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空,佳人何在——苏东坡情寄燕子楼,和才女关盼盼一帘幽梦

夏恂谈历史 2023-02-10 16:45:02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绝世佳人世难留。关盼盼, 徐州妓也, 张建封纳之。张殁, 独居彭城故燕子楼, 历十余年, 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 泣曰: 妾非不能死, 恐我公有从死之妾, 站清范耳, 乃和白诗,句日不食而卒。存《燕子楼三首》

公元787年即唐德宗贞元三年,于古城徐州,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尽管这一婴儿的哭声与他人无异,然而,正是这个婴儿,却用她的生命为生养她的故乡留下了一个凄婉感人的故事,留下了一座令人千古凭吊的燕子楼。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江淮名妓关盼盼。

关盼盼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宠爱和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且容貌艳美,体态婀娜,能歌善舞,所以,年在豆蔻的关盼盼即以她的才貌驰名于徐泗大地,“令无数才子竞折腰”。

大约是应了那句“红颜薄命”的老话,正当关盼盼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青春年华的时候,关家突然间家道中落,无数浪漫的遐想、美好的梦幻,以及幸福甜蜜的青春均被残酷的生活现实粉碎,迫于生计,关盼盼无奈地成了徐州刺史张愔的小妾。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遂陷人方镇割据的局面,地方势力膨胀,权力往往世袭。

张愔的父亲张建封即为徐州刺史,治理徐泗多年,将徐泗经营成了张氏家族的天下。

所以,当张建封死后,他的部属便公然与朝廷对抗,用武力保护着其子张愔坐上了徐州刺史的宝座,朝廷也奈何不得,只好承认这个既定的事实。正是因为张愔父子二人都曾出任过徐州刺史一职,所以也就有了将关盼盼误作张建封小妾的记载。

张愔虽说是雄踞一方的封疆大吏,但并非一介武夫,高贵的家庭背景使张喑同关盼盼一样,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这就使得张愔与关盼盼有了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了二人彼此理解、和睦相处的良好基础。这可以说是关盼盼不幸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关盼盼的到来,给张愔枯燥的官场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让他享受到人生的另外一重美妙境界。因此,尽管张愔也是妻妾成群,但他对关盼盼则是情有独钟。

他们一道鼓瑟弄琴,一同饮酒赋诗,手牵着手漫步街头.徜徉郊外,观灯、赏花、吟风、咏月。一对年龄相距甚远的老夫少妻,倒也是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共同谱写一则爱情的故事。

出于对关盼盼的宠爱,张愔特意在徐州的西郊建造了一处别墅。这里依山临水,风景美丽如画。有一泓溪流从楼前缓缓流过,溪的两侧芳草萋萋,垂柳如烟,春夏季节,常有燕子成双成对地翩跹于烟柳之中,细语于飞檐之下,进而添了几许生机,几分诗意。

因此,张愔与盼盼将这座别墅取名为“燕子楼”。从此,张愔与盼盼便流连于燕子楼中,楼头看月圆月缺、云聚云散,溪畔观花开花落、燕去燕来,房中抚琴鼓瑟、轻歌曼舞、浅酌低唱,可谓是一对神仙伉俪。

某日,大诗人白居易远游来到徐州,得到张的热情接待。他将白居易接到燕子楼中,设盛宴殷勤款待。

酒酣耳热之际,张愔请出盼盼,让她为客人表演歌舞以助酒兴欢娱。关盼盼欣然领命,尽情而歌,率性而舞,歌舞相融,出神人化,让白居易眼福大饱,心旷神怡,禁不住诗兴大发,赠诗盼盼道:“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

将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比作花中之王的牡丹,给予了关盼盼极大的赞美。歌、舞、诗、酒的聚合,演绎着一个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梦幻,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都把这个梦幻般的相聚深刻地留存在人生的记忆里。在主人张愔驾鹤西行的许多年后,白居易仍在深情地将其勾起、述说: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姬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娲牡丹花。”一欢而去。

人生苦短,人生欢乐幸福的时光更是难得长久。在与关盼盼度过了两年美好的生活之后,张愔竟一病不起,撒手西归,葬于洛阳北邙山上。

偌大的张府顷刻间“树倒猢狲散”,众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东西。然而,关盼盼却无法抛撒与张愔的恩爱情谊,她带着一位年迈的仆人潜居于燕子楼中,过起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孤灯独坐的夜显得格外的长,形单影只的身显得更加的凄苦,惟有梦里的片刻相聚能带来些许的慰藉。然而,梦醒之后,则是更为刻骨铭心的思念、惆怅和折磨。

关盼盼将自己禁闭在燕子楼里,疏于琴瑟,懒于梳妆,罢去歌舞,凭借着不尽的回忆和思念支撑着余下的人生岁月,年复一年地守望着她与张愔的那份释不开、抛不去的情感,并将其化作令人伤感的诗,于是有了《燕子楼新咏》三首: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元和十四年,张的旧僚张仲素前去拜访白居易,鉴于这位大诗人与关盼盼夫妇的往日情谊,为他带去了关盼盼的《燕子楼新咏》和她独守燕子楼十年的凄婉感人的故事。

捧着诗笺,白居易读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凄苦和哀伤,他仿佛见到了燕子楼中关盼盼孤独的身影在烛光里缠裹着一身的凄然,令人心碎神伤。

联想当年见到的张愔与关盼盼的那份恩爱和幸福,白居易禁不住感慨唏嘘。逝者已矣,然而活着人却要长久地扛着相思的沉重,那是一份何样的伤痛,何样的煎熬!

大约是白居易长久受着佛教影响的缘故,他认为,与其无望地孤灯独守,形影相吊,倒不如追随所爱的人于九泉之下,让痛苦的人生获一大解脱,为此,白居易依照关盼盼的原韵和诗三首: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诗的前二首,白居易设想孤寂的燕子楼头,寒月高挂,寒霜弥漫,关盼盼拥着冷被,守着残灯,目睹着旧时的钿晕罗衫,满面凄苦的泪水无声地流淌着,将浓浓的相思浸得透湿。

到第三首,白居易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却还在孤孤单单地独守一座寂寥凄冷的燕子楼,忍受着无数个漫漫长夜的煎熬。何不抛撒生命,化作尘埃,追随着心爱的人到九泉之下获取人生的解脱呢?

诗成,白居易觉得言犹未尽,随即又提笔补了一首: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如果说白居易的前三首诗还充满着对关盼盼的同情、怜爱,“争教红粉不成灰”大约与佛教的影响有关的话,而在这一首诗里,便充分暴露了白居易自私的男权主义心态。这可以说与时代的局限有关,同时也可以视作传统文人身上的人格和心理缺陷。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的诗交给了关盼盼。初接诗笺,关盼盼或许感到些许欣慰,因为白居易毕竟是誉满天下的诗人,同时又是旧时的相识。

然而,待关盼盼打开诗笺细细品读之后,心中不由涌起一阵强烈的痛苦和愤怒。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为张愔守节十年,得到的不是人们的理解,而是“一朝身去不相随”的指责,而且这一指责竟然来自于她所崇敬的诗人。

关盼盼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说道:“张公逝世之时,妾并非没想到同他一道归去,但我害怕的是若干年之后,人们不免会议论吾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如此岂不是玷污了吾夫的清名!因此我才会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关盼盼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她将压抑心头多年的痛苦、哀伤、郁闷、折磨以及对世道的控诉、愤恨,用一种最本能的方式将其宣泄、释放,哭了个昏天黑地。

经过一番急风暴雨般地宣泄,关盼盼的心境逐渐地趋于稳定。当她从愤恨、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之后,便强支撑着身体,用她柔弱的纤纤素手提笔依白居易的原韵和诗一首,用她手中惟一可以使用的武器抨击白居易的浅陋和残忍: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关盼盼和白居易自然都会记得当年欢宴时白居易赞美关盼盼“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的诗句,所以这里关盼盼在诗中要用“春后牡丹枝”来比喻此时的自己,十多年前的那朵妖艳初放,令人赏心悦目的牡丹,经过人生风雨的吹打折磨,如今已是残花将谢。

旧时的相识不仅没有半点怜悯、同情之心,反而指责我不能以死殉情。你哪里知道,我并不怕死,我只是为了维护夫君的名声才苟且地活着,而实际上这样活着的痛苦则远甚于死,“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白居易的来诗使关盼盼对人生已彻底绝望,在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她便开始绝食,无论人们如何地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

十天之后,这位才貌双全、名动徐泗的一代丽人,终于香销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最后一次提笔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关盼盼走了,但她却始终走不出文人的记忆。数百年后,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遭贬来到徐州,他走进燕子楼,望着绕梁低飞的燕子,苏东坡遥想燕子楼当年的风流,遥想着一代丽人的悲痛故事,心中有说不出感慨。当天晚上,苏东坡宿在了燕子楼。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明月清风相伴的夜晚,苏东坡与关盼盼穿越时间的阻隔,于梦里相聚了,于是,一对相距数百年的才子佳人便有了说不出的惊喜,道不尽的缠绵。“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一场“巫山云雨”式的鱼水之欢的上演,让苏东坡心花怒放,如醉如痴。

报更的鼓声,惊醒了苏东坡甜蜜的梦。梦醒时分,明月尚在闪烁着清辉,清风仍在飘动着浪漫,而苏东坡却再也不能人睡。披着月色,他走遍燕子楼的每一个角落,深情地寻觅着关盼盼的身影,寻觅着让他心醉的梦境,于是就有了这阕《永遇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苏东坡一个富有诗意的甜蜜记忆,也是他准备永远潜藏于心底的秘密。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数天之后,这阕从未示人的《永遇乐》竟然唱遍了徐州的大街小巷。

苏东坡吃惊了,他设法寻找到那位最早传播这阕词的人,问他是如何知道的。那个人告诉苏东坡说:“小人粗略地懂得一点音律,有天晚上睡在张愔的祭祠里听见有人唱歌,细细听来,唱的就是这阕词,觉得词意优美,曲调动听,于是就将其熟记于心,然后再唱予他人。至于词中之意,小人并不理解。

东坡闻言大骇,真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看来是老天爷有意要将他与关盼盼间一夜风流的浪漫故事分享于世人,也就只好顺从天意了。

弥漫在关盼盼身上的本来是人世间的一个悲剧,而有了她与苏东坡的这一梦里的浪漫风流,其悲剧的色彩于是也就稀释了许多,人们的心头也因此而轻松了许多,也许这正是老天爷要让苏大学士的这阕《永遇乐》传唱开来的本意所在。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一阵风儿吹来,它会轻声地告诉你:在山巅,在云间,在水中,在文人的心底、笔下、梦里,一代又一代鲜活迷人地生存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0 阅读:14

夏恂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