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评价彭德怀元帅:他可算是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

佳森聊过去 2023-08-27 02:14:02

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回忆起丈夫时,曾这样说:

彭德怀同志艰苦征战的一生,留给我的记忆是那么深刻,但镌刻得最深的是:他从一个童工成长为国家元帅,始终未忘他是人民的儿子……15岁离开家门,经过10多年艰辛的磨难、曲折的探求,才找到了共产党,找到了使人民群众从苦难中挣脱出来的革命道路。从此,他在这条道路上,为人民冲杀,为人民呼喊,为人民服务,从没有回过头。

"为人民冲杀,为人民呼喊,为人民服务,从没有回过头。”这正是彭德怀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彭德怀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特人物。

他从小生活极其艰难,没有多少读书条件却毕生愿意研究思考;他戎马一生,虽身负军旅重任,却总在关心民间生活疾苦。

这是因为他正处在中国新旧思想和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变革时代,最切身地感受到乡村人民的艰苦,又长期目睹旧官场的腐朽黑暗。

巨大的反差和小时候就形成的倔强性格,使他在战场上能舍身冲杀,面对不平时能拍案而起。

毛主席评价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脾气爆是出了名的,但他的这种暴脾气里饱含的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

朝鲜战场上,我军后勤补给非常困难,身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

1951年2月24日,回国陈情的彭德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与周总理一起召集军委各总部负责人在中南海居仁堂开会,讨论各大军区部队轮番入朝和如何保障志愿军物资供应的问题。

然而,有的部门负责同志却以“国内机构刚刚建立,许多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为由,一再强调困难。

看到这种情形,彭德怀一下子怒了。

只见他猛地站起来,把桌子一拍愤怒地说道:“这也困难,那也困难,我看就是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他们不知道爱国?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现在第一线部队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现在既没有飞机,高射火炮又很少,后方供应运输条件根本没保障,武器、弹药、吃的、穿的,经常在途中被敌机炸毁,战士们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们都是年轻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彭德怀难道不知道国家难吗?

作为一个忧国忧民,几十年来为国为民征战沙场的老将军来说,他比谁都清楚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难处。

新中国成立了,可是国民党留下来了什么?留下来的并不是金条、银元,而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中国。

因此,西北五省解放以后,作为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的彭德怀就急切的投入到了大西北的建设中去了。

此时的他雄心勃勃,规划矿山、铁路、交通、争分夺秒的发展经济,誓要把大西北建出个样来。

可就在他一心一意在大西北搞建设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

唇亡齿寒,毛主席主张出兵,但是,林彪犹豫,粟裕病重,一时无人挂帅。

此时,毛主席想到了彭德怀。

1950年10月4日,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庆日之后,远在大西北担任第一书记的彭德怀接到急电,要求他火速乘坐专机到北京参加会议。

此时的彭德怀并知道毛主席已有让他挂帅出征朝鲜之意,还以为中央要听他关于西北的建设情况,因此拿着三年大西北振兴计划就紧急入京了。

虽然新中国刚刚建立,但彭德怀是主张出兵的,他的理由是:“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入京14天之后,彭德怀率军入朝。

为什么国家这么穷还要打,并且是跟世界头号强国打,那是因为,不打,将永无宁日,打胜了,就能为国家争取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安宁时间,国家就能全身心的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了。

因此,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身兼重担的彭德怀比谁都想打败敌人,从而让国家快速缓过劲来,让人民快速过上好日子。

怎奈国家穷困,我志愿军除去装备差之外,后勤补给也极度困难,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我军战士单衣作战,几个冻土豆充饥,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

再加上敌人的狂轰乱炸,后勤补给线破坏严重,给本就困难的后勤补给,更是雪上加霜。

看到这种情况,彭德怀怎能不着急,他回国陈情,却又遇到抵触情况,他怎能不愤怒。

诚然,战争对的新中国的消耗太大,国内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但是战争必须打下去,因为新中国太需要打胜这场战争了。

只有打胜,才有安宁。

因此,打胜这场战争就必须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勒紧裤腰带,困难几年,换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安宁!

彭德怀这次发火之后,国内对加强志愿军第一线兵力和后方供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将刚改装的空军和高射炮部队调到朝鲜北部掩护后方交通线,再向苏联购买几十个师的武器装备;调用国内各种物资大力支援前线,由几个大城市为志愿军制作炒面和罐头食品;号召国内各行各业增产节约和捐款购买飞机大炮。

这些措施对减少志愿军的困难、增强战斗力起了巨大作用。

随即,北京等许多大城市的干部群众遵照以上精神指示,昼夜为志愿军赶制炒面,迅速送往朝鲜,暂解了志愿军的断粮之苦。

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国内的支援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

陈赓

陈赓曾评价彭德怀说:“他可算是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

陈赓的话一点都不错,只要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事,彭德怀永远是“头号正直的人”。

彭德怀一生公私分明,从不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假公济私。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彭德怀从朝鲜回国,住进了中南海永福堂。

永福堂是个小四合院,又窄又旧,前面归另一家居住,东、西两厢除了正上中学而和彭德怀一块儿住的侄女住一小间外,其它的都是公用。

所以彭德怀的住处拥挤不堪,一间屋子是办公、会客两用;饭厅中间摆了一张桌子,围坐着吃饭时,四周就不能走动了。

其他侄儿、侄女们来了后没地方住,只好搭地铺睡。

那时北京住房还不像现在这样紧张,管房子的部门看到彭德怀的情况,就在什刹海附近另找了一个大院子的住处,房子两层楼,比较宽敞。

秘书说:“这院子适合办公,离浦安修同志上班的北师大也近些。”

彭德怀看了院子后却不说话了。

侄女问他:“搬不搬?”

彭德怀反问了一句:“你想搬呀?”

侄女回答:“当然啦,永福堂那个地方多挤呀。特别是我房后那个卫生间,大家共用,我是女孩子,多不方便。”

彭德怀听后,毫不犹豫地说:“不搬了。这里房子多,应当给家口多的同志住。咱们家没有多少人,不用住这么宽。再说,住在中南海里面,门口有个站岗的就够了。搬到这里,又要搞个警卫班,那不是增加国家负担吗?”

当时的彭德怀名高位重,按说他完全可以换一个更大的房子,可是他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牟取过任何私利,从来不允许家属利用他的名位与职权搞丝毫特殊化,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公私分明。

彭德怀十分讨厌公车私用的现象,他多次强调:“车子是组织上分派给我工作用的,家属没有权力动用。”

他的夫人浦安修有一段时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离家几十里路,每个星期六回家、星期一早上回校,但她从未提过用丈夫的车来接送自己,而是每次都同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其他学员一起乘坐机关的交通车。

彭德怀有一次坐车回故乡,他的侄儿想借用伯父的车结婚时“风光”一下,被彭德怀断然拒绝:“小车是公家的,可不能用来办私事。我们家又不是封建王朝的帅府,你在思想上千万不能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切不可搞半点特殊化。”

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但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也出现了铺张浪费、追求名利和贪图享受的不良倾向。

对此,彭德怀很有看法,并首先对身边工作人员和家属敲起了警钟,提请全党“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彭德怀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

在中南海居住期间,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彭德怀主动要求减少公务人员,身边只留一名公务员和一名保卫人员。

留下的工作人员想不通,彭德怀便开导说:“我这里减了两个人,你们的工作是多了。可是我们干革命,不能只想到自己,应该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958年12月,彭德怀第一次回到湖南湘潭家乡调查。

在参观平江县工农业生产展览馆时,他吃惊地发现有两个数字竟然是颠倒着公布的:把收成最好的1957年的粮食高产数字,公布为1958年的产量;而把1958年较低的数字,说成是1957年的产量。

彭德怀后来忆及此事还感叹地说:“如此造假,真令人害怕!”

在全省一处接一处马不停蹄地调研期间,他白天走访,晚上座谈,亲眼看到了农村的现状,取得了第一手材料。

他深感小高炉炼铁代价太大,不是发展方向。

在敬老院里看到老人吃瓜菜,冬天睡篾席,盖破被,他忍不住说:“这是什么幸福院,有名无实!”

那里的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住校,但学生的口粮不够吃。

他对陪同的省委负责人说:“学生的口粮少,生活差,还是放到家里由父母照顾好一些,不然,这样下去,会把小孩子的身体都弄坏的。”

为此,他还把一位老红军赠来的诗修改了一下,写了一首《故乡行》: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回京后,他如实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了问题。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先后7次在小组会上发言,反映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于7月14日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在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彭德怀说过:“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

庐山会以后,彭德怀来到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居住,又向组织上提出将公务员、炊事员和司机裁减掉。

这样,彭德怀就自己做起了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家务。

他对警卫人员说:“很多劳动人民,他们都六七十岁了,还不是照样干活。我也是劳动人民的一个成员嘛,我也要干活呀!”

在挂甲屯居住的6年里,彭德怀心里一直装着党和人民群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他关心群众疾苦,总是将供应给自己的牛奶送给附近的孩子喝,自己掏钱给邻居家安装电灯,帮助邻居料理丧事,冒着暴风雨挨家挨户检查居民房子的隐患。

三年困难时期,彭德怀与居民群众互帮互助。他拔野菜、开荒地,向居民群众分享自己的供应,而居民群众也总是悄悄地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鱼、油和大米等食物放在彭德怀的家门前。

彭德怀每次见到门前的食物,眼眶中都会噙满泪水。

他感动地说:“人民没有忘掉我,我也没有忘掉他们。不管怎么样,我也要给人民做些事情。大事不能做,可以做小事,可以多种菜,多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来感谢人民对我的关心。”

1961年11月,彭德怀再次回到老家湖南湘潭开展农村调查。

当得知当时有失偏颇的一些做法和效果时,彭德怀满含忧虑、极有针对性地剖析说:“群众最通情达理,我们解放才10来年,吃饭、穿衣、办事都要首先想到农民,丢了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就丢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瞎指挥、盲目冒进,建不成大业。要不是党中央、毛主席纠正得及时,损失会更大。”

彭德怀一路匆匆,深入农户问寒问暖,看完这户又走那家,认真调查民情。

当时有些群众并没有认出彭德怀元帅,当得知他的身份后连连向他道歉,而彭德怀却和蔼地说:“彭元帅进了乡,不也是和大家一样吗?普通一人嘛!”

在家乡的50多天里,他深入农户家庭,详细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状况。

调查结束后,他把自己收集到的情况整理成厚厚的一大本材料,准备回京汇报,供中央参考。

他的堂侄担心伯伯再犯“错误”,劝他不要报告中央,但彭德怀说:“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把情况反映上去,供中央参考参考也好嘛!

1978年12月24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彭德怀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中高度评价彭德怀:

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这就是彭德怀,一生都将群众疾苦冷暖挂在心上,呕心沥血地为群众谋幸福,诚心真切地为民请命。

他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廉洁奉公的从政风范,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爱戴尊敬和永远的怀念。

17 阅读:23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