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夏天,江南那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的气候,跟以前没啥两样。快到夏至了,白天热得要命,长得没完没了。可这时候的南京城,被敌人围得严严实实的,在6月那闷热得让人难受的日子里,却像是在经历着最黑暗、最冰冷的时刻……
前不久,下游地区遭遇了一场极为罕见的洪水灾害。天京对岸的那个原本和江边泥沙相连的九洑洲,眨眼之间就成了茫茫大水里的一个孤岛。而且,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暴雨,让岛上的情况愈发糟糕。
大雨如注倾盆而下,脚下却是热浪滚滚,两万多名太平军被困在洲上,无处可躲,只能挤在那块还没被江水完全吞没的小地方。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洪水倒灌进来,把城墙防线都给冲垮淹没了,那些来不及搬走的枪炮、弹药,全都被水泡湿了。就连平时烧火做饭,想找点干柴火都难。
除了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天气,湿漉漉的地面,还有一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的烂泥,剩下的就是敌人疯狂扫射的子弹了。守城的士兵们心里都清楚,这一战可能是有去无回,但他们手里只有长矛、弓箭,还有自己的身体,这怎么能跟敌人那些嗖嗖飞来的洋枪大炮比?
6月30号一大早,湘军的水军和陆军,加起来十五个营的人马,一起向九洑洲发起了猛攻。那时候,“大炮轰个不停,一点喘息的机会都不给”。一直打到当天晚上深夜,太平天国江南水师的头儿、贡王梁凤超和他手下所有的战士们,虽然拼死抵抗,但最后还是全都没了。
从九洑洲的凄凉落幕,到天京城最终被攻陷,也就一年的光景。1864年,丧音从江北那边慢慢传了过来,太平天国,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政权,算是走到了尽头……
【九洑洲,天京城的生死命门】说到九洑洲那场仗,其实按规矩讲,它不属于咱这篇文章要细说的事儿,毕竟那是1863年6月的事情了。但那场战斗的结果,可真就厉害了,它直接关乎到1864年太平天国能不能活下去的大问题。
太平军在天京掌权那会儿,一直拿雨花台当陆地上的大门,九洑洲就是他们水上的要道。南边有雨花台,北边有九洑洲,这两个地方太重要了,它们不光守着天京这个核心地带,还保证了水路和陆路都能畅通无阻。这样一来,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方的粮食、东西,就能一直不停地送到太平天国的都城来。
1862年,事情突然有了大转折。到了10月份,忠王李秀成在雨花台那场解围战里栽了跟头。紧接着,吉字营就像一把尖刀,猛地插进了天京那固若金汤的防线里。有了这个突破口,后面的湘军援兵就一个接一个地逼到了城门口。
陆地上的情况虽然越来越吃紧,但暂时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到了1863年夏天,经过江北九洑洲那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后,湘军才算是真正打到了太平天国的要害上。
现在,天京城里头还有差不多四十万的军民。按照太平天国那个规矩,每25人七天给两百斤米来算,城里头每个月得吃掉差不多十万石粮食,一石还是150斤。要想搞定这么多吃的,光靠路上那些人肩挑手提,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够用。
以前,江苏和浙江的粮食还能通过秦淮河和高淳河这两条水路运到北京。但曾国荃带着部队占领了雨花台,这样一来,这两条内河运输线就被彻底切断了。
幸运的是,在长江上,不少只看重利益的外国船只在天京附近水域徘徊,高价出售粮食。而在下游,许多清军的红单船水师士兵,因为朝廷好久没发军饷了,就悄悄卖稻米给敌人,用这法子换点钱,好养活自己。
外面的“帮忙”让被重重包围的天京城一直没能垮掉,虽然物资匮乏,但始终没有断绝生机。面对这样的状况,就连湘军的老大曾国藩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九洑洲攻不下来,就没法阻止洋船和奸民给敌人送物资。只要物资供应不断,金陵就难以攻下。
不过到了1863年6月,九洑洲一失手,湘军的船只就轻松地把天京的水面都给围住了。这样一来,他们能提前买断或者扣下外国商船运的粮食,还能随时吓唬、挡住下游那些“红单船”的士兵偷偷送粮。
太平天国,他们没有水军,也没在江北守住重要的水道口,所以只能干巴巴瞅着湘军把主要的水路粮食给截了。那以后,就只剩下江宁府的句容和镇江府的丹阳,还能靠陆路给京城送点粮食。但这粮食运起来特别费劲,数量还少得可怜,一路上还得时刻提防湘军的偷袭。这么点补给,对于那么大的天京城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有跟没有差不多。
要是没了粮食,再多的士兵也不过是空有其数的摆设,兵力一多,反而还可能拖后腿,成为累赘。
1864年春天一到,花儿开了,天气也暖和起来,本该是大家忙着开垦荒地、播种庄稼、给地里上肥的时候。可没想到,天京城里头,正偷偷摸摸地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粮食短缺得厉害。
【“让城别走”与荒唐的“甜露”】从1853年把天京当成都城那会儿起,太平军就在京城四周的城外地方,建起了特别结实的多层防御设施。
这里面,水上的重要地方比如九洑洲、七里洲、中关、下关,陆地上的险要隘口比如雨花台、紫金山、秣陵关、江东桥、上方桥,这些地方都建得像城堡一样坚固,挖的壕沟深得像大江大河。天京更是地势险要,城墙高耸,护城河又深又宽,守起来容易,攻打却很难。
可随着湘军一步步紧逼包围,城外的水路和陆路要塞一个接一个被攻下。到了1864年2月份,天京就像被围得严严实实的孤城,只有东北边的太平门和神策门这两条路还能跟外面联系上。
天京粮食短缺严重,城里的守军根本冲不出湘军长时间的围堵。而那些本来能去救天京的部队,现在也是麻烦缠身。比如说在江、浙打仗的太平军,被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给围得死死的,自己都快顾不过来了。还有从关中回来的扶王陈得才的部队,也被清军挡在了湖北和安徽交界的地方,根本没法往东去支援。
外面没有救兵,城里粮食也不够,可湘军围城却挺悠闲,一点也不着急。这场最后的大战,其实已经没办法赢了。太平军的头儿李秀成看到敌人挖的沟又深又宽,防守得严严实实,想了又想,就跟洪秀全说,不如咱们放弃天京,撤走吧。没想到洪秀全一听就火了,不但坚决不同意撤退,还把李秀成的好建议骂了一顿,说他这是胆小怕死。
我稳坐江山,你不帮,自然有人愿意帮。你说没兵,我的军队多得数不清,哪会怕那些妖魔鬼怪!你要是怕死,那就真的会死。
说白了就是“兵力太多,粮食不够分”,最起码得让人家一日三餐吃饱肚子,不然哪来的战斗力?那时候的天京城,不光是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就连那些基层干部,也有十之三四的人只能吃豆渣、糠皮这些东西。
围了城好久,天京里头粮食都吃光了,满城的人饿得不行,男女老少死了不少。那些快撑不住的老百姓,成天围在忠王府门口,哭着喊着求救。李秀成,也是急得团团转,他把府里能拿的粮食都拿出来分给饿肚子的人了。但说到怎么解开这死局,他也是没辙,只能硬着头皮求天王给指条明路,“您看咱该咋办,好让大伙儿心里有个底儿。”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天王立刻动了起来,并且用他那聪明的脑瓜子想出了个“应对法子”。
《出埃及记》里头说了这么一件事:一早地上都是露水,等荒野上的露水都干了,地上就会留下一层像鱼鳞似的东西。洪秀全,他就拿这圣经里的说法来给自己的一套理论撑腰,硬是把野地里长的那些杂草说成是“甜露”,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为了展现“天父爷火华”的神奇力量,天王亲自上阵,率先尝了尝那所谓的甜露,还呼吁大家:“全城的人都可以吃这个,能养身体。”说白了,就是把苔藓、野草割下来,搓成一个个“饭团子”,拿它们当饭吃,填饱肚子。
天京城里,那几十万的军民饿着肚子,根本没法理解洪秀全那套高深的思想。对他们来说,那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甜露”,根本比不上平常吃的稻米谷物。吃了那些莫名其妙的野草,不但没感觉到有啥好处,反而一个接一个地拉肚子、中毒,真是遭罪。
想要靠糊弄自己和别人来混过去,洪秀全那离谱的“全民共享甘露”法子,肯定是没法解决粮食越来越不够的问题。日子一长,因为被围困和饿肚子,天京城里头就开始乱套了……
【乱象:内忧外患加乘火打劫】因为城里饿肚子的老百姓整天整夜地哭着求救,实在没办法,除了那个像喝毒药暂时解渴一样的“甜露”,再没有其他法子。李秀成实在没办法,只好偷偷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出城找吃的活下去。
但是,像天王洪秀全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这些皇室亲戚,压根儿不关心老百姓的苦难。他们家堆满了粮食,可从来不肯开仓救济。相反,他们还趁着百姓逃难的时候,狠狠地敲诈勒索,把想出城的人带的金银财宝都抢光。他们还派人天天挨家挨户地搜查,米和钱想拿就拿,搞得整个城市人心惶惶,没有一天安宁。
天王一开始严禁老百姓出城,但后来虽然答应了李秀成的请求,却还是在城里到处贴告示,规定想出城的人得准备好五两银子,然后得去章王林绍璋那儿领个出城证明,这样才能走。
很多穷苦人家掏不起“脱身”的钱,就几个人一伙,悄悄从城里往外跑。路过城门检查站时,守城的太平军也没拦着他们,但还是会听洪氏兄弟的,继续压榨这些本就一穷二白的人,直到把他们搜刮得干干净净。
城外头,好几万的湘军正瞪大眼睛瞅着,城里头的老百姓却是苦得不行。可奇怪的是,天王和他那些亲近的贵族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反而想趁着这乱子捞点好处,这事儿真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
1864年,天京城陷入了大麻烦,粮食短缺得越来越厉害。城里头,小偷强盗到处都是,好多人为了活下去,啥事儿都干得出来,偷东西、抢人家、甚至杀人放火。这城里头,乱得跟一锅粥似的。说到城外头,那也是乱糟糟的一片!
1863年12月6号,纳王郜永宽等八个将领反了,他们投降敌人,把苏州拱手相让。过了六天,无锡也守不住了,潮王黄子隆和他儿子在孤城里拼死抵抗,最后壮烈牺牲。转眼到了1864年5月,常州也沦陷了,护王陈坤书带着手下死战到底,为国捐躯。
当淮军接连打下苏锡常这些大城市后,太平天国的大后方,也就是苏福省,全都被占领了。
江苏那边完全垮了,浙江全省,也在左宗棠楚军的强大压力下,慢慢分崩离析了。
浙江原本是忠王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贤的地盘。但到了1863年,左宗棠带着大军去攻打金华。那时候,洪秀全为了能让天京的粮食运进来,硬是让李世贤出兵去皖南的金柱关。李世贤一走没多久,金华的守将李尚扬就上了敌人的当,被抓了起来。其他将领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连仗都不敢打,直接就跑了。这样一来,左宗棠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金华。
郡城一失守,金华管辖下的其他县城也迅速垮掉。不出十天,武义、永康、东阳、义乌、浦江这几个地方的守军都跑了,没守住城。一眨眼功夫,李世贤好不容易打下的浙江天省地盘丢了一大半。楚军趁着胜利,一路往前冲,直接打到了省城杭州的门口。
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太平军里头又接连闹出了好几起大将投降的大事。浙江东北那边,平湖、乍浦、海盐、海宁这些城的守将,一个个都投了清朝。到了1863年9月,楚军从富阳出发,一路沿着钱塘江直冲着杭州来了。太平军的守将听王陈炳文和康王汪海洋,他们带着人马死守杭州和余杭,跟敌人斗了足足8个月。但周围的阵地一个个被攻破了,这两座城就像被丢进了大海里的小船,没人来救。为了留住手底下的兄弟,陈炳文和汪海洋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在1864年4月,带着人马往南撤,跑到江西去了。
1863年九洑州一丢,太平天国在江北就没了啥重要地盘。到了1864年4月,江浙两地也接连被攻下,这样一来,天京的东面和南面全被封死了,退路是一点都没了。就算洪秀全这时候突然明白过来,想带着人撤走,那也是没处可去了,简直是走投无路。
【天王洪秀全真正去了“天国”】1864年6月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而这时候,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却先一步去世了。
一个月前吧,宫里头就悄悄传开了,说天王身子骨大不如前,病得挺重。外面的人都瞎猜,说是吃了太多野草给毒着了。但其实,洪秀全吃那甜露,也就是在人前装装样子,做做秀。背地里,天京城的老大还是该吃啥吃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洪秀全的儿子,也就是幼天王洪天富贵,在被抓住后说了他老爹的一些事情。他说,洪秀全平时就爱吃生冷的东西,自从到了南京,更是迷上了吃蜈蚣,还喜欢用油炸了当美食吃。
这种爱吃冷食、油腻食物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生活没规律,一点点侵蚀了洪秀全的身体,让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而且,湘军把城围得死死的,洪秀全天天担惊受怕,心里压力山大。这样下去,他生病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不过太平天国那个精神头儿,虽然已经五十岁出头了,但他对自己身体的小毛病并没太在意。就这么拖了十来天,情况还是没啥好转。关键是洪秀全这家伙怕吃药,一直拖着不肯治,结果身体就越来越差了。
就在快要离世的时候,天王还是硬挺着生病的身子,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好让天京城里的老百姓和士兵们心里安稳:
大家放心,我上了天堂后,会从天父天兄那里领来天兵,守护好我们的天京。”这样来让大家心安,并鼓舞士气。
洪秀全真是到死都没醒悟,还一直把首都的安全寄托在那虚无的天父天兄身上。到了这时候,除了他自己,谁还会信他那疯疯癫癫的最后胡话?
1861年6月1号,五十一岁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的一把手,因为生病去世了。为了不让大家心里慌乱,他的葬礼办得很低调,没有搞大排场。就是一个宫女,拿了块黄绸布,把他的遗体包起来,悄悄地埋在了天王府里的御林苑。
六天之后,洪天贵福这个才十六岁的孩子,就被大家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说实话,这位小天王还只是个半大小子,从小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哪里懂得治国带兵这些大事?这时候,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是由他的伯父洪仁达、洪仁发在管,军队则是由忠王李秀成掌控。这个太平天国的新皇帝,说到底,就是在国家快要倒塌的时候,被大人们硬推到前台的一个摆设,跟提线木偶没啥两样。
湘军把天京围得密不透风,天王“归去”的消息一传出来,城里头的军民全都慌了神,都城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大伙儿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在绝望里盼着最后那一刻快点到来……
【天国黄昏:地堡城陷落】1864年6月份,湘军已经在城下驻扎了整整两年。看着江苏、浙江那边的仗快打完了,可金陵这边还是没啥动静,感觉胜利遥遥无期。朝廷等得不耐烦了,一边使劲催湘军赶紧攻城,一边又叫刚打完苏南仗的李鸿章带着淮军来天京帮忙。
曾家两兄弟率军围攻已经两年,期间碰到了好多困难和危险,现在胜利眼看就要到手,怎么可能让别人来抢这份功劳?
曾国藩打仗一直讲究的是“不贪大功,只求稳扎稳打”,他原本打算用长时间的围困战术,耗到天京那边资源耗尽,自己就会垮掉,不用费太大力气。但现在情况紧急,湘军的大头头没办法,只能给在前线带兵的亲弟弟曾国荃写信,让他无论如何,都得使足劲儿,把城给攻下来。
现在,湘军已经完全掌控了靠近城池的所有据点。曾国荃决定把天京城外的最后一个重要堡垒——地堡城,作为主攻目标。在朝廷的严厉命令和哥哥秘密信件的双重逼迫下,九帅变得异常激进,他带着手下士兵没日没夜地猛攻,终于在7月3日那天,成功占领了地堡城。
地堡城坐落在紫金山南边的富贵山(也叫龙脖子)顶上,位置优越,靠近太平门。湘军占领了这个重要地方后,立马在山头上建了好多先锋炮台,数量有几十个,还摆上了百多门大炮。他们日夜不停,轮流开炮猛攻。
打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荃一边用大炮猛轰,一边又派了好多士兵去挖土。他们在太平门外面挖了好几条又宽又深的地道,打算用地道战术靠近城墙。等挖好了,就在地道里填上火药,想把城墙给炸塌。
不过就算处境再艰难,守城的战士们还是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他们心里抱着和城共存亡的念头,天京的太平军硬是不肯低头,拼尽全力抵挡湘军猛烈的进攻。
在与湘军一次次的交锋中,太平军慢慢琢磨出了一些门道。要是看到城外空地上头的草木变得稀稀拉拉,枯黄一片,那准是敌人正在下面挖地道,把植物的根都给弄断了。太平军一看这情形,立马就顺着线索去搞破坏,要么往地道里灌烟、灌水,要么顺着城墙爬下去,跟那些挖地道的湘军工兵面对面拼刺刀。
太平军战士们勇敢站出来反击,瞅准机会冲出城门主动攻打敌人,给攻城的那帮人造成了重创。曾国荃急得要命,更加拼命地指挥军队攻城,天京的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关乎存亡。
7月17号那天,神策门外头的地道突然间就炸了,城墙被炸得塌了好大一块。湘军正准备趁机往里冲,李秀成就让守城的士兵点了几十桶火药,从城墙上往下扔。结果,头一批冲过去的三百多个湘军士兵,一下子就被大火给吞没了。而且,神策门那儿被炸开的大口子,也很快就被堵上了。
7月19号那天,太平门外的地道终于挖好了。湘军把炸药装在棺材里,重量差不多有两万斤,他们沿着挖好的坑洞,一直推到城墙根底下。到了下午两点,曾国荃大喊一声“放”,炸药就“轰”地一下爆炸了,声音大得像打雷,石头碎片满天飞,跟下雨似的。整个地面都在抖,太平门东边的城墙一下子就被炸出了一个二十丈宽的大口子。守城的士兵根本挡不住,湘军就像洪水一样冲了进去。打了26个月的仗,终于结束了。但天京,却迎来了它最黑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