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3-03-08 12:30:08

福建漳州龙溪——太极峰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先后执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等,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2岁。

青年时期的林语堂

一、留学欧美,学贯中西

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家境贫寒。6岁前受父亲启蒙教育,读儒学经典《四书》《五经》等。6岁时入了村办教会小学,10岁时就读厦门教会学校,13岁入厦门寻源书院读中学。17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学到了地道的英语,并阅遍了校藏的五千余册书籍,是学校里有名的才子。西洋生活进而西洋文明对他产生了系统性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林语堂为人幽默乐观,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结交了不少朋友。厦门巨富陈天恩的儿子陈希佐和陈希庆两兄弟就是林语堂的好友。一天,林语堂到陈希佐俩兄弟家玩,见到了他们的妹妹陈锦端。

厦门鼓浪屿

陈锦端在与圣约翰大学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就读,主攻美术,更是比别人多了一份艺术气息。初见之下,林语堂惊艳于大家闺秀陈锦端的美貌和气质,心中默默产生着深深地爱恋。此后,他便经常借故去找陈家大小姐,一来二去,两个人便相爱了。其父陈天恩发现了林语堂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来家里的目的是自己的女儿。他认为,虽然林语堂才名在外,却不足以依靠。他是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的,至少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陈天恩快刀斩乱麻,立刻让女儿终止与林语堂往来。陈锦端不敢违抗父命,断然与林语堂分手,使其陷入了乱箭攒心的失恋痛苦之中。

林语堂书法

陈天恩也许觉得这样对林语堂有所残酷,就将自己的邻居、鼓浪屿富豪的二女儿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林语堂开始不愿意,但他的母亲和大姐说动了他,才勉强与廖家见了面。当时廖翠凤也在上海圣玛丽亚书院读书,她早就听说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读大二时连续三次上台领奖,出尽风头。廖翠凤对他仰慕已久。可她母亲却不愿女儿跟着林语堂受苦,廖翠凤却勇敢地说:“没有钱算不了什么,我愿意”!林语堂听闻后很是感动,也就默认了他们的婚事。不久,二人举行了订婚仪式。而陈锦端得知二人订婚的消息后,郁闷不已,独自远赴美国读书去了。

林语堂鼓浪屿别墅

1916年6月,林语堂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获得北京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邀请,于9月来清华任中等科英文教员。当时,清华系公立学校,隶属北洋政府外交部,学制为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毕业后,得以公费留学美国5年。这为林语堂赴美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19年,在去美国留学前,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林语堂把结婚证烧了,廖翠凤一脸诧异地看着他,林语堂说到:“结婚证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用得上”。林语堂给了妻子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廖翠凤明白他没有嫁错人。

清华园

当年秋天,林语堂带着廖翠凤和她的一千银元,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两人婚后的生活很是恩爱。林语堂上学读书,廖翠凤料理家务。1922年,林语堂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林语堂转赴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然而花费多收入少,生活越来越拮据,廖翠凤不得不当掉自己的首饰来维持生计。每当这个时候林语堂就会安慰妻子说:“凤啊,以后我挣了钱,会给你买更多的首饰”。在取得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后,夫妻俩人乘船返回了中国。1923年5月6日,他们的大女儿林如斯在厦门出生了。

美国哈佛大学一角

二、语丝先锋,幽默文人

林语堂回国后,正好遇上了国内大学教育改革的时期。经胡适介绍,林语堂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当时北大在学术上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以周氏兄弟为首的激进改良派,另一个就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但林语堂选择了鲁迅先生创办的《语丝》刊物,也就是说林语堂站在鲁迅先生这边。1924年,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后,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林语堂毕竟接受过欧美教育,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与当时的绝大多数学者的矜持有所不同。鲁迅东渡日本学医出身,比较稳重慎言。二人的性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不影响他们作为茶友的那份共同嗜好。

北京大学

1925年,林语堂兼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当年,北京发生大规模的学生集会活动,林语堂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上街声援学生运动。当游行队伍与军警发生冲突时,林语堂一砖头打破了军警的脸,军警也回敬了林语堂一砖头,林语堂的头上永远地留下了一个疤。鲁迅得知后,大为赞赏。林语堂与鲁迅作为民主斗士同在一个战壕里,在《语丝》《京报副刊》和《莽原》等报刊上发表短评、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参加了对死难学生的吊唁、慰问,并对屠杀学生的封建军阀及其文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

林语堂像

1926年的秋天,林语堂应林文庆校长的邀请,到厦门大学筹办国学研究院,就任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开设《英国语言学》《 英国语音学》《普通语言学》等课程,挑起了厦大文科的重任。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这位著名的闽南学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创办厦大国学院的事项上。然而好景不长,因受校主陈嘉庚橡胶生意经营不佳,国学院经费削减等原因的影响,1927年2月,国学院宣布停办。前后只有半年时间,林语堂就打起行囊,离开厦门,接受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朋友陈友仁邀请,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英文秘书,后来又兼任《中央日报》英文副刊主编。

厦门大学

1928年,林语堂开始否定了自己的过去,他说:“时代既无所用于激烈思想,激烈思想亦将随而消灭"。对于自己过去的针砭时弊,支持进步的文章也看作“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隔日黄花”,甚至认为“在这革命已经成功的时代,不能再提倡激烈理论"。从此,林语堂由慷慨激昂的“语丝先锋”变为远离政治的“幽默文人”。他从“必谈政治”到“不谈政治”,把锋利的笔锋转化为“幽默”、“闲适”、“性灵”来抒发自己的个性自由。这个时期,林语堂的思想从“激进”变为“保守”。鲁迅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无法使人警醒,他曾劝告林语堂,不如多翻译一些英文名著,林语堂以“等老了再说”回信鲁迅。但鲁迅和林语堂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两人多年的友谊亮起了红灯。

鲁迅画像

1932年,林语堂主编《论语》半月刊。1933年3月1日,林语堂利用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3年6月20日,由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特务枪杀。特务还准备暗杀前来参加出殡的相关人员。他们故意把暗杀名单放出风来,以恐吓爱国民主人士。鲁迅先生冒着危险前来为杨杏佛先生送行,而同盟执行委员林语堂却被特务的子弹吓倒了,不敢前往参加出殡仪式。他竟告诫青年,“头颅一人只有一个,犯上作乱心志薄弱目无法纪等等罪名虽然无大关系,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以不必招的……还是做年轻的顺民为是”。甚至要求同盟从此停止工作,以免其他成员都被暗杀。

林语堂书法

三、异域扬名,笔行天下

此后,林语堂热衷于主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使其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畅销刊物。他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提倡幽默、闲适、性灵,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林语堂的名气吸引了美国著名作家兼出版商赛珍珠的注意。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传教士家庭,自幼随同来中国传教的父母定居于安徽。1931年,她因出版了一本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表现农民疾苦的长篇小说《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她曾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在美国出版。当她得知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能用纯正的英文写作时,她断定所找的林语堂,是一位可以直接用英语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绝妙写手,也是她难得的摇钱树。于是她便登门拜访,希望他能以公正的态度、详实的文笔写一本阐述中国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林语堂在1933年曾于《论语》杂志上发表过《白克夫人之伟大》一文,对赛珍珠做了高度评价。对于她的这次邀请,林语堂欣然应诺,先是在上海家中,后来到避暑胜地庐山,潜心写作英文版《吾国与吾民》,一气呵成。林语堂果然不负赛珍珠的厚望,当她读完那厚厚的手稿时,忍不住拍案惊呼:这是“伟大的著作”!并亲自为该书撰写序言,给予高度的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评语,为此书奠定了成功的基石。1935年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出版后仅四个月,就重印了七版,在当年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居榜首,这在西方世界是破天荒的事。这本书在美国的成功出版,也为赛珍珠及其丈夫华尔西的出版社带来滚滚财源。于是,赛珍珠夫妇决定邀请林氏去美国写作。

避暑胜地——庐山

1936年8月10日,林语堂一家乘坐“胡佛总统号”,向辽阔而神秘的大海驶去,把“山地的孩子”送上了新的征途。到了美国之后,林语堂一家先是住在赛珍珠乡间的住宅,后来才迁居纽约。林语堂根据出版商华尔西的建议,以及《吾国与吾民》出版后,针对美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这本书的第九章节《生活的艺术》部分,在半年时间里进行重新补充和扩写,并将其单独成书出版。《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读者市场又成为一颗“重磅炸弹”。它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之后,立即被美国“每月读书会”选为1937年12月特别推荐的书;1938年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第一名达52个月之久,并在欧美国家的读者中掀起了一股“林语堂热”,他们把林氏著作当成生活指南和“枕边书”。从那时起,这本书在美国再版达40次以上,且被译成中、法、德、日等十多种文本,数十年畅销不衰。

美国自由女神像

从《吾国与吾民》开始,林语堂的写作由以中文转向以英文为主,是第一个以英文作品名扬海外的中国作家。林语堂能成为国际性的知名作家,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赛珍珠夫妇的提携与帮助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赛珍珠,林语堂不太可能成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与桥梁。之后,在1938-1966年期间,他又用英文相继出版了《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数十本书。在他的笔下,孔孟老庄、苏轼武则天都美得惊心动魄,也让外国人感受到什么才是沉甸甸的中国文化魄力。其中,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让他第一次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林语堂成为当年为数不多的、仅用一支笔和几个英文字母就能生存下来的中国作家。

林语堂书法

四、赢了官司,输了人格

当时很多中国文人特别是作家都想拥有一台中文打字机。林语堂从1916年开始就对中文打字机发生兴趣。赴美后,林语堂拾起少年时期的业余爱好,立志发明中文打印机,誓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能以更简便的方式流传于世。他像着了魔一样,不断在图书馆、书店等地查阅相关资料,每天清晨早早就起来画图纸、排字,到瑞士开会时,他还专门跑去请教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十几年间,林语堂自斥资金,购置设备、购买材料、投入研究,导致一度差点还不起银行贷款,倾家荡产。在这过程中,他历经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克服困难,不断研究探索,终于发明出了“明快中文打字机”,在1946年时成功申请专利。这就是我们现在中文输入法的鼻祖,在当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发明。

林语堂像

当研发中文打字机经费出现问题时,林语堂曾向赛氏夫妇求援,却想不到遭到了断然拒绝。面对赛氏夫妇在他患难之际的冷酷无情,林语堂忍无可忍,决定讨回十年间他应该得到的版税。原来从1935年出版《吾国与吾民》一书开始,林语堂就与赛氏夫妇开办的约翰·黛公司合作,他交给该公司出版的著作达13部之多,赛氏夫妇单靠出版林语堂个人的著作就获利上百万美元。当年在美国出书,一般来说出版社提取10%的版税,可是赛氏夫妇的约翰·黛公司居然提成50%,超过其它出版社的四倍之多。赛氏夫妇认为,朋友归朋友,赚钱是赚钱,朋友的钱照赚不误。为了报答赛珍珠的知遇之恩,林语堂也就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赛氏夫妇以美国人思维方式所提出的苛刻签约条件。

林语堂书法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人失败时的样子,暴露了他的人品”。此时陷入困境中的林语堂不顾当初自己的承诺,不顾与赛氏夫妇的当年感情,毅然委托律师向赛珍珠索要所有的著作版权,并且态度十分坚决,一点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赛珍珠感到非常突然和吃惊,她打电话给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追问林语堂是不是疯了。但林语堂没有给赛珍珠任何情面和斡旋的空间,坚持自己的决定。在这场官司中,林语堂虽然得到了经济上的应有补偿,但也失去了他与赛珍珠之间的多年友谊。他们以甜蜜的友情开始,却以苦涩的结局告终。但赛珍珠在林语堂生命中留下的印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抹去的。这场官司了结后不久,林语堂的人格又在另一场官司的争执中被人诟病。

新加坡——南洋大学

1952年初,新加坡侨胞为了让子女接受华文教育,发起筹建南洋大学。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嘉庚族侄、掌握东南亚橡胶资源的陈六使及陈嘉庚女婿、橡胶和黄梨大王李光前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舞女等草根阶层。当时新加坡1770名华裔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筹款“义踏”;百乐门舞厅的华裔舞女为南洋大学筹款“义舞”。南洋大学校董会曾邀请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但尚未得到回复。而时在纽约担任台湾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的林语堂,放出口风说要来南洋大学当校长。当时新加坡华人主要是由福建闽南人组成,林语堂是福建漳州人,还是当时响当当的国际大师。校董会最后决定聘请林语堂担任校长。

新加坡华商慈善家教育家——陈六使先生

1954年8月,林语堂赴新加坡就任兴建中的南洋大学校长。临行之前,他打电报与赛珍珠告别,也许他还珍惜这份友情,想在最后挽回曾经所拥有的美好情谊,但赛珍珠不予回复。林语堂非常恼火,痛心地说:“我看穿了这个美国人”。从此以后,两个有着近二十年合作关系和深厚友谊的朋友,就这样彻底分道扬镳了。林语堂担任校长后,将于联合国担任翻译工作的二女婿黎明挖角到南洋大学,出任他的执行秘书,女儿林太乙则做了校长室秘书,侄儿林国荣做了会计长,于是、南洋大学成了“林家私塾”。同时,林语堂开出的工资单更是世界第一流的,自己的工资则比哈佛、耶鲁校长加起来还高。

林语堂像

因为林语堂是国际大师,校董会也都答应了。但林语堂专门带来的一个“建筑主任”,他要求把当时新盖的教学楼拆了,说要盖世界一流的教学楼,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引起了校董会的异议。南洋大学是新加坡华人自筹资金建立的。南洋大学约两千多万基金是由校董会负责管理的,这是侨居新加坡乡亲的血汗钱。校董会就是靠这些基金,让在新加坡的华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林语堂竟提出要由他来管理,校董会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引起林语堂的不满。林语堂在南洋大学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那些饿着肚子一星期捐献三天收入的三轮车夫们。人们很快开始讨厌他,各华文中学开展了反对他的运动,要求董事会勒令他辞职。半年不到,林语堂和学校董事会的关系遂成了水火之势。

林语堂书法

不久林语堂把校董会给告了,弄得双方对薄公堂,剑拔弩张。林语堂请来的律师了解是非曲直后,觉得林语堂太过份,便极力劝和。在协调会上,林语堂指责陈六使先生背信弃义。校董会的人员坐不住了,问他要怎样才能妥协。林语堂说要给他补偿。他将开车的油钱,饭钱都计算了,精确到小数点,向学校董事会索要遣散费共计三十万五千两百零三元新币。当时的30多万新币是很值钱的,学校的图书馆大楼也就是30多万新币。校董会研究后,说:就这样吧,给您钱,您就去美国吧!当时,陈六使也在现场,他说基金是大家的血汗钱,不能让学校受损失,这个钱他出。随后,陈六使拿出了支票,开给了林语堂30多万元新币。

南洋大学纪念碑

五、爱女罹难,魂断台湾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都很聪明,他尤其对长女林如斯寄予厚望。林如斯自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与鼓励下读书学习,七岁时就给《西风》杂志投稿发表小文章。十六岁时,林如斯的第一部作品《吾家日记》问世,获得市面好评。十八岁时,她的第二本书出版,她的文字显露出这位早慧姑娘惊人的创作才华。她的书流露着对祖国的爱,对国民不屈精神的赞美。1940年5月,林语堂曾偕夫人与女儿由美返国,在重庆北碚购置了一幢四室一厅的五居室作为住家。此时正是全民抗战时期,林如斯兴奋无比,认为可以报效祖国了。当她亲耳听到亲友讲述南京大撤退的亲身经历,那烽火连天,同胞惨死的血泪场景,进一步激发了林如斯的爱国情感。

林语堂与家人

她跑去战地医院,帮忙照顾伤兵。还鼓动父亲通过自身的影响,写文章做宣传,控诉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当年8月,林语堂一家离开重庆赴美国。他们要将亲身经历的事实告诉美国人民,争取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与援助。当离开之前,林语堂毅然将其住房捐献给正处在困难中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留下一封充满爱国热情的信给中国作家们。1943年9月22日,林语堂离开美国第二次回到战时的中国。走之前,他上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征集听众来信,最后带了六百封到中国,以见证中美关系史上罕见的“民间亲善交流”。他的女儿林如斯一回国,在美国红十字会昆明常设机构里任秘书,协助争取美国对华援助血库设备。1944年7月12日,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座血库在昆明昆华医院建立。

福建名果——荔枝

1945年,业已成年的林如斯突然与一个美国人狄克私奔了。一向自认为门风端正的林语堂,被弄得异常尴尬,更为自己的宝贝女儿担心。这个狄克,据说是美国一个广告公司的儿子,为人放荡,初中没有毕业就被学校开除,而林如斯竟会爱上这种人,跟这样的人跑了?与这样的男人在一起,肯定不会幸福,作为父亲,林语堂无时无刻不为爱女担忧。可是,即便是很快知道了爱女的下落,也有了联络渠道,林语堂还是无法说服她回来,此时的林如斯就是死心塌地要与那个狄克在一起。这一次,林语堂只能干着急没有办法,他真希望自己是错的,是误会了那个狄克,也许他真是一个不错的男人。

林语堂书法

只是幸运女神没有眷顾林如斯,狄克就是彻头彻尾的渣男,他很快对林如斯感到腻烦了,酗酒、毒品、家暴,这个渣渣全都会,他从不给林如斯生活费,常常还要抢夺林如斯辛苦赚来的钱。这桩不体面的婚姻,在1955年走到尽头,林如斯实在无法忍受,终于与狄克离婚了。林语堂在感叹爱女遭遇的同时,也多少替女儿感到欣慰:毕竟离开了那个恶魔,女儿可以重新来过,她才32岁,还年轻,还会前途光明。令林语堂措手不及的是,女儿林如斯的精神世界里,却留下难以驱除的心魔。离婚仿佛抽掉了她的精神,使她痛不欲生,萎靡不振。

台湾阳明山——林语堂别墅

此后十余年间,林如斯数次进出精神病院。为了照顾爱女,林语堂夫妇决定回国定居。落叶归根,人之常情。他在美国曾数次申请想回内地,但在特殊的环境下,却数次被拒。后来他选择前往台湾,也算能与家乡隔海相望了。1966年,林语堂在台北阳明山修了一座宅子,面朝大海,怀念故土。林语堂把女儿介绍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做文化研究工作,这也是林如斯少女时代就热爱向往的领域。而林如斯的病症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一如当年那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坏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连父母也不认识。时间来到1971年1月19日,这天上午,有人打电话告诉林语堂,林如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宿舍里上吊自杀,发现她的时候,桌上的一杯茶水还是温的。

林语堂与张大千与台北

老来丧女,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吧!林语堂的精神几近崩溃。这个不懂得处理个人感情的女子,绝然地离开人世,她断了念想,绝了烦忧,但给父母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林语堂原本身体很健康,平时走路健步如飞,女儿去世后,他仿佛一夜之间衰老下去,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廖翠凤呢,常常喃喃自语:“我活着干什么?我活着干什么?”林语堂此后写下多首悼念女儿的诗词,尽诉内心深处的悲痛。林如斯的去世,掏空了他的心,也加速了他的死亡。1976年3月26日,一代文豪林语堂在香港溘然长逝,带着对女儿林如斯深深的怀念离去了。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铜像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