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天才,为何当年宁愿在美国刷碗,也不愿意回国当教授呢?

無名可取 2021-07-10 09:46:59

区分人类有很多种方法,数学是其中一种。

数学好不好是一个人聪明与否的一种最简单的鉴别方式,相信很多人都讨厌数学,尤其是上学的时候,每次看到数学试卷就像是天书。

可是总有人是超出常人之外的,他们看到了数学的美。

中国数学现在和国外还是有差距的,但是中国也有优秀的数学人才,只不过人才流失有些严重。

就像是三十多年前的张益唐,他就曾经说过“宁愿在美国刷碗打杂,也不愿意回中国北大当教授”。

这人现在怎样了呢?

张益唐喜欢数学,从小就对数字非常敏感,很小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数学天赋,9岁破解“哥德巴赫猜想”,15岁开始学术研究。

这经历要是拍成电视剧,剧情都得被观众当成神剧了,实在是太超出咱们常理了,让人不禁有个疑惑:人家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呢?

但是这是事实,天才就是天才。

后来因为政策,他和当时所有知识青年一样,都去上山下乡,去劳动去了。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高分考进了北京大学的数学系,才得以重新进行数学的学习和研究。

他就像是个武痴,一心陷在了数学里。

而他的天赋在大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校的老师都看到了他在数学专业的能力,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

那个年代正好是中国缺乏人才的时候,能够碰到一个有天赋的学生,对老师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老师就好像看到了未来一样,期待着张益唐以后能够学有所成,带领中国数学领域继续往前,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大学毕业之后,他先是跟着老师潘承彪留在北大继续研修。

1985年,张益唐又考上了北大的数学硕士。

读硕士的时候,北大的校长丁石孙非常看好张益唐,为了培养他,不仅把学校最好的师资给了他,还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就为了把张益唐培养成世界顶级数学家。

这是老一辈人对祖国的一份殷切期待,他们太渴望祖国强大了。

后来美国数学专家到北大交流,丁石孙又把张益唐送到了美国进修,成了公费留学生。

丁校长对张益唐,堪比父亲一样的存在。

在美国,张益唐表现依然很出色,可是最后他却因为自己的论文原因,和自己的导师发生了矛盾,最后论文不及格,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这对张益唐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没有毕业的博士,就像是白上了大学一样,是不被认可的。

加上当时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张益唐在美国过的并不好。

他的导师莫宗不给他写推荐信,他连一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没地方住他只能睡在车里,所有家当都放在车上,有时候去租地下室。

为了生活,他就去餐馆打工,端菜刷盘子,当一个小工。

这一点都不像一个天才,一个数学博士。

就是这期间,丁石孙校长听说了他过得不如意,想要请他回北大任教授,可是他拒绝了,还说出了那番言论:宁愿在美国刷碗打杂,也不愿意回中国北大当教授”。

一直熬到37岁,他才拿到本该属于他的博士学位。

44岁,他被美国一所大学聘用,成为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一干就是十年。

不过,就算是他刷盘子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数学的研究。

在他家当里,最值钱的就是他的书和他的稿件。

2001年,张益唐开始迎来自己的时代,他的论文得到发表,在专业领域渐渐有了名气。

但是他真正震惊世界的是他素数间隔的研究,2010年58岁的张益唐终于是发了光。

有人说他的研究成果,堪比证明“1+1=2”.

现在他成为了大学教授,受人尊重,过得很好。

看到张益唐有这样了不起的成就,自然是为他感到骄傲的,可是却没法让我们自己感到骄傲。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老百姓,但是还是希望咱们的人才都能多看看脚下,看看这片土地。

这里才应该是我们的根。

0 阅读:10

無名可取

简介:分享精彩趣闻乐事,欢迎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