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年6月的一个傍晚,北宋开国以来,在西北战场上最勇猛无敌的大将,眼看就要走完他的一生……
夕阳似火,天色渐暗,凉风嗖嗖地掠过空旷的山谷,四周显得格外冷清。天地间,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
打完那场硬仗,杨业带着队伍撤到陈家谷口,一看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说好的在这儿接应的宋军,早就不知去向了。
老将军抬头朝着天空大声呼喊,心里涌上一股悲伤。他回头看了看身后那几百个幸存的士兵,劝大家说,家里都有老婆孩子老人要照顾,不用跟着他一起去送死。他说,大家可以自己找机会突围出去,好向皇上尽忠。
说完他就一个人骑上马,拎起刀就往涌过来的辽国追兵那里冲。手下将领们听到后都哭得不行,但没人退缩,都跟着主帅,再次冲进了敌人的队伍里。
雍熙三年那会儿,北宋出动大军去打辽国,结果打输了。西路军的副头儿杨业,在往回撤的时候,因为支援的部队提前撤了,他被敌人团团围住。没办法,这位老将只好带着剩下的兄弟,跟敌人拼了命地打。最后,他们全部在陈家谷口这个地方,流干了最后一滴血,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雁门之外“杨无敌”杨业,本名杨重贵,由于时间太久远,他确切的出生年份已经搞不清楚了,大概是在公元928年左右。至于他出生在哪儿,历史资料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麟州新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神木;有的说是并州太原,就是山西太原;还有的说是保德火山,位于山西河曲。
说起杨业这位忠诚无双、威震四方的大将军,他早年的事迹竟然记载得这么不清不楚,真是让人觉得挺可惜的。
五代十国那会儿,各个小国的国王为了笼络手下的大将,常常会把自家的姓赐给他们,表示特别看重。杨业因为打仗打得特别好,北汉的世祖刘崇就给了他刘姓,还让他做了自己儿子刘承钧的干儿子。这样一来,杨业就跟刘崇的孙子辈,比如继元这些人,成了同一辈的兄弟。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很多说书、戏剧和小说里,大家都喜欢叫他“杨继业”的缘故。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了后周,自己建立了宋朝。从那时起,他就带着军队到处打仗,把周围像后蜀、南唐这些分散的小国家一个个都给收拾了。等到976年,赵光义,也就是太宗皇帝上位时,中原这块地方,就差太原的北汉还自己称王称霸了。
杨业是北汉的一位出色将领,他在多次对抗宋朝的战斗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这些功劳,他一路升迁,做到了建雄军节度使的高位。就连宋朝那边,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他十分佩服。
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979年那会儿,赵光义又带着大军去攻打北汉。说到太原那场大战,杨业那可真是个狠角色,拼死守城,勇猛得不得了。就算他们国家的头儿刘继元都已经开门投降了,杨业还是带着他的精锐部队,在城里死磕到底。
太宗赵光义早就听说杨业的大名,心里头爱惜人才,就吩咐刘继元派使者去劝降。杨业一看局势不行了,只好朝着北方跪下,哭着脱下盔甲去拜见太宗。赵光义不停地安慰他,还让他改回原来的姓,并且给他起了个简单的名字,就叫“业”。
杨业投靠宋朝后,因为他特别了解边疆的情况,也摸透了敌人的底细,太宗就继续让他镇守代州,还负责三交那边的兵马安排。他和潘美一起,主要负责雁门关那一块的防辽工作。
太平兴国五年那会儿,也就是980年,辽国派了十万大军来攻打雁门关。杨业,他带着几百个精锐骑兵,抄小路跑到了雁门关的北边,然后从那儿往南冲,跟潘美带的主力部队一块儿,两面夹击,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
两年后,他又跟潘美一块,在雁门关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那次战斗,他们杀了三千敌人,还一路追到了辽国境内。沿途攻破了三十六座敌人的堡垒,抓了一万多男女老少,还有五万头牛马。
雁门关经过几场大战连胜后,辽军只要一看到杨业的军旗,心里就害怕得不行,赶紧带着兵马逃跑。杨业“无敌将军”的名号,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宋朝境内传得沸沸扬扬,连辽朝都知道了他的厉害。
但话说回来,“枪打出头鸟”,杨业本来是个北汉的降将,到了宋朝后,在西北战场上大展拳脚,表现得太过抢眼,这不,就惹得主帅潘美心里不痛快了。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那些守卫边疆的主将大多嫉妒他,有的甚至偷偷上书诽谤,直言他的缺点。”杨业作为降将,归顺宋朝后表现突出,但这也为他后来陈家谷兵败的悲剧悄悄铺好了路……
陈家谷到底发生了什么?公元986年那会儿,宋太宗想拿下燕云十六州,就调动了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往北边打辽国,这事情后来被人们叫做雍熙北伐。
西线战场上,潘美和杨业那叫一个势如破竹,短短一个月,就把燕云十六州里的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这四个地方给拿下了。再看中路,田重进也是不含糊,一路往北,先打下了灵丘,紧接着就把蔚州给占了。
名将曹彬带领的东路大军,原本已经攻下了雄州,眼看就要打到幽州了。可没想到,辽军突然出手,把他们的粮道给断了。这一来,东路军就慌了神,撤退的时候又被幽州的守将耶律休哥追上,在岐沟关被打得大败。这一败,可就把北伐的主力东线战场给彻底搞垮了。
东路战败后,原本打算从三个方向一起攻打、包围幽州的计划就泡汤了。赵光义赶紧下令,让那些已经打到燕云深处的中、西两路宋军,赶紧掉头往南撤回来。
田重进在中路行动敏捷,立马带着全部兵马安全回到了宋朝地界。另一边,潘美和杨业带领的西路军,原本已经撤退到雁门关里头的代州了。可没想到,赵光义突然下了命令,让潘美和杨业再次带兵往北走,去保护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这四个地方的百姓搬回来。
关于怎么出兵去带回四州的百姓,西路军的高层将领们意见很不统一。这些大佬们对出兵方式各有各的看法,谁也没法说服谁。有的觉得应该直接硬碰硬,有的则主张用计谋,还有的想跟其他地方联手一起行动。反正,就是怎么出兵这事儿,他们怎么也商量不出个结果来。
那时候,辽军已经控制了寰州,辽国的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他正带着十万大军从幽州东边赶过来,打算找个机会把宋军的主力一网打尽。
杨业觉得现在辽军势力强大,硬碰硬打胜仗的希望不大。所以,他计划先悄悄通知云州和朔州的守将,让他们配合行动。得赶紧把老百姓转移到石碣谷去,另一边,就派兵假装攻打契丹人防守不那么严的应州,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到时候,耶律斜轸的大部队肯定会离开寰州,往东边去帮忙。这时候,咱们西边的军队就抓紧把寰州的百姓带走,然后派上一千个射箭厉害的士兵守住石碣谷的入口。再用骑兵在中间路上呐喊助威,挡着辽军别让他们追上来。这样一来,三州的百姓就能安安稳稳地回到雁门关里头了。
但这个挺靠谱的计划,却被监军王侁一口回绝了。他觉得,咱们应该带着大军,从代州浩浩荡荡地往北冲,直接过雁门关,朝寰州的辽军主力冲过去,跟他们正面干一架,然后再大大方方地把那四州的百姓接回来。
杨业直说,照这样出兵肯定会输,可没想到王侁立马怼了回来,说杨业带着好几万精兵却不敢跟敌人打,是不是心里有鬼。
您一直被人称为无人能敌,但现在面对敌人却迟疑不前,不打仗,难道是有别的打算吗?
副将和监军看法不同,吵得不可开交,可主帅潘美却一声不吭,站在旁边。杨业,他原本是北汉那边过来的,大家对他忠不忠心都挺在意的,这事儿挺让他为难。为了表明自己没问题,他只能带着三千精兵往北走,去和辽军硬碰硬。
走之前,杨业心里清楚这场仗赢不了,就跟主帅潘美商量好,先在陈家谷口那边埋伏好兵马。要是他那边打不过了,退到那儿,潘美带着援军既能帮忙解围,还能趁机把追兵给收拾了。
可是,当杨业被硬推着上了战场后,潘美和王侁跑到高处去看情况,等了好久都没见契丹军队往南来,他们以为敌人跑了,心里想着抢战功,就带着兵往北追了二十里地。结果后来才知道,杨业那边已经打了败仗。这时候,他们俩又急着要带兵逃回雁门关里,生怕慢了一步。
杨业真惨,带着人跟辽军主力拼死打斗,但因为他们人数差太多,手下伤亡特别重。打着打着,从中午一直打到天黑。到了傍晚,杨业带着剩下的士兵跑到陈家谷口,结果一看,谷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原本说好在这儿等他们的主帅潘美,早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追兵眼看就要追上,杨业一看突围没希望了,就带着手下剩下的几百个兄弟,回头跟契丹人拼了命地干架。
陈家谷一战,真是悲壮得让人心痛。杨业手下的老将王贵,射箭那叫一个准,一连干掉了十多个契丹士兵,让他们从马上摔下来。可惜箭射完了,他只能赤手空拳上,就算拿着空弩也还打死了好几个辽军,最后实在是打不动了,牺牲了。杨业的儿子延玉,还有部将贺怀浦他们,也都在乱军中被杀。
杨业之前已经受了不少伤,但他还是拿着刀亲手干掉了好几十个敌人。当他骑马冲进深林时,倒霉地被箭射中了马,摔下来被敌人给抓了。在辽军的营地里,他硬气地三天不吃东西,最后就这么死了。
谁应该为悲剧负责?在陈家谷一战中,那个被认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杨业大将军,带着他精心挑选的三千勇士,一路北上拼死战斗,结果全都在战场上牺牲了。这事儿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们得琢磨琢磨,这场本来有可能躲过的惨剧,到底该怪谁?
最主要的责任人,肯定是监军王诜。他对杨业胡乱猜疑,还瞎编罪名,这就是造成这场惨剧的直接祸根。
王诜说的话真损,他说你要是不直接去打仗,那就是心里有鬼。按他这逻辑,要是北宋别的将军听了,早就一甩袖子走人,或者直接顶回去:“行,那咱们就跟监军大人一块儿带兵去打北边。”这么一说,王诜肯定就没话说了。
杨业真是个倒霉蛋,作为北汉的投降将军,他的背景太敏感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只能豁出命去带兵打仗,连多为自己辩解一句都不敢。
潘美身为全军的总头儿,也是西路军的老大,他这事儿也得负责任。
开战之前,杨业对两边的形势进行了仔细琢磨,还给出了该怎么出兵的好点子,这真的挺明智也挺对的。潘美是个老将了,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他肯定能看出来王、杨他俩的主意哪个更好哪个更差。
但潘美却保持了沉默,后来有人替他说话,讲他那时已经过了六十岁,早没了年轻时的那股冲劲,不想招惹太宗身边得宠的王诜。
普通老百姓嘛,碰到事儿或许会想着躲远点,保全自己。但潘美不一样,他不是一般的角色,人家可是西路军的大头头,得对整个西线战场的输赢,还有手下那些士兵的性命负责。
碰到最关键的事儿,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刻,要是选择不说话,那就是没责任心的表现。
再说了,潘、杨两家在战前就已经商量好,要在陈家谷那里埋伏。可潘美却直接走了,这摆明了就是要害杨业。陈家谷那事儿,不管后来怎么找理由,对潘美这种大名鼎鼎的将领来说,都是个没法抹去的黑点。
北宋那时候,监军在军队里可是个很有分量的人物,这个位子就是皇帝和朝廷派来盯着军队的。不过话说回来,监军也就只能提提建议,做不了啥大决定。最后的主意,还是得由带兵的大将军来拿。
北宋时期,战场上主将和监军意见不合的事儿,确实也出现过几次。
乾德元年,也就是公元963年的一月份,慕容延钊带兵去攻打湖南,那时候他跟监军李处耘关系不太好,两人有点矛盾。后来朝廷做了个决定,就是让慕容延钊继续带兵,但把李处耘调到了淄州,让他去当刺史。
在雍熙北伐那会儿,东路军的头儿曹彬,他也干过不听皇帝命令的事儿。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东路军那边连个监督的将领都没有吗?要是有的话,那监军为啥拦不住曹彬,也改变不了他的主意?
得承认,监军就像是皇帝派来的人,他们确实能对主帅的决策动动手脚,或者产生点影响。但要是说监军能直接把主帅给盖过去,那干脆别设主帅这个位子不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
因此,把陈家谷战败的锅全甩给主帅没法管住监军的军事规矩,这既没说到点子上,又像是在给潘美找借口。
真实的“杨家将”与“潘仁美”杨业被奸臣逼得没办法,只好豁出性命去打仗,结果他和手下的将士们全都英勇牺牲了。陈家谷那场战败的消息传回到汴京,整个北宋朝廷都震惊了,大家议论纷纷。
后来,忠心耿耿、为国捐躯的杨业被朝廷追封为“太尉”,并赐谥号“忠武”。宋廷对他大加赞赏,说他“拼死抵抗敌人,气节超凡脱俗。众将领违背约定,援军迟迟未到。唯独他孤军奋战,深陷大漠之中,勇猛果敢,誓死不退”。
因为舆论压力实在太大,赵光义只好对陈家谷之战中的两个主要犯错的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监军王诜因为搞乱了军事计划,让将领们陷入困境,完全没有表现出公正忠诚的品质,反而犯了凶狠残暴的错误。作为造成这一切问题的主要人物,他被撤销了所有职务,并被发送到金州进行流放。
主将潘美因为在陈家谷一战中“没能提前派侦察兵,好好布置防守,结果害了老百姓,还折损了我们的猛将”,所以对战败负有一定责任。战后,他被连续贬了三级官职。
从官方对陈家谷事件相关人员的判定和责任分配上瞧,大体上是和真实情况相吻合的。
不过,官方给出的处理结果还是没能让大家的情绪彻底平复,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衡量着喜欢与厌恶。
杨业的大名和节气让宋辽两地的老百姓都特别佩服,他和他儿子的事情从仁宗那时候起,就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靖康之变后,宋朝皇室往南跑,老百姓对金人的骚扰恨得咬牙切齿,对国耻久久不能释怀,因此更加怀念和歌颂杨家的英雄事迹。这种纯朴的民族感情,后来都在各种文艺作品里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千百年来,好多戏曲、小说、讲故事的书还有电影电视里,都讲了杨业这个英雄的好多事迹,并且根据这些事迹,又编出了一整套关于“杨家将”的精彩故事。
同时,那些陷害好人、心怀不轨的奸臣坏蛋,肯定是让人看不起,更让人恨得牙痒痒,大家都厌恶他们。
王诜在陈家谷之战里,其实是头号犯错的人,但跟大将潘美比起来,他就像是个小透明,没什么名气,所以老百姓们大多都把他给忘了。潘美,他是西路军的头头儿,战场上他得负主要责任,而且杨业的死他也得担责,所以他就成了大家眼里的反面典型。
后来的人们为了突出潘美的不道德行为,特意在他的名字里加了个“仁”字,以此嘲笑他。这样一来,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潘美就变成了那个滥用职权、陷害忠臣的最大反派,大家都叫他“潘仁美”。
大家对杨家将充满敬仰和喜爱,同时特别痛恨“潘仁美”,这种情感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惩恶扬善的自然流露,也反映了老百姓在区分好坏、忠奸时最基本的看法。
得说清楚,“杨家将”里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故事和片段,其实大都是后来的人们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上的修饰添加上去的。
比如说,杨令公在两狼山拼死奋战,最后打输了,一气之下撞上了李陵碑,就这么牺牲了。还有杨家在金沙滩那一战,七个儿子出去,只有一个活着回来,这悲惨结局其实就是根据杨业在陈家谷的战斗改编的。
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被历史记录下来,不过,除了在陈家谷战役中牺牲的杨延玉,真正继承他事业,继续带兵打仗的,就只有他的大儿子杨延朗了。杨延朗还有个儿子叫杨文广。所以说起来,那个名声很大的“杨家将”,其实就只有三代人,当将军的也就杨业、延朗和文广这三个。
除了杨宗保、穆桂英和杨门女将这些角色是编出来的,就连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都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像佘太君百岁高龄挂帅出征、十二位寡妇西征、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这些大家常听的故事,其实大都是文学家想象出来的。
说到历史上的潘美,虽然在陈家谷那事儿上,他对杨业兵败丧命确实得担点责,但他可不是戏里或演义中那个“潘仁美”,什么勾结契丹、坑害忠臣的坏蛋形象,完全不是那回事儿。
潘美这家伙,不光是帮赵匡胤打下江山的得力助手,还是北宋开国初期顶尖的大将。他既懂文化又有军事才能,在打北汉的高平战役时,还有北宋收拾南汉、南唐那会儿,都表现得特别勇猛,战功显赫。
赵匡胤夺下后周的江山后,碰到个难题,就是世宗留下的小儿子该怎么办。这时候,宰相赵普觉得应该一不做二不休,彻底了断。但潘美这人挺厚道,他没跟着起哄,反而把柴荣的儿子带回家,当成自己孩子一样养大。这事儿能看出来,潘美真是个心慈手软的好人。
陈家谷战役结束后,潘美跟“杨家将”就再没了交集。宋史里头提到他,给的评价都是挺不错,挺正面的。
文艺创作都是基于历史,展现着日常生活。在传播的过程中,“杨家将”和“潘仁美”这两个人物的忠奸故事,经过老百姓一遍遍讲述,在民间印象越来越深,最后这两个人物就变成了某种象征,形象也被固定了下来。但说实话,这都不是真实的历史情况。
关于杨业兵败身死的一点推测说起杨业战败牺牲,有个更大胆的说法,就是说这背后都是赵光义在搞鬼。潘美、王诜这些人,不过是他用来除掉杨业的棋子,事后还得替皇帝背黑锅。
杨业是在北宋成立快二十年的时候才投降宋朝的。杨家一直盘踞在西北,手里还握着大军权。北宋这个朝代,重视文人,打压武将,对大将们总是心存提防。这样一来,杨业的背景确实容易让赵光义起疑心。再加上赵光义这人手段狠辣,找个机会对付杨业,还真不是没可能的事儿。
雍熙北伐战败后,辽军开始猛烈反扑。那时候,西路军其实已经顺利撤回到了雁门关里面,算是安全了。但奇怪的是,赵光义却非要潘美、杨业他们再次冒险往北边冲。他这个决定,真的是让人捉摸不透。
关于这次说是迎接四州百姓回归宋朝的军事行动,赵光义是否别有用心,想要对杨业不利,历史资料里并没有明确说。不过,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好像能瞧出这两者之间有那么点关联。
一开始,监军王诜就故意跟杨业过不去,再加上主帅潘美在这个事儿里头出奇地一声不吭,这些都让陈家谷那档子事儿显得特别不对劲儿,疑点一大堆。
王诜,他是北宋开国猛将王全斌的后人,自己也不是军事上的门外汉。那他咋就在大战前夕,提出了个明显不合逻辑的打仗计划?一般的看法不同也就罢了,他咋还狠心地指责杨业心里有鬼,想要背叛?
潘美,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西路军的头儿。当杨业提出挺中肯的建议时,他非但没胆儿站出来支持,撤退的时候,更是离谱,连一丁点儿兵都不留在陈家谷接应,这是咋回事?
难道只是因为潘美眼红杨业的赫赫战功,就狠心地对他下手了吗?想想看,潘美那时候的官职、经验、身份、地位,在整个北宋,能跟他比的恐怕也就只有头号大将曹彬了,这样的说法实在让人不太相信。
王诜那固执己见、不听劝的性子,还有潘美那啥都不说、啥都不做的态度,这俩人的行为背后,会不会是赵光义在悄悄使绊子?
再者,虽说潘美他们在打完仗后被赵光义给“狠狠收拾”了一番,但说来也怪,仅仅隔了一年,那些跟陈家谷事件有关、被罚的人,竟然又都被朝廷给恢复职位了。
还有件很关键的事儿,杨业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虽然都得到了赏赐,但唯独那个能带兵的杨延朗,没继续在山西待着,而是很快就被调到了河北前线。这里面的意思,大家心里都清楚。
要是赵光义真的是害死杨业的那个人,那上面那些奇怪的地方就都说得通了。不过,这话可没啥历史证据,就是咱们基于“他有罪”的想法,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听听就算了,别当真。事情的对错,还得靠各位自己去琢磨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