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一时之间,全国掀起了一场捐献武器的热潮。
那个时候,美国仗着精良的武器装备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吃了不少亏。
早就思量着为志愿军战士们做点儿什么的常香玉坐不住了。
她不是军人,不能上阵杀敌,但她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那就是购买一架战斗机,捐献给志愿军战士。
当时,购买一架战斗机大约需要15亿(人民币旧币)。
听闻此事,外界质疑声四起。
15亿,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怎么可能做得到?
但常香玉偏偏不信这个邪。
她变卖掉剧团里的卡车和自己的房产首饰,首先捐款4千万(人民币旧币)。剩下的款项用作剧社巡回义演的基金。
把三个孩子送进西安市保育院之后,她就带着香玉剧社59位社员踏上为期半年的巡回义演之旅。
从1951年8月到1952年2月,香玉剧社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6省巡回义演178场,共筹得善款15.2亿。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个不可能变成了事实。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号
1952年,一架苏制米格15战斗机果然飞在朝鲜战场上空,与志愿军战士一同并肩作战,它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
这样的壮举,常香玉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切还得从常香玉的名字说起。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南河渡村一个窑洞里。那时,她还叫张妙玲。
张家的家境十分艰难,半亩薄田种出来的庄稼交过佃租之后常常所剩无几。为了养家糊口,会唱几句豫西调的父亲张茂堂总是在农闲的时候搭班唱戏。
可客串唱戏的收入实在有限。没有口粮的时候,张妙玲和妈妈只能靠要饭度日。
要饭的日子很辛苦,饥一顿饱一顿不说,还时时会遭人白眼。但张妙玲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乡村戏台
1928年,5岁的她在邻村的土台子上看了一出梆子戏《甩大辫》。
小小的她看不懂这出戏的内容,但那抑扬顿挫的唱腔、行云流水的身段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妙玲7岁的时候,家里又添了一个弟弟。这个本就穷困潦倒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张茂堂只得把张妙玲带在身边。
戏班常年走南闯北,十分艰苦。可对于喜欢看戏的张妙玲来说,只要有戏可看,什么样的艰苦都不是问题。
从此,她就跟着父亲混迹于各种各样的小戏班里面。
《铡美案》
1932年9岁的她更是得到一次上台的机会。
当时,张妙玲跟着父亲正在密县搭班演出《铡美案》。不巧的是,临上台时,饰演英哥的娃娃生闹肚子了。
救场如救火,什么都不会的张妙玲就这么被推上了舞台。
好在,这个角色就是一个活道具,只要配合戏文要求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了。所以,张妙玲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个经历使得她领略到舞台的魅力,不知不觉间也在她的心田种下一颗戏曲的种子。
旧社会童养媳
同一年,大姑姑上门来说亲,打算把张妙玲许给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去做童养媳。
本来,这也没什么。
那个时候的穷苦人家多半会这样做,为女儿谋一条出路,也为自家换取一些钱帛粮食。
可惜,那些做了童养媳的女孩大抵没有什么好下场。
夫家花了钱,自然不会把她们当千金小姐一样供起来。于是,各种各样繁重的农活压下来,还要时时遭受打骂和虐待。
张妙玲的四个姑姑都是童养媳。她们当牛做马、辛苦劳作,却仍旧有两个没能熬到长大成人。
因此,张茂堂并不想把自己的女儿推进火坑。可是,家里的情况这么差,强留下女儿也未必就能养活她。
《常香玉的故事》
就在父亲犹豫不决、没有办法作出决断的时候,张妙玲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她宁可饿死也不做童养媳。
这说辞让父亲和大姑又好气又好笑。
大姑忍不住现身说法,想让张妙玲改变心意。
可张妙玲倒好,直接怼回去不说,还扬言要去学唱戏养活自己。
在当时的老百姓眼中,唱戏是十分低贱、丢人的行业。多少戏子被人无端谩骂作践,有的死了甚至连祖坟都进不了。
女子学戏,那更是大忌。其影响力就和家里出了青楼女子一样伤风败俗。
所以,张妙玲的一句话直接惹怒了大姑,她大骂了张茂堂一顿后就愤愤然离去。
常香玉
而张茂堂也因此被触动了。其实,他也想过这条道。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有门手艺傍身总是好的。但是,一个女孩子一旦走上这条路,后面等着她的都是荆棘丛生。
仔细思量后,张茂堂把女儿叫到眼前。
就这样,9岁的张妙玲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
“戏是苦虫,不打不行!”
戏曲演员在练功
从学戏第一天开始,张妙玲就不知道挨了多少回打。
手放错位置了要打,踢腿偷懒了要打,台词念得不清楚还是要挨打……一顿顿打下来,胳膊、腿、嘴巴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
但她从不抱怨,只因为父女俩都知道,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咬牙坚持、就只能把自己熬成角,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后路。
除了自己亲自操刀,指导女儿练习基本功之外,张茂堂还特地领着张妙玲去拜师。翟燕身、周海水、王金枝等都曾做过张妙玲的师父。
从他们身上,张妙玲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本领,并逐渐掌握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技艺。这也为她以后自创“常派”唱腔打下了基础。
随着张妙玲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张氏家族的那些族亲们也终于知道张茂堂教女儿学戏的事情。
他们大骂张妙玲此举伤风败俗、有辱张家门楣,族长甚至还扬言要把张妙玲逐出张家族谱。
既然已经撕破脸,张茂堂便再无顾及,他和自己的好友常会庆合计之后,决定以常为姓,给自己改名。
张茂堂特地选中《霸王别姬》中项羽的名字。于是,常香玉取代了张妙玲登上了舞台。
常香玉
1935年,常香玉进入当时很有名望的太乙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她就以其“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扎实功底和演技从垫戏一路唱到中轴,成为太乙班主演之一。
这一年,常香玉只有12岁。
从此,她以自己的实力和勤奋在戏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越来越出名之后,常香玉尝试着把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特点和绝活糅合在一起。
观众们对于她的改革和引进相当捧场。不过几年时间,常香玉就成为开封一带红极一时的“豫剧皇后”。
1941年,大病初愈的常香玉与汤兰香在洛阳联袂出演《贩马计》。消息一经传出,满城百姓争相一睹豫剧皇后的风采,结果剧院因人数过多而发生坍塌。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常香玉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陈宪章。
常香玉和陈宪章
按理说,已经27岁、又有妻有子的陈宪章根本不应该和当时不满20岁的常香玉有什么交集。
研讨会上,陈宪章对戏曲唱词侃侃而谈。这使得常香玉开始留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他热情诚恳,对很多戏曲里的现象和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常香玉很快就被他吸引。
可令常香玉苦恼的是,她明明能感到陈宪章对自己也有着别样的情谊,但陈宪章好像有什么顾忌,他总是对自己若即若离。
每一次感觉他就要靠近了,他就会刻意疏远。可等你以为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他又会突然冒出来,好像在提醒你她这个人的存在。
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让常香玉很苦闷。继续坚持吧,她看不到一丝希望。可就此放下,她又有点儿舍不得。
就在她进退两难、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却出了一件大事。
常香玉
恰恰是这件几乎要了常香玉小命的大事使得她和陈宪章之间的感情有了转机。
当时,常香玉在宝鸡已经相当出名,很多人都请她去家里唱堂会。
其时,正赶上青红帮头目李樾村娶小老婆,他派人来请常香玉去唱戏。
平日里,青红帮的人惯会欺行霸市、鱼肉乡里。常香玉并不想与这种人打交道,所以假装有病想推脱过去。
如果是一般人大约就会觉得有点儿可惜,然后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李樾村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在他的认知里,他叫谁来就是给谁面子,对方就应该心悦臣服、屁颠颠地随叫随到。所以,他根本不管常香玉有没有病,他只觉得常香玉这是故意在驳他的面子。于是,他又派出了人手去“请”。
这次果然成功了。因为常香玉是被黑洞洞的枪口“请”来的。
常香玉也不含糊,人家办喜事,她直接来了一出《鸳鸯梦》。
常香玉
《鸳鸯梦》讲的是一个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焦仲卿和刘兰芝本为恩爱夫妻,却因故分开,后两人感觉复合无望便双双殉情了。
很显然,在人家大喜的日子实在不适宜唱这样的曲目。
被惹怒的李樾村命令手下朝舞台上扔碗碟。他还掏出手枪在常香玉眼前晃来晃去。
他没想到的是,常香玉不仅把碗碟都扔回去,甚至跳到桌子上破口大骂,最后,她撸下手指上的金戒指就吞了下去。
众人连忙抠常香玉的喉咙催吐。可费了老半天劲,也只成功吐出一枚金戒指。无奈之下,大家七手八脚把常香玉送到医院。
一番忙碌之后,金戒指还是没能吐出。医生建议常香玉多吃韭菜、喝蓖麻油,好让金戒指成功排出。
可性格刚烈的常香玉哪受得了这样的屈辱,再想想自己出道以来遇到的所有不公,她宁死也不肯配合医院进行治疗。
常香玉和陈宪章
正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陈宪章突然出现在常香玉的面前。
他满头大汗、一脸焦虑,早已失掉了平时的淡定从容。
直到此刻,陈宪章才终于袒露了自己的心意。
原来,陈宪章是有家室的。早年间,他听从父母之命娶过一房夫人,两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感情,却也有一个儿子。
所以,他自觉配不上常香玉,才会强压下自己的情感打算退出。
可这一次的事情吓到陈宪章了。刚听到消息的时候,他的一颗心直往下坠。往来赶的路上,他只是不停地祈求上天保佑常香玉不会有事。
此刻,陈宪章清晰地意识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离不开常香玉了。
现在选择权再一次回到常香玉手中,她思索良久,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底线:不做小老婆,不找当官的,结婚后还可以照样唱戏。
陈宪章郑重许下承诺,等到常香玉出院后,他就立刻动身回老家与妻子办理离婚手续去了。
常香玉在表演
然而,常香玉还没等来心上人,戏班子却要到汉中去演出了。
原来,张茂堂老两口也渐渐察觉到女儿和陈宪章之间的情愫。老两口商议之后决定拉着戏班子去汉口演出,然后向西去兰州。这样,两个人就没有机会再见面。
可惜,老两口显然低估了女儿对陈宪章地感情。
戏班出发没多久,常香玉就没了踪影。没错,她一个人“私奔”了。
1944年6月,两个互相深爱着对方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从此,陈宪章陪在常香玉身边,他以妻子为中心,以妻子的事业为事业,全身心地为妻子量身定做了多部优秀豫剧剧目。
等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常香玉决定捐飞机的时候,他更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妻子的决定。
为了提高巡演的质量,两个人愣是创作出了新剧《花木兰》。
1953年,常香玉更是亲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战士们。
常香玉
此后,常香玉带领剧团施行“三三三制”演出,即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矿山、三个月在军队。她总说:“戏是演给穷苦人看的,是歌颂新中国的。”
连毛主席看过她的戏,都会紧握着她的手说:“你这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离休之后,常香玉还一直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坚持练功,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常香玉追悼会
她与陈宪章共育有三女一子,除了儿子投身商界之外,三女均继承了母亲的事业。
长女常小玉自幼随母亲登台唱戏。1986年登上美国芝加哥的舞台,成为豫剧常派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人。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她仍旧醉心豫剧,为我国戏曲发展输送人才。
次女陈小香一直致力于常派唱腔的研究和发展,并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2013年,她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幺女常如玉曾经最受父母看好,但她自己则因种种原因与母亲闹翻,1985年常如玉远赴美国,直到10年后才回归。
2002年,她放下在美国的生意和家庭像母亲拜师学艺。现在,她也和两个姐姐一样活跃在舞台上。
除了女儿们之外,常香玉还有一个小孙女,她名叫陈百玲,是陈宪章与前妻的儿子所生。因为她很有豫剧天赋,所以常香玉为她取名“小香玉”,并亲自指导。
小香玉
入行后的“小香玉”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她在豫剧上展现出来的天赋甚至超过同时期的常香玉。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孙俩对语句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2005年,常香玉的家人和律师公布了她的遗愿:收回继孙女陈百玲“小香玉”的艺名。
2019年9月,常香玉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常香玉故居
如今,常香玉故居,这个由四孔窑洞、三间平房组成的农家院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那里,我们仿佛又看到那个宁可饿死也不当童养媳的张妙玲,看到那个执着于戏曲研究的常香玉。
希腊诗人米南德曾经说过:“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没有什么比一门技艺会给人更好的安慰,因为当他一心钻研那门技艺时,船已不知不觉越过了重重危难。”
成就常香玉的正是她的专注和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