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年前李鸿章创办一家公司,如今闯入世界500强,大街上随处可见

沐语纪史录 2024-09-30 10:23:49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第一次发布世界企业500强榜单。

这份榜单也成功掀起一片血雨腥风,此后,各国企业争相竞争,以进入榜单为荣。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也有很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

其中有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它的企业名头很大,创办者名头更大。

它的创办者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在时代浪潮中,这家公司也没有随着李鸿章势弱衰败,反而越办越红火。

如今在我国人人都知道它的名字,它的“办公大楼”在我国的大街上也随处可见。

罪人还是功臣

提起李鸿章,不少人第一印象都是“卖国贼”。

诚然,很多人第一次学历史时都觉得他亲洋卖国,但后来才知道,一个国家的消亡又岂是一个人能承担的。

他签订了马关条约,签订了辛丑条约,背上了洗不掉的骂名。

而这些条约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无数国人心痛不已。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其实李鸿章也不想签不平等条约,不想在洋人面前表现得低声下气,但他身不由己。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鸿章一面要面对列强的压迫,一面要面对朝廷的掣肘。他就像是站在悬崖边上的人,前有虎后有狼,进退两难。

所以说就算没有李鸿章,还会有张鸿章,王鸿章。

虽然人人都骂李鸿章,可到他那个位置,恐怕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要知道,李鸿章其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少年英才,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这样的经历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但李鸿章却偏偏生在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在晚清政坛驰骋纵横半世纪,李鸿章一生经历了无数艰难、沉浮。

他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但李鸿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一辈子遇到最难的事,是签下自己的名字,让自己背负了一生的骂名。

李鸿章曾经说过:使我数十年心血,只落得“卖国贼”三个字,岂不冤哉!这句话,道尽了他的无奈和辛酸。

但历史是公平的,它会给每个人一个公正的评价。除了过错,李鸿章对当时的清朝也有功劳。

这个被称为“卖国贼”的人,其实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李鸿章创办的公司

虽然李鸿章签下很多不平等条约,他却并不是一个腐朽顽固的人。

相反,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看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他很支持洋务运动,希望能引进西方技术,给暮气沉沉的清王朝注入活力。

在掌权者不思进取的情况下,李鸿章从国外引进了技术、人才。

他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创办兴学,还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在当时清王朝几乎所有的军事化工业和民用企业都是李鸿章引进的,他真的想实业救国。

而且李鸿章很有商业头脑,他察觉到未来的贸易必定绕不过海路,于是决定造船。

但那时候清政府造不出来符合货运规格的轮船,只能租,所以贸易命脉总是被外国人遏制。

这种情况让李鸿章感到忧心忡忡,他深知,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运输命脉,国家的经济发展将永远受制于人。

李鸿章觉得造船之事迫在眉睫,于是在1872年创办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海上运输企业,李鸿章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亲自主张官督商办。

轮船招商局创建之初,遇到不少困难,资金、技术方面都跟不上。

李鸿章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组织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这项事业。

他带头引资,招聘人才,学习西方造船技术。在李鸿章的努力下,轮船招商局站稳脚跟,还逐渐扩大了规模。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了外国对航运的垄断,这不仅是一个商业上的成功,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大势不可逆,虽然清政府末年,很多爱国志士想救亡图存,和李鸿章一样创办实业,但清政府还是灭亡了。

此时李鸿章已经去世10年,清政府灭亡后,留下的企业都被民国政府接管,轮船招商局也在其中。

之后随着时代变化,轮船招商局一次次改革,但却都没有解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轮船招商局变成了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这个变化,标志着这个百年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且这家公司还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就是招商银行。

如今在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招商银行的身影,每个人也都可能有一张招商银行卡。

这家银行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了市值近9000亿的大企业,还大步迈入世界500强。

李鸿章如果知道,他创办的轮船公司衍生出一家银行,还成了世界五百强,想来也会欣慰。

因为就在他生命尽头,还一直为清政府奔走。

李鸿章穿黄马褂访问欧洲

1896年,连自行车都没见过的李鸿章,开始了长达190天的欧美行程,行程9万多公里。

他的第一站是俄国,当时的俄国与清政府关系尚可。

他们以最高规格迎接了这位来自东方的贵客,盛大的欢迎仪式,热情的招待,让李鸿章感受到了俄国对清朝的重视。

之后,李鸿章又访问了德国、荷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

而李鸿章为了彰显清朝的威严,每次都特地穿着慈禧太后御赐的黄马褂。

这件衣服在清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成了一件奇装异服。

当李鸿章穿着黄马褂走在欧洲的街道上,有些人觉得新奇,有些人觉得好笑,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感到困惑。

他们不明白为何这个来自冬方的大人物为何穿着如此复古,因为在那个时候,西方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口可乐已经诞生10年了,伦敦的地铁已经在地下轰鸣了33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法国小姐们正在热烈讨论新款的LV包,各国的军火商也正在积极兜售马克沁机枪。

而李鸿章,还穿着几百年前的样式,戴着官帽,系着朝珠。

不过随着访问的深入,李鸿章也逐渐认识到了大清和外国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上,更体现在思想和制度上,他看到了西方国家的繁荣昌盛,看到了他们的先进技术,也看到了他们的民主制度。

当李鸿章回到中国后,他立即上书朝廷,试图将他在国外看到的一切告诉统治者。

他希望能够唤醒朝廷,让他们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

这时他才清楚地意识到,大清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可能倾倒,但是,他却无力回天。

这种无力感让这个老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

从那以后,李鸿章变得沉默寡言,他只能默默地看着,看着这个他深爱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

1.上游新闻:《李鸿章创办的一家企业,140年不倒,其子公司进入世界500强行列》,2018-06-23

2.央广网:《雷颐:李鸿章的那些事》,2014-07-15

3.中新网:《梁启超“李鸿章传”:徒罪李一人 呜呼可哉》,2010-08-18

4.北京市人民政府:《“西洋镜”中看多面李鸿章》,2019-05-21

7 阅读:6042
评论列表

沐语纪史录

简介: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