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杨震

桐桐看趣事 2024-10-19 17:10:32

对于那些对历史充满热忱和好奇的朋友来说,“弘农杨氏”这个高门氏族的名号,想必是常常萦绕在耳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弘农杨氏可谓是星光璀璨,名人辈出。其中,西汉丞相安平静侯杨敞,便出身于此。杨敞迎娶了史圣司马迁的女儿,他们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杨忠,次子杨恽。特别是杨恽,在史学的传播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功不可没。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西汉后期,弘农杨氏暂时陷入了短暂的沉寂,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暂时被乌云遮蔽。但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了转折,到了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再度崛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引领家族重新崛起的关键人物,便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杨恽的重孙——杨震。

杨震,这位号称“关西孔子”、“四知先生”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学问和高尚的品德,在东汉的官场中大放异彩,官居太尉之职。更为令人瞩目的是,他的子孙后裔竟然出现了“四世三公”的辉煌局面,这无疑使得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如日中天。

由于弘农杨氏的声名远播、威望极高,以至于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以及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都纷纷自居是弘农杨氏的后人。甚至到了大唐时期,弘农杨氏更是有着“十一宰相”世家的美誉。今天就为大家讲述这位引领弘农杨氏家族崛起的东汉名臣——“关西孔子”杨震的传奇故事。

杨震的八世祖乃是杨喜,他在垓下之战中英勇非凡,抢到了项羽的一条大腿。杨喜因功被封为赤泉侯,从而拉开了弘农杨氏辉煌家族的序幕。时光流转,到了杨震的父亲杨宝之时,他生性淡泊,对做官毫无兴趣,一生醉心于钻研学问,以教书育人为业,隐居在宁静的乡间。杨震深受父亲的影响,同样对功名利禄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一直不肯踏入仕途。然而,杨震在学问方面造诣极深,他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堪称学富五车。

一直到他五十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听闻杨震是位德才兼备的贤人,于是举荐杨震为茂才,杨震这才开启了他的仕宦生涯。在仕途上,杨震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屡次获得升迁,最终担任了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这样的高位。

在前往东莱任职太守的途中,杨震路过昌邑县。当时昌邑的县长王密,正是杨震在荆州担任刺史时推荐的茂才,可以说是杨震的门生故旧。当夜幕降临,王密悄悄来到杨震居住的馆驿,怀揣着黄金十斤,想要送给杨震。杨震见状,神色严肃地说道:“我了解你的为人,你为何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急忙说道:“现在已是深夜,无人知晓此事。”杨震目光坚定,义正言辞地回应:“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听闻此言,王密顿时满面羞愧,只能带着黄金,惭愧地离开。这,便是成语“暮夜却金”的由来。杨震暮夜却金的事迹,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也因此尊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后来,杨震又转任涿郡太守。在他的任内,始终秉持着公正廉明的原则,坚决不接受任何私人的请托。他的家人生活简朴,吃穿用度都极为简单,外出也没有车辆代步。当时,他的一些老朋友和长辈都好心劝他,应当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可杨震却坚定地说道:“让后世的人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时间来到元初四年,即公元 117 年,杨震受命入朝担任太仆,不久后又升任太常。三年之后,杨震接替刘凯担任司徒。次年,邓太后去世。此时的皇帝汉安帝,因宠幸内侍,导致皇帝身边的一些内侍变得骄横跋扈。当时,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因从小抚养汉安帝,辛勤周到,功勋卓著,故而深受汉安帝的信任与尊重。然而,王圣却恃宠而骄,连她的女儿伯荣也经常自由出入宫廷,传递贿赂。

杨震见此情形,忧心忡忡,于是毅然向汉安帝直言上书,恳请送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出宫,并禁止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廷。但昏庸的汉安帝不仅对杨震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将杨震的奏书拿给乳母王圣观看。由此,王圣及其党羽内侍对杨震极为憎恶。他们仗着皇帝的庇护,愈发肆意妄为。

当时,王圣的女儿伯荣得意忘形,和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而汉安帝因为王圣的请求,竟然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还让他官至侍中之职。对此,杨震再次上书汉安帝表示强烈反对。然而,汉安帝根本听不进去,对杨震愈发厌恶和反感。汉安帝的乳母王圣等人更是对杨震侧目而视,恨之入骨。好在杨震作为当时的一代大儒,声名远扬,威望颇高,这些人虽心怀怨恨,却也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不久之后,河间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汉安帝阅后雷霆大怒,下诏将赵腾收捕入狱,严刑拷问,最终以诬惘皇上的罪名结案。杨震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立即上书营救赵腾。他慷慨陈词:“臣听说,在尧舜时代,朝廷置放敢于直谏的鼓,标立敢于诽谤的木,以此鼓励官员和百姓向皇帝提批评意见。

殷、周时代的英明君主,格外注重倾听百姓的怨恨、谩骂和不满,借此修正自己治国中的缺陷和错误,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让下情能够尽数上达,使人民无所忌讳,畅所欲言,让最下层的人都能把意见讲出来,以便广泛地采纳众议,集思广益。如今,赵腾虽因言辞激烈抨击朝政而获罪,然而,这与那些杀人放火的穷凶极恶之徒存在显著差异。恳请陛下减轻已然定下的罪名,留存赵腾的性命,以此激励广大民众畅所欲言,从而广纳良言,获取教益。但汉安帝阅览杨震的奏章后,依旧执迷不悟,下令将赵腾押至都市斩首。

延光三年,即公元 124 年,汉安帝东巡泰山,中常侍樊丰等人趁皇帝外出巡游之际,争相修筑宅第。杨震的下属高舒招来大匠官署的令史进行查问,获取了樊丰等人伪造诏书的一系列罪证。于是杨震准备好奏章,打算等汉安帝巡游回京后再呈奏此事。

中常侍樊丰等人得知此消息后极为惶恐。恰在此时,出现太白犯昴的自然天象变化,太史官奏称,此星象预示将有人臣悖逆犯上之举。于是,樊丰等人趁机将此星象变化归咎于杨震,并在汉安帝面前造谣诬陷杨震,声称自赵腾死后,杨震对朝廷心怀怨恨。杨震本为邓氏家族的门生故吏,对当今朝廷一直心怀不满。

听信谗言的汉安帝本就厌恶直言进谏的杨震,于是在回宫之时派人连夜收缴了杨震的印绶。这一举动让杨震深感失望,他闭门拒绝一切宾客来访。然而樊丰等人仍觉不解恨,便请大将军耿宝再次上奏章。他们诬陷杨震对朝廷收缴其印绶心怀怨怼,有不服处置之罪。于是,汉安帝再次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故乡。

当时已逾古稀之年的杨震接到诏令后,即刻动身返乡。在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他悲愤慷慨地对儿子和门人说道:“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归宿。我承蒙圣上恩宠官居高位,痛恨奸臣狡黠却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子扰乱朝廷却无法制止,我还有何颜面存活于世?我死后,以杂木作棺板,以粗布作寿衣,既不要送我归葬祖茔,也不要设祠祭祀。”言罢,杨震端起一杯毒酒,一饮而尽。

杨震离世后,弘农太守依中常侍樊丰等人的旨意,派人在陕县阻拦杨震的灵车。他们不许杨震的灵车运回原籍,还将灵车停置在路旁,任凭日晒雨淋。杨震的几个儿子均被罚做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当时的百姓无不为此落泪。

一年之后,汉顺帝即位,中常侍樊丰等人皆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汉顺帝,请求重新审查杨震的冤案。当时朝廷上下皆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下诏为杨震平反,除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并赠予钱财百万外,还下诏以隆重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

当日,远近百姓纷至沓来,参加葬礼。据说当时有一只大鸟高达一丈多,飞至杨震灵柩前,俯仰悲鸣,泪水洒落满地。直至杨震的灵柩下葬,大鸟才悲鸣离去。千百年以来,众多王侯将相烟消云散,而杨震的事迹却经久传颂,并非因其使弘农杨氏家族崛起,而是源于他的高风亮节、廉洁奉公,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正所谓“深夜拒金公典型,千秋史册永垂青。词严义正四知德,应是为官座右铭”。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