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婚女聘礼反超头婚!相亲市场怪象:月薪1.5万男为何集体躺平?

美好生活计划 2025-03-13 19:31:18

老张蹲在汽修店门口的台阶上抽完了第5支烟,手机微信置顶的群里信息一遍又一遍的响着:"明天下午三点科技园大龄优质相亲活动,到场的有小初高中学校老师,医院护士,银行和国企职员。女士已满,紧缺男士,嘉宾活动报名费最低优惠至29.9元"。

他盯着手机一动不动的看了足足有十分钟,最终还是按灭了屏幕。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今年第19次相亲邀约了,他加了有数十个自称红娘老师的微信和数百个相亲群聊。

39岁的汽修店老板老张,还是决定继续鸽掉。在他布满油渍的工作服口袋里,还装着上周参加相亲活动时168元报名费的收据。

这个曾经坚信爱情总会在不经意间来临的山东汉子,如今在相亲市场上成了"失踪人口"。

我和老张认识有十多年了,我们同年人,相差几个月大,住在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里,前几年,哪里有相亲活动都会叫上一起去,特别积极又主动。

图片来自网络

可现在,我不叫他,他也不叫我了。叫的多的就是一起去吃点喝点,或开车去更远的地方吃点喝点玩点,放松放松心情。

在深圳,每到周末各种大大小小的相亲活动到处都是,免费的一般不去。收费的一般也都在几十到一两百。反正不贵,有几年几乎每个月,甚至是每周都会去开开盲盒碰碰运气。

汽修店里几个中年男人正就着花生喝啤酒,吐槽着:"现在相亲跟开盲盒似的,见面先问有没有学区房,月薪有没有2万以上,不找扶贫对象。上周老李相了个34岁的姑娘,开口就要签婚前协议,婚后财产各管各的。"

图片来自网络

店员小妹擦着桌子接话到:"我们村30多岁还没嫁的,现在都往县城里,甚至是大城市里的婚介所跑呢。"

这种婚姻观背后藏着残酷的经济账本。

有数据显示,一二线大城市近几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已推迟至33岁了,而相亲市场上活跃的25-35岁男性中,超过七成月收入不足8000元。在深圳某婚介公司,登记男性普遍月薪1.5万仍自称"条件一般",而同龄女性超八成都要求相亲对方月收入达2万以上,最好深圳有房。

图片来自网络

"不是男人不想结婚,是结不起。"

在深圳打工多年的90后小陈掰着手指头一笔一笔的算起了账:城中村单间公寓月租金2800,相亲见面标配一顿人均消费150的西餐厅,集体相亲活动费用平均120一次,相5次亲就要花掉差不多一半的月工资。

"上次遇到个心动的姑娘,还是个老乡,约会见面了两次,对方就暗示要买轻奢包包,要去韩国旅游,吓得我连夜就把她拉黑删除了。"

传统婚恋观的加速坍塌正在加速这种"躺平"现象。

某三线城市红娘刘阿姨发现,五年前父母代子相亲时最关心"姑娘能不能生养",现在男方家长开始询问"亲家要不要带孙子"。

图片来自网络

而年轻男性在知乎发起"为什么要用半辈子积蓄换张结婚证"的讨论,三天内就获得10万+参与。

更隐秘的变化发生在城乡结合部。28岁的快递员阿强在老家相过三个带娃的离异女性,"媒人说现在二婚女比头婚女还抢手,彩礼照收18.8万"。

他苦笑着展示手机相册里十几个相亲对象的照片:"挑选上我的倒都是未婚姑娘,可人家要县城的电梯房配上小汽车。"

婚恋专家李明教授指出,这种性别婚恋观错位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撕裂型阵痛。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愿下嫁,底层男性又够不到城市婚恋的门槛,形成上不去,下不来的夹心真空层。"

他调研还发现,珠三角的工厂区出现新型的"临时夫妻"现象非常普遍,年轻产业工人们更倾向于建立不求婚姻的同居自由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夜幕降临,老张的汽修店铺亮起了刺眼的灯光。他擦拭着一位年轻女性客户送过来保养的法拉利方向盘,忽然想起上周那个开着同款车去相亲的离异女相亲对象。

"她说车是前夫分的离婚财产,现在就想找个踏实人。"老张当时没敢多说话,此刻却对着反光的车漆笑了笑低声道:"其实我修过的豪车,比很多相亲对象见过的都还多。"

在这个魔幻的婚恋市场上,或许正如社会学者所言:当婚姻从必需品变成奢侈品时,最先撤离柜台的,往往是连抬起脚后跟都连橱窗都看不进去的普通人。

而相亲市场的熙攘吵闹与汽修店铺里的寂静,正在合奏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孤独奏鸣曲。

大家有何感受呢?

可以留言讨论一下,为什么大龄剩男在相亲市场上都不太积极主动了呢?

1 阅读:20

美好生活计划

简介:爱生活,爱自己,爱分享。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