。拐和尚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咱们这六十二个和尚,个个都身怀武艺。只要案子没犯,咱们就去念经;要是真出了事,咱们就先下手为强!”

到了第二天,六十二个和尚如期来到了县衙。师爷将他们领到后厅的大街上,开始念经。念完经后,拐和尚大摇大摆地来要经钱,师爷却只给了他六十三个钱,故意说道:“老爷吩咐了,这钱你们自己分匀,如果分不匀,老爷再给你们想办法!”
黑脸和尚立刻察觉出师爷这是在故意找茬儿,恼羞成怒地大喊一声:“抄家伙,往外杀!” 六十二个和尚瞬间从怀里抽出刀枪,气势汹汹地往外冲。然而,他们却发现大厅的窗户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只得从后门往外突围。可后门实在太窄,和尚们只能一个一个地往外挤。
此时,早已等候在外的班头马快眼疾手快,见一个捉一个,见两个捉一双。就这样,六十二个和尚无一漏网,全部被生擒活捉。
百姓们听说作恶多端的和尚被抓住了,纷纷涌到衙门口告状,愤怒的人群将衙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县官顺应民意,将和尚们判处斩刑,并上报上级。没过多久,上级批复下来:秋后处决。而蔡三姐因协助和尚作恶,也被关进了大牢。
后来,李伯云在汴京的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缘分使然,他与善良勇敢的蔡花云喜结连理。
终于到了秋后处决和尚的那天,老百姓们觉得只是杀头实在不足以平息心头之恨,坚决不答应。县官为了顺应民意,命人在尧山东边的沙地里挖了六十二个坑,将和尚们一一埋在坑里,只把头露在外面。随后,套上牲口,就如同耕地、耙地一般,用犁将这场大快人心的惩处,引得无数百姓前来围观。平日里深受洪恩寺和尚迫害的人们,此刻眼中噙着激动的泪花,脸上满是畅快之意。看着那些曾经作恶多端的和尚得到应有的下场,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
而蔡花云,经过这场变故,与李伯云感情愈发深厚。她当初不顾危险帮助李伯云逃脱的勇敢行为,成为两人感情的坚实基石。李伯云感恩于她的救命之恩,也欣赏她的善良与果敢;蔡花云则倾慕李伯云的才华与品德。在家人和朋友的祝福下,两人的婚礼办得热热闹闹。

婚后,李伯云并未因功成名就而骄傲自满。他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在官场中秉持公正,一心为民。他时常想起在洪恩寺的那段可怕经历,更坚定了自己为官要为百姓谋福祉的信念。他积极为百姓解决各种难题,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敬仰。
蔡花云在操持家务方面十分用心,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善良体贴,时常关心邻里,在当地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同时,她也默默支持着李伯云的事业,成为他背后坚强的支柱。
时间悄然流转,尧山地区在县官的治理和李伯云等一批贤良官员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安宁。那些痛苦的过往随着时间渐渐沉淀,而曾经发生在洪恩寺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正邪较量,成为了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