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地图
武陵西上沅陵渡,扁舟忘了来时路。
在众多与沅陵相关的古诗词中,鹄书认为两宋时重要诗人王庭珪的这首《菩萨蛮》最有代表性,绍兴十九年(1149)他被贬谪到辰州(州府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这首词则记录了从武陵县(今常德市)到沅陵渡口这段路途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和自己对一些感悟。
作为秦汉黔中郡的郡治所所在地,沅陵县在历史上曾多次作为黔中郡、武陵郡、通宁郡、沅陵郡、泸溪郡、辰州、辰州府等县级以上区划的治所,曾是大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让它有了”神秘湘西,千古迷郡“的美称;此外沅陵县如今因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划而备受关注;那湖南面积最大的县是如何形成的呢?
黔中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设沅陵县,县治与黔中郡同在今沅陵镇黔中郡村,至今已有2225年的历史。沅陵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记载其因”境内有沅江,又为汉顷侯吴阳邑“得名;《水经·沅水注》记载它“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县以此名;另说因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沅水从南向北流过,故名;可见不论哪种观点,都认为沅陵之名是与沅江有关的。
或许是黔中郡(武陵郡)首县的缘故,这时的沅陵县除了今天的县境外,辖区还包括了如今泸溪县和吉首市的全境及龙山、花垣、永顺、古丈、麻阳、辰溪、溆浦、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桃源等县市区的部分地区;因此她成为湖南面积最大的县是有一定历史基础的,此后沅陵的县域不断变化,形成了如今5833平方千米的面积,约为湖南省面积最小县级区划长沙市芙蓉区的135.6倍。
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
三国时东吴从沅陵县、零阳县析置黚阳县(治今龙山县),这是沅陵县第一次因被拆分,此后的它的县域多次因析置而缩小。
西晋又析沅陵县、零阳县的毗连地重新设置了酉阳县(辖区包括了今永顺、古丈等县,另说西晋灭吴后拆酉阳县置黚阳县,羁靡制),此后至南朝齐的200多年间县域无变化。
南梁天监十年(511)从沅陵县析置夜郎县(今吉首市,隋朝废)及卢州(今泸溪县、花垣县等地,至陈又并入沅陵县);这一时期又将黚阳县更名为大乡县(故城在今龙山县东南)。
隋朝·沅陵县
隋朝时将酉阳县和迁陵县并入大乡县,此时它的地域包括了今天龙山、永顺、古丈和保靖等县份。
唐武德三年(620)从沅陵县析置卢溪县(今泸溪县的前身),又从沅陵县、辰溪县析出局地置了麻阳县(今天麻阳苗族自治县);贞观九年(635)大乡县析出三亭县(治今保靖县)和洛浦县(治今保靖县西南甘溪村),至此沅陵县的辖区已经大幅缩减。
沅陵县城·摄影:黄庭波
1912年沅陵县被废除而保留了辰州府,这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废府存县的调整中比较独特的例子,或许也从另一种角度说明沅陵县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吧;当年同时将“浦市正街及屈望、甲腊坪、红土溪、桥口、铁柱潭、麻溪口、白岩头、毛家滩、深泥田、松树坪、五股流、突头溪”等12个村落划入泸溪县。
1940年将插入辰溪县境内的沅陵新平乡第七保南庄坪(今潭湾一带)划划入辰溪县。
1942年将插入永顺县、古丈县之间的沅陵县益平乡第十一保一带,以会溪坪为界:其南岸划入古丈县、北岸划归永顺县;同年将保平乡草塘、岩板铺、松溪坳一带共计计4个保划入古丈县;将仁平乡姚儿湾、指方、岩板塔一带划入永顺县;永顺县木榔溪、王母溪一带划归沅陵县仁平乡;又将界平乡大池塘、铁井冲、木瓜园、赔人溪、南茶园等地划归桃源县。
沅陵风光·图源沅陵县林业局
1944年,利平乡寺坪、桐木溪一带划归从沅陵县划入古丈县。
1953年第五区(原孝平乡)划归辰溪县;第十四区(原仁平乡)大部和第十五区(原治平乡)大部划归大庸县;第十五区湖田一带划归慈利县;第七区(原安平乡)所辖平原村一带划归溆浦县;此后沅陵县的辖区逐渐稳定成现有规模。
可以说如今湘西的很多县份都曾是沅陵县的故土,除了辖区演变为周边县份或周边县份的局部的这个历史原因,沅陵的长期作为湘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情况,其中1942年在沅陵设置的湘西行署也让湘西从地域名字变成了区划地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何会有“一个沅陵县,半部湘西史”这个说法;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