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杭州城有个穷书生,因为他的一个决定,把妻儿害惨。
书生名叫郑飞龙,祖上经商,从徽州搬到了杭州城,到了父亲这一代时运不济,家道中落。
郑飞龙不想坐吃山空,于是弃文从商,去四川贩卖药材。
妻子张氏虽有不舍,但徽州商人很多,想着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出发之前,郑飞龙再三叮嘱,许诺快则一年半载,慢则三年一定回家,还让堂弟帮忙照顾家里。
堂弟郑飞虎也是热心肠,一口答应。
郑飞龙出发后,张氏带着儿子省吃俭用,想着外面风餐露宿忧心忡忡,时间一晃过去了三年。
迟迟没有郑飞龙的消息,有很多从四川回来的徽州人,但都不知道郑飞龙的下落。
家中余粮所剩无几,张氏给人洗衣服苦苦支撑,儿子郑用也很思念父亲。
一天,郑飞虎遇到一个从四川回来的商人,据说郑飞龙已经客死异乡,至于死于何处,尸骨又在哪里却不清楚。
郑飞虎如遭雷击,心痛万分,急忙回家告诉了张氏。
张氏当场晕倒,被人救醒后泪如雨下。
郑用年仅十六岁,哭着说:“娘,我要去找爹,哪怕是一堆骨头也要带回家。”
张氏:“四川到这里少说五六千里,你还这么小,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放心。”
一家人抱头痛哭,这时外面又来了一个人,是郑飞龙的好友。
他也是听说了郑飞龙死讯,特来吊唁,看到一家子孤儿寡母,十分难过,于是留下一百两银子。
郑用看到银子,想着给母亲留下八十两银子,自己用二十两当盘缠,如此一来就可以出去寻找父亲的尸骨。
好友看他年幼却如此有孝心,甚是欣慰,但是也不放心,此去四川路途遥远艰难重重。
郑飞虎说:“还是我去吧,现在有了这一百两银子,他们母子留在家中我也放心。”
三日后,好友送来银子,郑飞虎叮嘱一番,匆匆上路。
来到四川,郑飞虎才发现茫茫人海,如何才能找到堂兄。
郑飞虎找到同乡会,到处打听,又辗转四川每个县城,还是毫无音讯。
最后盘缠用光,才不得已跟着商队返回杭州,这一趟就用了两年多。
郑用和张氏满心欢喜,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伤心欲绝。
郑用决定亲自出发,找不到就不回家。
亲戚朋友被他的孝心感动,凑了一百多两银子给他。
郑用只带了五十两,剩下的都留给母亲。
告别亲友,郑用出发上路,一开始乘船来到了徽州,他感觉乘船费钱,决定徒步前往四川,沿途也能打听消息。
走了几个村子,郑用见人就问,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于是找到一块木板,绑了白布,写了父亲郑飞龙的年龄和相貌,以及自己寻父的事情。
如此一来,引来许多路人围观,但也有认为郑用是骗子,装成找亲人的样子骗钱;不过有人看他哭的伤心,不是骗子,最后还是有好心人给了食物,还告诉他一些徽州商人经常出现的地方。
郑用走走停停,风餐露宿,用时半年多才到了四川,问了许多人,都说以前有个郑飞虎也打听了,还是一无所获。
郑用离开成都,去各个县城寻找,不知不觉来到了昆明,但还是没有一点线索。
郑用没有放弃,继续赶路,一次天黑迷了路,躲到了一个山洞。
第二天一早才赶到了一个镇子,人们都很奇怪,问他从哪里来,在哪里过夜。
郑用回答一个山洞,众人大吃一惊,说:“那是万兽山,有许多猛兽,即便白天也少有人走,大家都是结伴而行。”
也有人看到他背后的寻父启示,认为猛兽不吃孝子。
郑用一日见不到父亲,一日不停歇,最后来到了边境快到缅甸了,士兵才把他劝回去,还告诉他要换个方向,如果他父亲真的到了这里,一定会有记录的。
郑用在好心人家中休息了两日,又往成都方向折返回去。
话说郑用只有五十两银子,出门这么久早已用完,现在都是一边乞讨一边赶路,有一次山里的土匪看他可怜,还送了一些金银和食物。
回到成都的时候,又见到了以前的那些同乡,众人佩服他的执着毅力,但还是没人知道他父亲的下落。
众人劝他回家,天下之大,人海茫茫,估计是找不到了。
郑用考虑再三,找不到父亲的尸骨,绝不回家。
众人被他的决心感动,送了许多银两和干粮。
郑用拜别众人,继续往东走。
刚过了陈仓古道,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郑用走了好几天,一个人也没遇到,干粮也都吃完了,饥肠辘辘。
当时天寒地冻,飘着鹅毛大雪,举步维艰。
忽然,一个小庙出现眼前,郑用大喜,躲到庙里暂避风雪。
过了一夜,风雪越来越大,郑用又累又饿,蜷缩在一个神像旁边,被冻得奄奄一息,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
忽然庙中闪出一道白光,神像的泥土掉落,一条大白蛇悬在半空中。
郑用顾不得害怕,磕了一个头,用尽最后的力气问道:“神仙,你知道我爹在哪里,如果知道的话告诉我。”
大白蛇:“出门往南走!”
郑用又问:“往南走多远,在什么地方?”还没说完话,大蛇发出白光,郑用睁不开眼,又晕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郑用被两个人推醒。
这两个人是过路的商人,一个叫萧旦,一个叫田奉。
二人去宜昌做生意,突然有急事才不得不冒着大风雪赶路,走到半路的时候,看到有许多乌鸦在小庙前面盘旋,又有几只飞到二人面前。
二人感觉奇怪,推开积雪走进小庙,看到蜷缩一团的郑用,身体冰凉,旁边有一块木板。
二人上前查看,萧旦说:“原来是个孝子,咱们不能让他冻死。”
田奉摸了摸他的鼻子,还有微弱的呼吸。
二人想到附近一个村子,把郑用背到了村民家中,村民急忙煮了姜汤。
喂了一碗姜汤,郑用的手脚才有了知觉,又过了一会儿才恢复神志,可以开口说话。
萧旦二人大喜,又煮了热粥,喂了他一大碗,铺了暖和的床褥,郑用睡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郑用已经可以活动,拜谢萧旦二人。
二人扶起郑用,问:“小兄弟,你这是要去哪里?”
郑用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但必须找到父亲。”二人得知他千里寻父,十分敬佩。
中午,郑用收拾东西要离开,被二人拦下,萧旦说:“外面天寒地冻,寸步难行。如果再遇到大雪天气,恐怕你没找到亲人就冻死了。再等几日暖和了,你跟我们一起上路。”
二人苦劝,郑用只好住下来,每日都坐卧不安,度日如年。
十天后,天气变暖,冰雪融化三人出发。
来到宜昌,萧丹和田奉先找客栈让郑用住下,他二人出去忙生意的事。
郑用找客栈老板打听消息,老板也不知道,接下来几天,郑用一直在外面奔波,还是没有一点消息。
一日,萧丹二人要去乡下,把郑用一起带了过去。
二人找到里长,先谈了生意,又说了郑用寻父的事情。
里长是个白胡子老者,老者又问了郑用父亲的姓名,若有所思,过了半晌才说:“你说的郑飞龙这个人,我好像有点印象。五六年前,我们这里做生意的年轻人好像说过他。”
郑用又惊又喜,让老者好好回忆一下。
老者想了想说:“你父亲临死前去苗族的宅子做生意,听说他不愿嫁给女土司,被活埋了。”
郑用想知道苗寨的位置,把父亲的尸骨接回家 。
老者却摇摇头,说:“苗寨可不是你能去的,需要到衙门,让县令写了文书才能去。”
萧丹和田奉也说:“对,我听说苗寨不能随便出入,否则有去无回,明日我们陪你去衙门走一趟。”
郑用激动不已,一宿没睡,第二天一早去了衙门。
县令得知郑用的事情,犹豫不决,一般情况下他也不想和苗寨有任何往来,但看到年纪轻轻的郑用已经饱经风霜,衣衫褴褛,于心不忍,思虑再三,还是写了封文书给当地的土司和寨主。
萧丹和田奉也不放心,决定一起陪他去闯一闯苗寨。
三日后,郑用众人顺利进入苗寨,接待他们的土司是个年轻人,身体强壮,目光凶狠。
郑用把文书给了土司,土司瞥了一眼,让人翻译了一下,也不问话,直接把郑用三人关入大牢。
郑用大喊大叫,怎奈听不懂苗人的话。
又过了几日,深夜,看守人突然打开牢门,一个年轻人把郑用三人带到一个房间。
只见土司面带微笑,让郑用三人坐下来说话。
一个老者给三人翻译,原本土司想杀了三人祭祀,因为这个月是他们的圣月,外人不得闯入。
前一日,土司的一个朋友从云南回来,告诉他一个奇闻,说一个少年从江南寻父,先是去了四川,又去了贵州,后来又去云南,一直到了边境,只可惜还是没有找到他父亲。
朋友特别佩服这个年轻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引荐给土司。
土司也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非常想见一见朋友所说的年轻人,想不到世上还有人可以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寻找父亲的尸骨。
夜里二人喝酒,土司说起圣月的祭祀,无意间抓了三个汉人。
朋友感觉奇怪,平时从未有汉人闯入,到底是何人大胆,竟敢在圣月闹事。
土司说了郑用的名字,朋友大惊失色,马上要见一见,可能就是他说的那个郑用。
果不其然,朋友见到郑用又惊又喜,抱在一起,然后给土司介绍。
土司哈哈大笑,说:“都是朋友,怎么不早说。”
郑用也顾不得什么礼仪,就想知道父亲的尸骨究竟在何处。
土司长叹一声,说:“尸骨是没有了,不过,人还在!”
郑用不敢相信,众人甚是不解。
土司让随从退下,只留了郑用三人和那个朋友,说:“其实我也会汉话,实话告诉你,你父亲得罪了上一任土司,被关在地牢之中。”
众人又不明白了,这里又有什么秘密。
原来上一任土司是现在土司的母亲,他母亲非常喜欢郑用的父亲郑飞龙,让他当女婿。
郑飞龙已有妻儿,当然不能同意。在苗人看来,女人是主,男人可以随便走,现在既然来到了她的苗寨,就是她的人。
郑飞龙不能理解苗寨的习俗,坚持拒绝。
土司母亲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他关了起来 ,还告诉同来的汉人伙伴,说已经杀了郑飞龙,所以才会有他死了的传闻。
土司感叹:“我母亲去年死了,到死也没有等到郑飞龙的心意,可惜可惜。我一直以为汉人没有我们重感情,想不到竟有你这样的孝子,说实话,我们苗人也很孝顺,只要你和我做兄弟,我就放了你父亲。”
郑用不知是福是祸,但为了救出父亲,还是答应了土司的要求。
在萧丹等人的见证下,郑用和土司结为异姓兄弟。
第二天一早,郑用在土司的陪同下,去了地牢,见到了父亲。
说是地牢,实际上只是一个地下的房间,还算舒适。
父子相见热泪盈眶,二人拜谢土司,过了圣月,郑用众人离开了苗寨,顺利返回杭州城。
回家后,郑飞龙和张氏团聚,亲朋好友也来祝贺,当地乡绅也被郑用的孝心事迹感动,送来许多金银帮助他们。
郑用父子用这些金银开了一间商铺,没几年就发了财,也算是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