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云梦——楚王城遗址
吴禄贞(1880-1911),字绶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族英雄,清末著名爱国将领、辛亥革命烈士。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是同盟会重要成员,资历与孙中山、黄兴等基本相当,被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他以推翻封建帝制为己任,与黄兴等人发起成立华兴会,领导了长江流域的第一次反清起义,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革命党秘密组织武昌花园山聚会,是湖北倡导革命的第一人,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央革命论"的倡导者,曾筹建燕晋联军,欲直捣北京。不幸被清廷爪牙刺杀生完,年仅31岁。

吴禄贞像
一、书香门第,留学东瀛
吴家世代书香,曾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常州知府;祖父是优贡,曾在黄陂、公安两地任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父亲吴利彬是秀才,在武昌以教书为生。吴禄贞年幼时随父就读于武昌梦泽书屋。他勤奋聪敏,下笔成文,爱好诗词,喜读岳飞《满江红》。崇武尚义,常舞剑耍刀,家传的健身"吴家棍"更是舞得风生水起。少年时,吴禄贞对西学充满兴趣,性格豪爽,少有大志,8岁写下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1895年,吴父去世,家道中落。已考中秀才的吴禄贞为维持生计,进湖北织布局当童工。后因工头侮辱女工,他仗义出手,痛打工头后逃离工厂。

武汉归元寺
适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招募新兵,吴禄贞前往应试。因年龄不到规定的16岁不予录用,他当场赋诗,以表达自己愿从军报国的决心: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写从军赋。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张之洞听了招考官的汇报后,赞赏有加。他认为此子雄才大略,遂破格录取。也在同一年,吴禄贞的母亲成为张之洞女儿的针线娘。1896年,吴禄贞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此时张之洞急需培养一批既懂得现代军事知识,又能忠实于自己的新军骨干,便点名选派吴禄贞进入湖北武备学堂,与孙武、傅慈祥等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成为挚友。1899年,他又被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到达日本后,吴禄贞等先入东京成城学校预备学习,毕业后分入联队见习。

张之洞像
1900年,吴禄贞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系统的军事学习和训练,成为该校的第一期中国学生。本期中国学生共40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吴禄贞遇到了清末满洲五虎的爱新觉罗·良弼,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尽管他们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抱负,但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个人友谊。在校期间,吴禄贞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后来被人们称为"士官三杰"。留日期间,他看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飞速发展,大为震惊,痛感非改革政治,国家不能转弱为强,决心以革命为己任,拯救国家造福人民。吴禄贞在横滨拜访了孙中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吸引,加入了兴中会,并发起组织了留日学生的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清末满洲五虎——爱新觉罗·良弼像
二、大通起义,死里逃生
1899年底,在唐才常、秦力山、田邦璇、林圭等留日学生归国前夕,革命领袖孙中山与维新派梁启超在东京红叶馆置宴送别。唐才常与谭嗣同同乡亦是挚友,两人共同创办了长沙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前夕,唐才常应谭嗣同电召,从长沙动身赴北京参与戊戌新政,刚到武汉,即闻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唐随即逃往日本,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这一批以唐才常为首的留日学生回国,是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武装暴动的。在华侨中有较高声望的康有为答应募集30万元支持起义,且先期给付3万元作为活动经费。拥有众多信徒的孙中山则直接委派傅慈祥、吴禄贞、毕永年等兴中会成员参与了此次暴动。

革命领袖——孙中山像
那一年吴禄贞刚刚20岁。秘密回国后,吴禄贞、傅慈祥与唐才常共同谋划起义事宜。8月2日,唐才常正式组建自立军,将各地自立会武装分为七军,即中、前、后、左、右各军及总会亲军和先锋营,起义兵力约2万人。中军在汉口,统领为林圭、傅慈祥;前军在安徽大通,统领秦力山、吴禄贞;后军在安徽安庆,统领田邦璇;左军在湖南常德,统领陈犹龙;右军在湖北新堤,统领沈荩;总会亲军和先锋营在武汉,唐才常亲自指挥并负责节制诸军。自立军司令部设在汉口英租界李慎德堂,另在汉口前花楼街宝顺里四号设有秘密活动点。计划于8月9日(旧历七月十五日)在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

唐才常像
在自立军筹建以及即将举事的关键时刻,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名重海外的康有为居然扣留了募集而来的30万大洋,拒不支付给自立军,唐才常的资金几乎耗尽,起义被迫延期。但是大通的前军没有得到延期的消息,秦力山、吴禄贞率前军准时起义了。1900年8月9日上午,几百名前军将士在桐城江边宰牲祭旗,张贴告示,随后顺江而下,直扑大通。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距九华山约90公里。大通水师营参将张华照派出四艘炮艇拦截于和悦洲江面,哪知四艘炮艇与自立军会合后,居然立刻倒戈,在大关口炮击盐务督销局。自立军轻易攻下了和悦洲上的盐务局、厘金局和药械局,继而占领大通全镇,俘获炮艇八艘。参将张华照惊惧交加,投江而死。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
安徽巡抚王之春、两江总督刘坤一、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三方大员接报大通事件后,接连派重兵会剿,三艘军舰驶入大通江面进行堵截。前军苦战不支,于11日被迫撤出大通,退往九华山方向。至12日夜,除了秦力山、吴禄贞等少数人逃生外,大部分前军将士均战死或被俘后处死。大通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武汉,形势急转直下!唐才常决定破釜沉舟,准备于8月22日在汉口举事,可惜机会已经不站在自立军这边了。8月21日夜,张之洞派兵包围了前花楼街宝顺里,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田邦璇等20多人被捕,8月23日凌晨被一起处决于武昌紫阳湖畔。临刑前唐才常全然不惧,赋诗:“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

一腔热血溅荒丘
死里逃生的吴禄贞重回日本求学,校方根本不知道,这位优等生刚刚回国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暑假。1901年1月,张之洞调查得知吴禄贞参与领导了大通起义,他原先照会日本驻汉口领事,告以有"吴禄贞一名,闻其托故潜行回华,并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现又潜回日本学校。……请日本学校查明,即行斥逐,勿再容留"。后来,张之洞因为正在创办新军,深感需才孔亟,对这位留日武备生中的佼佼者深怜其才,不忍见其学业中废,使国家错失栋梁之材,加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监督福岛安正等也为吴禄贞说情,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令其改过自新,完成学业,回国报效。

日本国——富士山
三、委身清廷,伺隙而动
1901年底,吴禄贞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进入骑兵联队见习,次年学成回国。张之洞将其扣押,亲自提审大通旧事。吴禄贞以明治维新为例所讲述的一番革新道理,张之洞为之折服。经过反复斟酌,求贤若渴的张之洞决定任命这位文武全才为湖北将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武备学堂会办。吴禄贞因祸得福。他利用职务之便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广泛撒播革命火种,秘密翻印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刊,散发到学堂、军队。他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革命党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倡导"秀才当兵",使得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军,大大加强了军队本身的文化程度。

武汉花园山——昙华林
大通起义的失败,让吴禄贞深刻感觉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他和"花园山聚会"的同仁把新军士兵作为策反的主要对象,并动员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在他和众多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江汉士风,为之一变"。"花园山聚会"是湖北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先后参加聚会的进步青年,有姓名事迹可考的就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如李书城、刘静庵、胡瑛、张难先、蓝天蔚等,为辛亥年的武昌首义埋下了革命火种。1903年,吴禄贞应黄兴邀请,同李书城、耿觐光等人前往长沙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湖南发起组织华兴会,积极协助黄兴制订在长沙起义的计划,筹划湖南独立。

黄兴像
同年,清廷在北京设立练兵处编练新军,急需人才。吴禄贞被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好友良弼举荐赴京任职。吴禄贞本不愿往,黄兴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受朝廷器重指名征调,入京必得重用,实乃千载良机。与其在外难以建树,不如趁机投身其中,虚与周旋,暗为内应,将来良机成熟,共成大事"。1904年5月,吴禄贞奉调入京,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在京期间,仍与湖北志士暗中联系。1906年赴新疆伊犁考察新军。吴禄贞身穿便服谒见陕甘总督升允,既未行大礼,又尖锐陈词:“陕甘一带未按要求编练新军,一旦沙俄入侵,何以应变?”升允大怒,当即予以扣留,并诬奏其沿途发表的反清言论被撤去监督差使,扣留于兰州。多亏良弼求情才将其保住。

黄兴书法
四、延吉建功,"间岛英雄"
1907年7月,东北初设行省。徐世昌首任东三省总督,肃亲王派吴禄贞随行,任东三省军事参议。同年,宋教仁与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徐镜心等同在奉天省内的同盟会员,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北方部辽东支部。丹东市大和旅馆就是中国同盟会辽东支部领导机关的最初所在地使民主革命在东北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辽东支部由新军中的吴禄贞,蓝天蔚、张榕负责,在新军的队伍里点燃了民主革命的火种。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朝鲜,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对中国延边地区频繁进行侵略活动。日本捏造所谓"间岛悬案",妄图侵吞我国领土。

首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
所谓“间岛”是韩国人对我国延边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领土的单方面擅自称呼,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日本帝国主义以"保护朝鲜"为名,派军队侵入延吉厅辖镇--朝鲜人较集中的龙井,并设立了"朝鲜统临府临时间岛派出所",公然在延吉地区张贴文告,宣称延边为朝鲜王国的领土。清政府于8月24日提出抗议,延吉边事日紧。8月26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新军督练处监督吴禄祯任延吉边务帮办,他只身单骑前往兵营,对戍边军队晓以家国大义,阐述将士守土有责,并予以安抚。此时,进犯延吉的日军指挥官斋藤季治郎中佐是吴禄贞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的教官。吴以礼先往日营拜会。

徐世昌手书
礼毕,吴问:此地自古为我国领土,你为何兴兵前来?斋答:不!此乃韩国领土,韩为日本保护国,日本有保护之责。吴说:朝鲜与中国在1885年划界谈判中均认以图门江心为界,有纪录及图可资佐证。我们不侵犯他人,也将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禄贞守土有责,望珍重自退。斋藤无以回答。次日,斋藤回拜,声称此次争端属外交问题,应听命两国外交部交涉结果。吴答,禄贞守土在此,贵方以迅速撤出为上策。双方几经谈判,斋藤命令日军划地插竿为界,吴禄贞立即令人拔掉。一时,日方剑拔弩张,虎视眈眈;吴禄贞的军队严阵以待,针锋相对。历经时日,斋藤始终未敢逾越雷池,无可奈何地撤兵东渡。

图门江
1908年11月,吴禄贞回京不久,日人又开始制造纠纷,清廷再次调吴禄贞前往延吉。他带领督练处周维桢、李恩荣两位科员及六名测绘员,"跋涉山川,穷极边塞",历时73天,纵横2600多里,考察了边区的山水村寨。吴禄贞委派二等参谋柏文蔚去朝鲜获得了成图于1861年由朝鲜王国的地理学家金正浩绘制《大东舆地图》。此图不但证明的延边地区是中国的,还证明长白山天池在勘界中也在中国境内。他们"复旁考列国之舆图,移译西人之记载,证以日韩之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之著录,荟萃成编",最后绘成《延吉边务专图》,撰写了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科学地论证了朝鲜人所称的"间岛"是中国神圣领土。这一成果,后来成为中方谈判中非常有力的重要依据。

柏文蔚——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北伐军总司令
时任军机处主政的张之洞,对吴禄贞所举"尤激赏之"。1909年5月,擢升其为延吉边务督办,并任陆军协都统,率领延边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斗争。1909年9月4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在京签订。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的边务报告和他起草的长达万余字的《逐节申辩节略》,坚持了中韩以图们江为界河的历史事实,逐条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成功地解决了"间岛"问题,确认了延吉为中国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吴禄贞因间岛功绩,被誉为"间岛英雄"!1910年,清政府觉得吴禄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边的实力扩大,便以经济拮据为由,撤销了延吉边务督办公署,吴禄贞被调回北京,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成为留学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不久,被派往德法两国考察军务。

延边吴禄贞去思碑
五、密谋秋操,滦州兵谏
黄兴等革命党人对吴禄贞成功进入清廷军界相当重视,他们建议吴禄贞争取外放,以便更好进行革命工作。1910年11月,吴禄贞回国。同盟会员黄恺元出银2万两,向庆亲王奕劻行贿,吴禄贞被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 驻防河北保定。在当时全国的革命党人中,吴禄贞是深入清军内部职务最高的一个人。新军第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军官多为小站旧人。原统制为段祺瑞,其升署江北提督,位置空缺。吴禄贞到任后,请陆军部任命同盟会员张世膺为参谋,李书城为标统,但陆军部尚书荫昌不批;吴禄贞以"烟瘾甚深,行同盗贼"为由,撤掉了第十二协统周符麟的职,但陆军部不同意由他推荐的人继任,而调二十四标标统吴鸿昌来署理。因吴禄贞撤了周符麟,第六镇的袁氏爪牙,视吴禄贞为眼中钉,处处掣肘,吴禄贞一时尚难驾驭。

北洋军阀——段祺瑞像
1911年,满清政府决定在直隶永平府 (府冶在今卢龙)举行第三次秋操(军事演习)。操演军队沿北宁铁路 (今京山铁路)东西会进。东路军是以汉人为主的新建陆军,军咨使冯国璋为总统官,第六镇 (相当今之师)统制(相当师长)吴禄贞和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副总统官。东路军包括第四镇、第六镇第十三混成协 (旅)和第二十镇,自东北开拔驻山海关至滦州一线。西路军是以满人为主的宫廷禁卫军,皇族大臣舒清阿为总统官,军咨官田献章、哈汉章为副总统官。西军包括禁卫军的第一、二、三混成协,由通州开拔驻丰润开平一线。当时,张绍曾任统制第二十镇驻防滦州,吴禄贞任统制的北洋新军第六镇驻防保定,蓝天蔚任协通的新军第二混成协驻防奉天(沈阳)。

段祺瑞手书
他们三人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与革命党及各路江湖人士有密切联系,所统领的部队,不但是北洋军最有实力的力量,而且驻扎京师附近,对于拱卫京师有着特殊的作用。吴禄贞与蓝天蔚、张绍曾在一次秋操准备会议上会面。他们密商:"于开操之时,以实弹攻击西军,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取首都。并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正当北方的新军准备在秋操演习时发动起义之际,湖北的革命党人也正抓紧筹划起义。南北两方革命党人联系后,同意"待北方秋操进行后,南北两方同时举事",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起义秘密泄露了。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于10月9日晚12时提前发动起义。

武汉——鄂军都督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摧毁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举国震动。清廷急令永平秋操停止,并调集各部南下武汉,镇压起义。吴禄贞的“秋操举义”计划流产了。陆军大臣荫昌令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率部编入开赴湖北前线的第二军。10月27日,张绍曾和蓝天蔚等屯兵滦州,联名电奏清廷,提出"请愿意见政纲十二条",要求在当年之内"立开国会",由国会起草制订宪法,"君主不得否决之","特赦擢用革命党人"等。11月1日,张绍曾截留了清政府从东北运往武昌前线途经滦州的军火列车。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滦州兵谏"达到白热化程度。在滦州兵谏的同一天,山西民军杀死巡抚陆钟奇宣布独立,推举阎锡山为都督,给清廷以极大威胁。

张绍曾像
南有义军起事,北有军队骚动,内外交困的清廷以皇帝名义下《罪已诏》,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撤销皇族内阁,维新更始,实行立宪,还以滦州兵谏的"十二条政纲"为蓝本起草了宪法,称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君主立宪制度在张绍曾等人"兵谏"威胁之下,仅仅几天就实现了。为稳住张绍曾,清廷不仅不"严惩"反而"嘉奖",说张绍曾"忠勇体国",授以侍郎衔,并派与张绍曾有同学之谊、且有深交的吴禄贞为宣抚使去滦州平息动乱。11月2日,吴禄贞一到滦州不但不“宣”不“抚”,反而鼓动张绍曾不失时机,调集滦州二十镇进军丰台,吴禄贞由保定进逼长辛店,兰天蔚的第二混成协作后援,形成夹击之势,攻占北京,策应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滦州古城
在张绍曾主持召开了军官会议上,吴禄贞慷慨陈词说:"荫昌倾北京精锐之师南征武昌,诸位如果和我一起倒戈,进攻兵备空虚的北京,可以兵不血刃而定天下。然后绥靖士民,易置帝政,而传檄东南,释甲寝兵,天下事即可大定,何必去搞什么君主立宪呢!"在场的将士齐声欢呼,拥护吴的主张。吴禄贞哪里知道,听了吴禄贞在滦州的讲话后,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统领潘矩楹立即密报一直在老家养"脚伤"、三天前被任命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此时,袁世凯正在孝感督师。他一向认为,在北方军人中只有吴禄贞可以和他一较高低,此时更是"有袁无吴,有吴无袁",袁世凯哪肯坐以待毙?一个针对吴禄贞的密谋已经"箭上弦,刀出鞘"了。

袁世凯像
六、出师未捷,将星陨落
11月4日,清廷授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率领北洋第六镇,出兵镇压刚刚宣布独立的山西。吴禄贞"阳为接受,阴实拒之",星夜由滦州赶往石家庄,制止部队前进。他派何遂入娘子关与晋民军会谈合作;又派王孝缜为特使,到武昌会晤黄兴,报告"中央革命"三路直捣北京的计划。希望届时武汉方面发动攻击,牵制住袁世凯在鄂的部队,不让他有抽兵回师之力。11月4日13时,吴禄贞抵达山西娘子关,受到阎锡山亲自迎接。阎锡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两人一见如故,决定组织燕晋联军,吴禄贞为联军大都督,阎锡山为副都督,并约定于11月7日凌晨晋军与六镇在石家庄会师,举行起义。1911年11月5日,吴禄贞由娘子关返回石家庄,在火车站扣留了清政府接济袁世凯在湖北镇压革命军的一列军火。

阎锡山像
这一举动不仅使清政府慌了手脚,也使当时正坐镇孝感督师进攻武昌革命军的袁世凯有芒刺在背之感。11月6日晚,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的电报局楼上,召开六镇中级以上军官会议,公开宣布了翌日起义的计划,即"采取革命手段,明晨即直赴北京,并分发白布臂箍,使各缠手臂,以为符识,有不服者,即以军法处置"。凌晨一点半,忙碌了一天的吴禄贞,仍身披军大衣,独自在站长室伏案批阅文件,他的面前放着两份电文,一份是滦州二十镇张统制和第二混成协蓝协统发来的,电文是:"本军已整装待发,请与山西军前来会师。"另一份是吴统制发出的回电,电文是:"愿率燕晋子弟一万八千人以从"。他怎么也想不到,危险已向他袭来。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是吴禄贞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官,因善于逢迎耍两面派,长期得到吴禄贞的信任。

长城八大关——山西娘子关
吴禄贞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自己所信任的人,贪图二万元的赏金出卖了他。突然,马步周闯进室内,高呼:"报告大人,听说统制升任山西巡抚,特来向大帅贺喜"。说罢,打千下去,从靴子里拔出手枪,向吴禄贞连连射击。吴禄贞猝不及防,胸部中弹,仍强忍剧痛,拔剑夺门而走,不幸刚出门口,被埋伏的刺客重击扑地,马步周上前割下了恩人的首级去邀功请赏了。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了,年仅32岁。参谋官张世膺,副官周维桢也同时遇害。张之洞之孙、参谋张厚琬混乱中逃出躲避到英美烟草公司楼上。赶到石家庄赴约的山西义军先头部队,听到吴禄贞被刺的消息,赶到司令部,见到了吴禄贞无头的尸体及张世膺、周维祯的尸体倒在办公室的地上。他们用毛毯遮掩后将吴禄贞的尸体运往娘子关,为吴禄贞做了一个木制的脑壳草草装棺入殓。

吴禄贞遗像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表彰先烈,下令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金,用以"宣示天下以不负忠烈之意"。同年3月14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吴禄贞的诞辰日),黄兴等人在上海张园主持召开吴禄贞追悼大会。孙中山因故未能出席,特派代表耿觐文、陈宽沅以清酌庶馐之仪,致祭于故燕晋联军大都督吴公禄贞之灵而告之以文曰:荆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昔年东海,谈笑相逢。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契阔十年,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未已。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庭,建不世勋。猰貐磨牙,蜂虿肆毒。人之云亡,百身莫赎。泉下同袍,惟周与张。庶相民军,恢复旧疆。邦基始建,公目未瞑。敬奠椒桂,以酹忠魂。哀哉,尚飨。

1913年11月7日,吴禄贞遇难2周年之际,在吴禄贞牺牲的石家庄正太饭店北边择地修建了吴公祠和墓园,将吴禄贞的遗体由娘子关迁葬于此,同时也将与他一起遇难的张世膺、周维桢的遗体迁入墓园,安葬两侧。汉白玉碑身上铭刻着"故燕晋联军大将军绶卿吴公之墓",墓后建起凭吊楼,挽联写到:"迢迢石庄道上凄绝凭吊楼头,槛外峰回路转芳名万古不朽"。阎锡山书拟了"故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碑铭:"呜呼,自民国建义以来,天下雄骏奇男子,断脰陷胸,以殉其夙昔所抱之义者多矣------公初与锡山约,以晋军六营至石家庄防旗兵为变------而公被刺------峨峨贞石,刻此铭诗,为天下痛,非以其私。来者为谁,敢告一语,失败英雄,独有千古"。

失败英雄——独有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