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冬天,33岁的汪树林,起了个大早去山上挖竹笋。
结果当天傍晚,村民发现他躺在山脚下,嘴角流着血,口吐白沫,人已经奄奄一息。村里人吓得赶紧通知家属,把他送往医院,可惜在半路上,他就断了气。
大家都觉得这是意外,毕竟山路湿滑,摔倒是常有的事。
于是,这起“意外”很快被盖棺定论,汪树林下葬,生活继续。
十年后,也就是2013年,汪树林的儿子汪坚华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和愤怒,跑到了派出所,要求警方开棺验尸。
他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民警愣了:“我怀疑我父亲不是摔死的,而是被人毒死的。”这话说得坚定,但听起来荒唐。
毕竟案子已经过去十年,当年的证据早就没了踪影,哪还有什么好查的?
不过,可别小看汪坚华,他的看法不是空穴来风。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死时的情景,那天,父亲倒在地上,嘴角的血和白沫让年幼的他心生疑虑。摔伤的人会有这种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想越不对劲。
更让他怀疑的是,在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康爱琴就改嫁了,而且嫁的人还是邻居冯良超。
这冯良超可不是一般人,他早在汪树林生前就频繁出现在家里,连夜间造访都不避讳。
婚后没多久,冯良超暴露出暴力本性,经常对康爱琴拳脚相向。
母亲的隐忍、继父的凶狠,让汪坚华觉得这里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汪坚华的记忆里,还闪现着一个关键的细节。
父亲去世前一天,母亲拿了一包柿饼放进了父亲的食物袋里,当时他想吃却被母亲拒绝了。
后来,他却发现,这包柿饼和父亲的死亡联系在了一起。白沫、血丝、柿饼——这一切线索慢慢拼接,成为汪坚华怀疑父亲被毒杀的基石。
带着疑问,他选择了报警,并要求验尸。
开棺验尸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在农村,讲究“入土为安”。汪坚华的爷爷奶奶一开始坚决反对,认为孙子的要求是在折腾逝者。
汪坚华没有退缩,他用孝心和耐心感动了家人,最终获得了警方和家属的同意。
开棺验尸当天,村里围满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想看看这件十年前的“意外”能不能翻出点新花样。
棺材被打开后,法医取样化验,结果震惊了所有人:汪树林体内含有老鼠药成分。
这意味着,这场“意外”其实是一起蓄意谋杀案。警方随即展开调查,很快锁定了两名嫌疑人——康爱琴和冯良超。
案情逐渐浮出水面,真相比小说还离奇。
原来,康爱琴早在丈夫生前就和冯良超关系不清不楚。
冯良超为了让两人名正言顺地在一起,提议毒杀汪树林。当时康爱琴还犹豫不决,但在冯良超的甜言蜜语和反复怂恿下,她最终选择了动手。
她将老鼠药掺进了那包柿饼中,成为杀害自己丈夫的帮凶。然而,所谓的“幸福”婚姻却很快变成了炼狱。
冯良超婚后频繁家暴,让康爱琴苦不堪言。她不仅没能获得自由,反而成了这个男人手里的傀儡。
案子结束后,康爱琴和冯良超双双被捕,法律给了他们应有的惩罚。
父亲被害,母亲入狱,汪坚华的人生从此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有人说,真相是最好的解脱。汪坚华用十年的坚持,为父亲讨回了公道,也让埋藏多年的疑问有了答案。但这个答案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折磨?
他在信里写给母亲的话让人动容:“不管发生了什么,我始终是您的儿子,我会等您出来,我们一起生活。”
或许正是这种复杂又真挚的情感,让他在绝境中选择了原谅。
这起案件的结局并不令人欣慰,但它提醒我们,无论过去多久,真相都值得追寻,而正义从不会缺席。
汪坚华的选择让人看到,一个人的勇气和坚持能够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争取机会。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属于父亲、属于家庭、也属于他自己的胜利。
参考资料:央视网 CCTV-12[一线]开棺奇案(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