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可见,从古至今,当物质文明充裕之后,就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
富而后教,我们的先贤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此理。《论语》上的一段对话,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是多啊!”冉有说:“人口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富而有教:当民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富起来之后,通过用文化教化百姓,从而让百姓知礼节荣辱,守道德法纪,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追求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让社会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
富而无教:富起来的人们如果没有文化教养,就会缺乏精神生活,只会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以金钱论英雄,对财富的追求不择手段,甚至相互伤害,让人们的生活缺乏安全感,攀比之风带来的内卷和压力,又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所以,要通过文化影响及文化教育,来提升成员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所处的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是其所处环境的产物。墨子曾提出人性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强调人的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而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显然,影响人性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文环境,也就是文化。可见,文化是由人类塑造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类。
所以,钱穆先生说,“本来是由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但也可说中国文化又创造了中国人。”(《中国文化精神》,钱穆)
易中天先生也有非常形象的论述: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规律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比方说,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闲话中国人》,易中天)
可见,一个民族的性格智慧、希望追求,无不鲜明地凝结在它所创造的文化之上。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到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意识、思想、道德、言语、行为和品质。”(《文艺界委员:忽视文化是一种短视和浅见》中国青年报,徐虹,2003年03月10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