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他在鄢这个地方,把他弟弟姬段痛扁了一顿。
关于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高中语文学过。
早在22年前,即前744年的时候,郑武公英年早逝,年仅13岁的郑庄公继位,当时姬段才10岁。
先主早逝,承祀之人年幼不能亲政,国家很容易出问题。这个节骨眼上,外戚权臣内侍往往会一阵蹦跶,敌对势力也要借机制造冲突,如果没控制住局面,就炸了。
所以,一个帝王国君的寿限其实很重要,有必要活到四五十岁,起码等到太子成年再挂掉。然而为君不寿属于常态,白天很忙,晚上应该更忙,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早逝不可避免。
13岁的郑庄公姬寤生,球也不懂,国家事务上只能听从母亲姜氏。
庄公的母亲武姜比较奇葩,没有正常人的思维,生老大的时候难产,非常恨他。生老二顺利,于是宠爱小儿子,几十年如一日。
她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老大撑开,老二岂能顺畅。
总之武姜特别讨厌姬寤生,在郑武公活着的时候猛吹枕边风,企图废掉太子,未能得逞。
主要的原因咱们之前也分析过,老二姬段被武姜宠得不像样子,在郑武公眼里就是个废物,郑国正处于发展上升期,不可能把位置交给一个纨绔子弟。
郑庄公刚刚继位,武姜立刻表示:寤生你作为大哥,拥有整个郑国。你弟弟啥也没有,我建议你封他为大夫,赐其城邑。
姬寤生心里当然不爽,却不敢违拗母亲,拿出地图让她挑地。
武姜选了一个地形险要的城池,郑庄公摇摇头,认为那里是郑国的咽喉,换一个吧,随便换哪个都行。武姜又指了指京邑,也是关键位置,郑庄公头大,支支吾吾起来。
武姜嚎啕大哭:“这也不给,那也不给,我下去见你父亲!”
姬寤生无奈答道:“好好好给他京邑,老娘快起来吧,不要打滚了,地上凉。”
在母亲的干预下,姬段获得了京邑。并且仗着有老妈及其背后的申国撑腰,显得肆无忌惮,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公然逾制。
不但城邑规模、日常排场严重超标,还私自吞没属于郑庄公的地盘,唆使其他地方官员背叛国家。
碍于武姜,郑庄公并没有过多地管束弟弟,听之任之。
事态越来越严重,大家感到郑国存在两个国君,贵族们无所适从,派出代表来询问郑庄公,你到底什么打算,再任由姬段胡闹,后果不堪设想。
卿大夫代表祭仲认为,姜氏和姬段贪婪而没有节制,严重威胁国家安定,干扰正常秩序,不要跟他们讲什么亲亲了,趁着还没彻底发育起来,把火苗按下去。
庄公对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急,给我妈一点面子。
宗亲代表公子吕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国不堪贰,郑国到底谁说了算?如果是姬段说了算,我现在就去给他打工。如果不是,请弄死他!”
郑庄公笑了笑道:你小子动不动就想掏西瓜刀,打打杀杀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不要慌,我们站在道义的高点。你要明白人心所向,学会后发制人。
姬寤生虽然没有明说什么,总是讲大道理,但是宗亲集团和士大夫集团都明白了,这货攒怒气憋大招呢,等着姬段犯下大错。
母家庇护,加上兄长放纵,姬段的心态狂妄,陷入了自我认知的误区,他以为经过数十年的蝇营狗苟,可以干翻哥哥,却忘了玩阴谋是老郑家的常规操作。
姬段计划偷袭国都,还和母亲约定里应外合,武姜负责偷偷打开城门,把他们放进来。
殊不知一切尽在郑庄公的掌握之中,姬段刚准备行动,姬寤生便知晓了行动的具体时间和相关细节,可见,必定是安插了眼线在弟弟身边,而姬段却毫无察觉。
确定了姬段叛乱的消息后,郑庄公叹道:现在可以了!说明他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以去除心腹之患。
庄公命公子吕率领200战车,讨不臣。姬段完全没想到,慌忙迎战。因为不得人心,京邑贵族反水,纷纷支持国君。姬段方面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抵抗,只能逃往鄢地。
公伐鄢,姬段投奔共国,史称郑伯克段于鄢。
史官称郑庄公为郑伯,是在讥讽他腹黑。不去好好教育和规劝弟弟,一味放纵,暗中算计导致手足相残。
我觉得史官站着说话不腰疼,整个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应该是武姜,这娘们有点神经病。生孩子难产,恨老大一辈子,处处偏袒老二,造成兄弟不睦。
作为王后,让国家裂土而治,作为母亲,鼓励兄弟自相残杀。如果姬段得手,那么郑庄公必死,偏心到这种程度,不敢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少见。
按照郑武公的遗志,郑国肯定是要致力于领土扩张的,姜氏这么一闹腾,内耗了二十年,耽误了多少时间!
事罢,郑庄公勃然大怒,将武姜软禁于别处,扔下一句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我觉得没毛病,后面为啥要掘地见母,下一篇我们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