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吕氏的姜子牙,其名尚,字子牙,还被称作飞熊。如此说来,姜子牙真正的本名应当是姜尚,这才是符合其姓氏与名字常规组合的称呼呢。
在我国古代最初的阶段,实际上是母系社会形态。在那时,“姓”所承载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母亲一方的血缘关系,其可用来指代一个宗族,主要作用便是防止后代与同宗族的人联姻成婚。
“氏”其实是一个姓之下的分支,它所代表的是父亲以及宗族的分支情况。在先秦时期,“氏”所代表的就成了封地、封国啦,在这个阶段,“氏”就只有贵族才会拥有了,毕竟普通百姓是不会有封地的。
那么姜子牙的这个“吕氏”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姜子牙的先辈曾担任四岳之官,因助力大禹治水功绩显著而获封王爵,其封国位于吕地,姜子牙的“吕氏”之称便由此而来。待姜子牙即将入世之际,他家境已然衰败许多,不过即便如此,他依旧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均做到全面研习、全面发展。
即便姜子牙近乎全能,可在年轻时,他也始终未遇能赏识自己的明主。一直到了七十岁,他依旧处于无业状态。平日里,他要么宅在家中看看书、钓钓鱼打发时间,要么就外出摆个小摊,做点小生意来勉强维持生计。
后来的某一天,姬昌准备外出狩猎去。在出门之前呢,他给自己算了一卦。听闻这卦象所呈现的结果是,姬昌今日所能猎获到的并非寻常的飞禽走兽,而是那种可以辅佐他成就王霸大业的贤能之臣。姬昌见到这般卦象后很是诧异,便决定这一天要仔仔细细地展开一番游猎活动。
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所料,姬昌在渭河的北岸邂逅了一位钓鱼的老者,此人正是姜子牙。姬昌随后便与姜子牙交谈起来,随着聊天的深入,姬昌惊喜地察觉到,姜子牙实乃奇才,想来卦象中提及的那个能助力自己成就霸业的人,恐怕就是眼前这位了。
随后,姬昌满脸惊喜地对着姜子牙讲道:“往昔我国的先辈们就曾断言,定会有圣人降临我周地,还说大周会因之走向兴盛。如今想来,这所说的圣人想必就是您!我们太公可是盼您盼了许久许久啦。”
所以,姜子牙就有了“太公望”这个称呼呢。之后呢,姬昌还和姜子牙同乘一辆车返回,并且十分敬重姜子牙,将其尊奉为太师啦。
传闻姜子牙曾于纣王麾下任职,可也不知是何缘故,纣王并未对其予以重用,于是姜子牙便辞去官职返回家乡。此后,姜子牙游历各国,却依旧未获任何一位君主的看重,到头来,也只能选择往西去,依附于姬昌帐下谋事了。
也有传闻称,姬昌曾有一阵子被拘押于羑里。彼时,姬昌的诸位大臣一心想要营救自家主公,便前去寻姜子牙,希望他能想出法子来搭救姬昌,助其脱离困境。
姜子牙听闻姬昌德行兼备且极为关爱老人,便赶忙行动起来,四处奔波寻觅奇珍异宝以及美女佳人,而后将这些进献给纣王。也正是得益于姜子牙的这番举动,姬昌最终才得以从被囚禁的困境中获释出来。
姬昌重获自由后,便与姜子牙一同探讨推翻商朝政权统治的办法。姜子牙提议,对内要广行善事、积下功德;对外则要尽力拉拢那些对纣王心怀不满的诸侯国。同时,还需注重提高生产,筹备充足金钱,积极练兵养马。在姜子牙的助力下,姬昌成功拉拢到了大半诸侯的支持。
然而,没过多少时日,姬昌便如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般离世了。如此一来,只能由其儿子姬发继承王位,继续推进伐商的伟大事业。彼时,姜子牙毅然高举起周国的大旗,向各国诸侯发出号令,要求他们赶紧集结部队,还严令迟到者将被斩首。待众诸侯集结完毕后,姬发便吩咐众人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
时隔两年,姬发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便顺势展开了那场旨在灭商的大战。此役大获全胜,纣王最终在朝歌选择自尽,而在此之后,周朝得以顺利地建立起来,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秦朝之前,各朝代普遍实行分封制。周朝建立后,姬发着手对身边功臣进行论功行赏并分封封地。无论是姬姓之人,还是功劳显著者,姬发都将其分封诸侯以建立王国。彼时的姜子牙便被封至齐地营丘,在此建都立国,也就是齐国。就这样,姜子牙成了齐太祖,肩负起姬发交予的镇守边疆之责。
依照彼时的法规规定,诸侯们一旦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便不可再留驻京城,都需前往各自的封地。就算是像姜子牙这般仍需在京都担当职务的,在前期也得先去自己的封地进行一番安顿与整治事宜。
姜子牙率领着自己的一干人马朝着营丘进发,目的是去创建首都。大概是由于此次出行是前往封地建立都城,并非是行军作战的缘故,姜子牙他们这一路走得极为迟缓。到了当天傍晚时分,他们便打算在距离营丘不远之处露天宿营一晚,待好好歇息一番后,次日一早再进城。
可就在这当口,军营里有人不禁发出了一番感慨,其大意是说,已经许久未曾有能如此安稳睡觉的时机啦,瞧瞧大伙,都睡得这般踏实安心,哪有一点要去建立国都的那种紧张模样。而这番话传到姜子牙那儿后,立马让姜子牙心生警惕,于是赶忙下令,让众人抓紧时间火速奔赴营丘。
营丘的附近存在着一个名为莱国的国度,它乃是商朝的附属国。就在姜子牙率领着士兵们匆忙赶到营丘之时,果不其然,瞧见莱国的军队正处于准备渡过河流奔赴营丘的状态呢。
刹那间,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双方呈剑拔弩张之势。就在此时,姜子牙果断下达命令,只见将士们即刻纷纷举起手中武器,朝着莱军奋勇冲去,与之展开激烈交战。一番激战过后,姜子牙所率将士成功战胜莱军,把对方打得狼狈不堪。随后,众人便开始筹备建立都城的相关事宜了。
姜子牙治国,秉持以法治国、唯贤是用的准则。针对妖言惑众、阳奉阴违之徒,坚决予以斩杀,以此为众人树立遵守法律的典范。在任用官员一事上,他多选用本地土著人才,毕竟当地人对本地最为了解,如此让本地人治理本地,民众配合起来也会更加踊跃。
在文化习俗方面,姜子牙极为尊重当地的习俗,始终秉持着“能不折腾就不折腾”这一原则。他心里清楚,自己才刚到这个地方,要是此刻就凭借强硬手段去推行周礼的话,那是极易和当地百姓产生矛盾冲突的,说不定还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骚乱呢。
于是,姜子牙在充分尊重当地已有习俗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地将周朝的礼法融入其中,从而为百姓们创设出一个较为温和的过渡阶段,让百姓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不至于感到突兀不适。
随后,姜子牙依据当地的自然状况,在推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忘对齐国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与鱼盐资源加以开采利用。并且施行一系列政策,像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积极修建齐国的交通设施,全力推行列国货币外贸等,以此促使农、工、商三业得以全面发展。
姜子牙身为齐国国主的同时,还兼任着周朝的“太师”一职,曾先后辅佐多位姬姓皇室成员。在姬发离世后,姜子牙父子承担起辅助周公旦守护京城的重任,并且助力周成王姬诵治理国家。而等到姬诵故去,姜子牙父子又继续辅佐太子姬钊登上皇位,即周康王。
周康王登基六年之际,姜子牙于首都镐京离世,终年一百三十九岁。想想看,姜子牙可是七十多岁才开启其人生征程的一位老者,却接连送走了姬家三代人,直至第四代皇帝登上皇位后,他才驾鹤西去。由此说来,长寿有时候还真称得上是一种能耐呢。
在当时,姓氏犹如一个人的身份证,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姜子牙后来虽获封国,可由于姓氏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便其拥有了封国这般身份上的重大转变,他的“氏”依旧还是吕氏,未曾更改。
其封地建都于营丘,如此一来,他的子孙后代便能够以“丘”字作为自己的氏,于是乎,“姜姓丘氏”便应运而生了。
齐国刚开国那会,姜子牙和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多数时间并不在齐国本土待着。他们长期都身处镐京,且在那儿担任相应官职呢。姜子牙主要承担辅佐皇室的职责,而大儿子齐丁公呢,其任务是统领军队,以此来守卫京城。
姜子牙的三儿子丘穆公,始终镇守着他们的王都营丘。并且,丘氏一族的开姓始祖,恰恰就是这位丘穆公。
“邱氏”其实是由“丘氏”演变而来的。汉朝时汉武帝开启独尊儒术的时代,孔子成了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其名“丘”自然具有唯一性。故而丘氏为便于后世区分以及更好地认祖归宗,便将“丘”字改为了“邱”字。
姜子牙的后代里,像丘吾子、丘明等这些人,均属于丘氏一脉,乃是姜子牙的后人。如此一来,算上“丘”姓,姜子牙的后裔便拥有了姜、吕、丘这三个姓氏啦。
姜子牙的大儿子名叫伋,也就是齐丁公,他乃是“丁氏”以及“崔氏”这两氏的始祖呢。
在姜子牙离世之后,吕伋于周康王时期出任顾命大臣,其逝世后获谥号“齐丁公”。“齐丁公”里的“丁”字,还能被当作吕伋后人的氏来使用。吕伋去世之时,按常理本应由其长子承袭国君之位,然而后来长子却把这位置让给了弟弟叔乙,自己则前往崔地生活,由此后续又衍生出了“崔”氏。
在姜子牙的后裔里,较为出名的总共有四位。
首当其冲要提到的便是齐桓公吕小白啦。他姓姜,氏为吕,名字叫做小白。在齐国的历任国君中,他位列第十六位,乃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子孙,并且还荣登春秋时期五霸的首位呢。
在齐国,齐襄公当政时期,其国内的政治局面可谓是相当混乱。彼时,吕小白在鲍叔牙全力保护之下,逃往莒国,这才保住了性命。过了数年,齐襄公竟被公孙无知残忍杀害,而后公孙无知还妄图自己登上王位,称王称霸。
结果没过几日,公孙无知便被人给杀害了,如此一来,齐国瞬间没了能主事的人,底下众人便开始商议着要重新推选一位君主。吕小白和哥哥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从莒国、鲁国往齐国赶。公子纠在半道上派管仲带人去莒国到齐国的必经之路设伏,使得吕小白身中一箭。
吕小白被箭射中后顺势倒下,这使得管仲误以为他已丧命,便回去向公子纠禀报。公子纠获此消息后,自认为大局已然确定,便不慌不忙地往齐国赶去。可等公子纠抵达齐国时,吕小白早已登上君主之位,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齐桓公。
齐桓公登上君位后,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对曾经有过嫌隙的管仲,非但不加以计较,反而委以相国之重任。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还积极联合其他诸侯王,不断拓展疆域,同时将周边诸多势力收归麾下,就此成就一代霸主之名。
然而,齐桓公的晚年过得并不顺遂,情况实在是不尽如人意。他过度宠信那些奸诈的臣子,最终落得了颇为凄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春秋末期的文学家左丘明位居第二。他乃是姜子牙的第二十一世孙,与孔子相同,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左丘明家族近乎历代都在鲁国出任史官,其代表作包含《左氏春秋》《国语》等,称其为中国史学界的开山鼻祖也不为过。
当左丘明着手创作《国语》之际,他已然双目失明。可即便面临这样的困境,他依旧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去克服重重苦难,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他把自己往昔的所见所闻,还有各国诸侯的重要事迹以及君臣间的诸多对话一一记述下来,由此《国语》得以诞生,并流传千古。
秦国丞相吕不韦位列第三。相传他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出任过秦国丞相一职。在赵国时,吕不韦对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庄襄王异人伸出援手并加以保护,还把赵姬献给了异人,二人后来生下嬴政。此后,吕不韦助力异人返回秦国,使其最终登上秦国王位。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编写而成,这部著作已然成为后世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的学科相当丰富,像史学、政治、天文、地理等等,科目数量不下九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术类著作。
吕不韦由于曾和赵姬存在私情,之后还把嫪毐引荐给赵姬,就因为这些关联,致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剧结局,最终落得个自杀的下场,未能得以善终。
汉朝开国皇后吕雉的家族排在第四位。据传,吕雉家族极有可能和吕不韦家存在亲戚关系。吕家原本是居住在山东一带的,而此地也就是曾经的齐国地区。
不过,据说吕公当初是为了躲开仇人,这才举家搬迁至沛县。到了沛县之后,吕公一下就看中了刘邦,觉得他相貌不同寻常。于是,吕公便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许配给了刘邦,而吕雉日后也成为了一代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