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4月10日),一起牵动无数人心的校园伤害案将在长沙迎来二审宣判。这起发生在2023年9月的悲剧,至今仍在受害者晨晨(化名)一家心头烙着血印——9岁女童被教师用三角尺砸裂头骨,一年半过去仍无法正常入学,每个夜晚都要靠药物对抗噩梦。
"孩子现在听到'学校'两个字就会发抖。"父亲刘先生哽咽着向记者展示女儿布满针眼的双臂。这个本该在操场欢笑的女孩,如今连独立入睡都成为奢望。尽管去年曾尝试返校,但持续的头痛、惊厥和睡眠障碍,最终还是让医生建议在家的"康复牢笼"里等待奇迹。
这场司法马拉松已让全家身心俱疲。去年11月岳麓区法院一审判处肇事教师宋某明有期徒刑五年后,检方未支持抗诉请求,但双方均提出上诉。令人困惑的是,二审未设庭审对抗,长沙中院选择书面审理后直接送达判决。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除非事实清楚且无异议,否则二审应当开庭审理。这种程序选择引发质疑:当受害者颅骨碎片与心理创伤都成为呈堂证供时,为何不能给公众一个透明的法庭现场?
回望事发当日,博才梅溪湖小学的监控视频记录着令人战栗的瞬间。宋某明因课堂纪律问题情绪失控,抄起金属三角尺砸向晨晨头部。这个教学工具瞬间化作凶器,造成右侧额骨粉碎性骨折、颅内出血。医学鉴定显示,孩子不仅遭受器质性脑损伤,更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其认知能力和运动神经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这不是简单的故意伤害罪,这是教育工作者对最基本人性和职业伦理的践踏。"儿童心理专家王教授愤然指出。当教师将教具变为凶器,摧毁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是整个社会对校园安全的信任体系。有统计显示,近年来30%的校园伤害案件涉及教师情绪失控,这暴露出教师心理干预机制的严重缺失。
如今二审在即,晨晨一家期待的不仅是法律量刑的调整,更是对校园暴力零容忍的司法态度。刘先生表示:"我们不要赔偿,就要个公道——让全社会知道,伤害孩子的人必须受到应有惩罚,让学校真正成为安全的港湾。"这起案件犹如一记重锤,叩击着教育监管的薄弱环节,警示着每个教育工作者:师者仁心,岂容凶器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