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不久,吴三桂中风噎嗝而亡,康熙:他活着,大清永无宁日

远悦说过去 2025-03-03 04:36:58

1644年4月,山海关的烽火台上,吴三桂手握父亲吴襄的血书,耳边回荡着陈圆圆的泣诉。

关外,多尔衮的八旗铁骑如黑云压城。关内,李自成的十万大军步步紧逼。这位曾以二十骑救父的少年英雄,此刻却面临着一生最残酷的抉择。

是殉葬一个垂死的王朝,还是背负千古骂名,开启人生新时代?

当城门铰链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历史在此刻裂为两半。一位将领的私愤,如何撬动帝国的命运?

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究竟是情势所迫,还是精心算计的权谋?

少时英雄

吴三桂,出生于辽东军事世家。他的父亲吴襄时任锦州总兵,舅父祖大寿是明末辽西防线核心将领。

吴三桂自幼耳濡目染,深谙骑射与兵法,16岁随父征战,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

1627年,皇太极率后金军围攻锦州,年仅15岁的吴三桂率二十余骑突入敌阵,救出被围的吴襄,此战令他名震九边,被明廷誉为“忠勇孝义”。

4年后,吴三桂跟随祖大寿驻守大凌河城。

当时,后金军围城数月,粮尽粮绝。祖大寿依靠诈降,方才突围。而吴三桂却率部断后,凭借个人超绝的能力,以少胜多,保全了明军的残存军力。

到了明朝末年,明清决战于松山、锦州。洪承畴率军13万与皇太极对峙,初期连连获胜。

然而,明廷内部党争激烈,兵部尚书陈新甲催促进攻,崇祯也急功近利,不顾战场环境变化,严令洪承畴速战速决,迫使他放弃稳守策略,冒险决战。

当时,皇太极亲率援军截断明军粮道,吴三桂率部死守乳峰山,屡次突破后金防线,掩护主力撤退。

可惜,双拳难敌四手。吴三桂纵然再英武,也耐不住“拳打脚踢”。不久后,洪承畴被俘降清,吴三桂突围至宁远,收拢残兵万人,成为辽东仅存的精锐。

1644年正月,李自成逼近山西,崇祯急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放弃宁远,入卫京师。

然而,国库空虚,仅拨付二十万两军饷,远不及吴三桂索要的百万两。关宁铁骑沿途又遭后金军袭扰,因此行军迟缓。

北京陷落时,吴三桂刚刚抵达河北丰润。

当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时,吴三桂突然勒马,三万关宁铁骑在官道上扬起漫天尘土。勤王已无意义,手中兵权成为他在乱世中唯一的生存资本。

幕僚方光琛献上三策:北上降清、南下投南明、西进联闯。

吴三桂却选择最险的一招,回师山海关,静观其变。这道看似犹豫的决策,实为吴三桂的精妙算计:他要待价而沽,成为各方争夺的砝码。

李自成入京后,试图招降吴三桂。于是,派降将唐通携四万两白银以及吴襄的劝降信至山海关。

吴三桂一度接受条件,率军前往北京。

然而,大顺政权入京后的暴行,彻底断送了招降吴三桂的可能。当刘宗敏将吴襄吊在梁上拷饷,当陈圆圆的琵琶声变成闯军营帐的淫笑,吴三桂在军帐中砸碎了御赐的龙泉剑。

但他真正恐惧的并非私仇,李自成对前明官僚的清洗,预示着自己即便投降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于是,吴三桂愤而回师山海关,斩杀唐通部将,重夺关隘。并致信多尔衮求援,称“泣血求助,期灭贼于关门”。

李自成既需借助吴三桂又纵容部属凌虐他家族的行为,彻底激化了双方矛盾。可李自成并不在乎,他自认为大顺军可扫荡三海关,一举攻克吴三桂。

投降多尔衮

不久后,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敏锐捕捉到时机。

当时,吴三桂求援信已送至清军大营。范文程献上毒计:要让吴三桂先与李自成血战,待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

多尔衮一面许诺“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面故意延缓进军,欲待吴李两败俱伤。

然而,私下里清军却秘密调整路线,从蓟州、密云迂回逼近山海关,同时要求吴三桂剃发称臣,将合作变为投降。

4月21日,李自成十万大军猛攻山海关。

吴三桂在石河西岸布防,以火炮压制农民军冲锋。战至次日午时,大顺军刘宗敏部突破北翼防线,吴三桂亲率家丁死战,铠甲中箭如猬。

此刻的清军,仍在十五里外的高岗上观战,像耐心的猎人,静静等待。

当夕阳将战场染成血色,多尔衮挥动令旗,阿济格、多铎率两万八旗骑兵从侧翼突袭。蓄力整日的满洲铁骑如雷霆般切入战场,他们的马蹄裹着棉布,冲锋时无声无息。

大顺军被这"幽灵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李自成在亲卫拼死掩护下仓皇西逃。

5月,吴三桂随阿济格追击李自成至湖北九宫山。

李自成死后,他的部将郝摇旗、李过等转入湖广山区。吴三桂采取“分兵合围”策略,焚毁义军粮草,迫使残部投降。

战后,多尔衮逼迫吴三桂履行承诺。吴三桂与关宁军被迫全员剃发,改换满清装束。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明廷的背叛,更意味着军事集团向异族政权的彻底臣服。关宁铁骑被拆分为“天佑兵”,成为清军南下的先锋。

此后,陕西王永强反清,吴三桂率军入陕,屠城十余座,平定西北。而在长江以南,南明政权成为吴三桂效忠满清的唯一威胁。

1659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

当时,吴三桂陈兵缅境,迫使缅王莽白交出永历帝后,又在昆明篦子坡以弓弦绞杀永历父子,南明正统灭亡。

吴三桂的举动,彻底斩断了反清势力的政治旗帜,因此得以晋封亲王。清廷将云南、贵州全权交予吴三桂,许他自置官吏、征收赋税。

为巩固地位,他大兴"西选"之权,云贵官员尽出吴门,俨然国中之国。

水西土司安坤联合乌撒土司安重圣反清后,吴三桂以“剿逆”为名,发兵十万,焚毁村寨千余,屠杀彝民数万,安坤被凌迟处死。

此后,吴三桂在云贵广设“勋庄”,圈占土地二十万亩,安置旧部屯田,残酷镇压苗、彝等族起义,彻底瓦解土司势力。

身死族灭

然而,康熙亲政后,三藩越发肆无忌惮,他不顾孝庄太后的劝阻,决意撤藩。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请辞归老,康熙要求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交出兵权。吴三桂假意上书请辞,实则暗中联络旧部,铸造“利用通宝”,囤积军粮。

不久后,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号起兵谋反。

造反初期,吴三桂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叛军势如破竹,数月内控制云、贵、川、湘。耿精忠、尚之信及台湾郑经相继响应。

然而,吴三桂困于保守战略,拒绝采纳谋士刘玄初“渡江北伐”之议,长期滞留长江南岸,企图与清廷划江而治,给了康熙喘息之机。

于是,康熙启用汉将张勇、赵良栋,分化三藩联盟,并调集蒙古骑兵与绿营精锐,派遣图海、岳乐等将领,连续出击叛军,逐步扭转战局。

5年后,受困于湖南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周”,试图重振士气。为此,他还特意选用明朝衣冠,可却无人喝彩,百姓早厌倦战乱,昔日部将也多阳奉阴违。

此时,清军已突破长江防线,吴军粮草不济,部将王辅臣等相继降清。

不久,吴三桂中风噎嗝而亡,叛军一哄而散。清军攻破昆明,他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廷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吴氏一族尽诛。

可以说,吴三桂的一生是明末清初权力博弈的缩影。

作为军事将领,他精通战术却缺乏政治远见;作为投机者,他屡次背叛却未能摆脱被利用的命运。

山海关的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权衡生存与道义的必然结果。在明廷崩溃、农民军暴虐、清廷强势的三角关系中,他选择了一条现实而冷酷的道路。

清廷对他的“功劳”赏赐王爵,对他的“叛变”诛灭九族,最终将吴三桂钉在了“贰臣传”中。

而吴三桂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是各方势力博弈的工具。无论是崇祯的“忠臣”、李自成的“盟友”,还是多尔衮的“藩王”,终皆成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历史的讽刺在于,当吴三桂绞杀永历时,或许未曾料到,自己也会在二十年后被清廷以更彻底的方式抹去痕迹。

他的崛起与覆灭,恰是专制皇权下武将命运的终极写照:用之则为刀,弃之则为鬼。

0 阅读:1027
评论列表
  • 2025-03-29 06:49

    吴三桂就一个帮着蛮夷祸害华夏文明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