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六个月前,欧盟以“反补贴”为名,对中国电动汽车挥出关税大棒,一场涉及数千亿欧元市场的贸易博弈就此打响。
如今,这场拉锯战进入第六个月,局势悄然生变——德国奔驰、法国白兰地巨头、西班牙首相接连现身北京,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化开始加剧。
一边是主动示好的投资协议,一边是咬牙硬撑的关税政策,这场博弈背后,究竟是哪些国家选择“认怂”?又有哪些国家至今不愿面对现实?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惩罚性关税的决议。
这一决定发出后立刻引发了中方的一系列反制:针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启动反倾销调查、对部分欧洲农产品加征关税、暂停与立陶宛的贸易合作……
中欧贸易额在随后两个月内下降12%,德国汽车工厂被迫减产,法国葡萄酒商库存积压,西班牙太阳能企业股价暴跌。
然而,欧盟的“团结”并未持续太久。不久后投票中投下反对票的匈牙利、希腊,以及弃权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率先顶不住压力开始频繁向欧盟施压。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批评“对华关税是经济自杀”,西班牙工业部长更是直言:“我们需要中国的投资,而非对抗。”
而作为欧盟对华关税的主要推动者,法国在投票中投下关键赞成票,但代价随即到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展开反倾销调查,而法国占欧盟白兰地出口量的90%。
仅一个月内,法国干邑巨头人头马君度股价暴跌18%,酒庄主们联名致信总统马克龙:“再这样下去,中国人会彻底放弃我们的市场!”
压力之下,法国高层开始“紧急灭火”。马克龙的心腹、总统外事顾问博纳在三个月内两次飞往北京,与中方高层闭门会谈。

法国外长巴罗则计划在4月底访华,试图为白兰地产业争取“豁免权”。一名法国外交官私下承认:“我们高估了欧盟的团结,低估了中国的反击。”
紧接着2023年9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来华访问,成为欧盟国家中首位在关税决议前与中方沟通的领导人。
这次访问直接改变了西班牙的立场——从最初的赞成转为弃权。作为回报,中方承诺向西班牙投资超过100亿欧元,用于建设电动汽车工厂和绿色能源项目。
今年3月,当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宣布将于4月再次访华时,西班牙媒体欢呼:“这笔投资将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

如今中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正在撕裂欧盟。德国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在3月21日与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谈时,明确表示“反对贸易壁垒”。
瑞典、匈牙利等国则加速推进与中国的新能源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坚持对华强硬立场的立陶宛,对华出口额在六个月内锐减78%,其外交部长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改口:“我们愿意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
欧盟的困境,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中国,欧洲经济复苏寸步难行。
2023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7530亿欧元。德国每生产三辆汽车就有一辆销往中国,法国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集团35%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荷兰光刻机企业ASML对华出口额占其总收入的24%。

当欧盟试图用关税保护本土产业时,却发现自己的命脉早已与中国深度绑定。
以电动汽车为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的核心供应方。
德国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坦言:“如果没有中国的电池技术,我们的电动化转型将推迟至少五年。”而欧盟计划投入的3000亿欧元绿色产业基金中,60%的项目需要与中国企业合作。
尽管多数欧盟国家开始转向务实,仍有部分政客沉迷于“对华强硬”的幻象。
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近期声称“必须减少对华依赖”,却闭口不提该国安特卫普港每年处理的中欧贸易货物价值超过500亿欧元。波兰政府一边炒作“中国威胁论”,一边悄悄与中国企业洽谈港口扩建合同。

而这种矛盾心态,在欧盟委员会内部尤为明显。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一面呼吁“与中国脱钩”,一面派高级官员赴华商讨碳关税合作。
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3月初的演讲中声称“要捍卫欧洲产业”,但私下却向成员国建议“尽快与中方达成妥协”。
历史证明对抗没有赢家。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反倾销税,导致欧洲太阳能装机成本上升30%,损失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
2020年立陶宛挑衅中国主权后,对华出口额至今未能恢复。如今,当西班牙用合作换来百亿投资,法国为白兰地四处求情时,那些仍在鼓吹“对抗”的国家,真的准备好承受代价了吗?

王文涛在会见康林松时曾意味深长地表示:“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只有共同发展的机遇。”这句话的背后,是中方对合作共赢的坚持,也是对顽固势力的最后警告。
当中欧贸易摩擦进入第六个月,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意识到:与中国“脱钩”是伪命题,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从奔驰、空客加大在华投资,到西班牙、匈牙利拥抱“一带一路”,市场的选择早已说明一切。而那些把自己看得太重,还想着被中国“请上桌”。还想着占中国便宜的国家,马上就要赶不上车了。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另外还请多多点赞、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更新的最大动力。
参考资料:


饿狗来了,仍给它点儿剩饭剩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