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蒙古利刃——话说清代八旗察哈尔蒙古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4-02-08 10:58:18

察哈尔是是蒙古族的重要一支,原是明代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的直属部落。其作为大汗直接统辖的万户,在达延汗分封的六大万户中地位最高,长期与明朝对抗,在明末,更是差点兼并了以土默特为首的右翼蒙古诸部,可谓是煊赫一时。但随着后金(清)的崛起,察哈尔林丹汗在与其后金的竞争中失利,其部在1635年被后金(清)兼并,成为了清廷的藩部之一,后又因为布尔尼之乱,成为内属蒙古,全部由清廷派员直辖,此后清代察哈尔蒙古即指八旗察哈尔,由于他们战斗力较强,长期被清廷视作劲旅,并参加各种战争,为我国的领土完整做出了一定贡献,下面就来说说八旗察哈尔蒙古。

‬八旗察哈尔蒙古的建立过程归顺之初,两分察哈尔,一部编为扎萨克,一部被编入八旗,为蒙古八旗管辖。

后金天聪六年(1628),清太宗皇太极在得到右翼蒙古的求援后,果断决定率领八旗兵以及外藩蒙古诸部兵大举进攻林丹汗辖下的察哈尔部,经过连续三次大规模讨伐,察哈尔部最后崩溃,林丹汗1634年走死于青海大草滩。次年,林丹汗之子额哲率察哈尔余众归降,清廷正式收伏整个察哈尔部。

在察哈尔部归顺之后,由于其部乃是“元之嫡裔大宗也”,清朝统治者对率部归顺的林丹汗之子额哲非常重视,封为和硕亲王,娶清太宗次女马喀塔格格,在漠南蒙古王公中地位最高,所谓“封亲王,位冠四十九旗贝勒之上”,给予统辖其部落于义州边外(辽宁省锦县、义县一带)游牧。

《圣武记》

从现有史料来看,大多数外藩蒙古扎萨克旗只被清廷称呼为“部落”,而其治下的察哈尔扎萨克旗被称为“察哈尔国”,可见该部在在外藩蒙古中的身份和地位极其特殊。

而另外一部分在天聪年间陆续归顺的察哈尔部众,清廷并没有将他们划入额哲治下,据《钦定八旗通志》卷十八〈蒙古佐领缘起〉记载,天聪八年二月,“以和硕贝勒德格类、公吴讷格获察哈尔国千余户分给八旗”。九年正月,“以察哈尔国来归各官并壮丁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隶各旗”,可见,一开始这些降众被分管于满洲八旗。而天聪九年,清廷设立蒙古八旗,于是将这些察哈尔降众又从八旗中抽了出来,与喀喇沁部壮丁成为了蒙古八旗的一部分,这部分察哈尔人众形成了宣大边外的游牧察哈尔八旗。如正红旗的左参领第七佐领和第五佐领都是由察哈尔部众组成的牛录。

《钦定八旗通志》

布尔尼之乱后,察哈尔蒙古被取消扎萨克,改编为内属蒙古。

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国和硕亲王布尔尼举兵反清,清廷迅速派信郡王鄂札、大学士图海率领在京八旗以及八旗家奴、外藩蒙古组成的数万大军平叛,在清军的打击下,布尔尼很快败亡,布尔尼兄弟被科尔沁兵射杀,其父亲阿布奈被处以绞刑,布尔尼叛乱被平定后,清廷开始处置其所领有的原扎萨克旗的察哈尔部众。

经过战后清点,布尔尼直辖的十二佐领共12704人,加上奉调出征的人员家口2838人,共15542人。对于这些布尔尼直辖的察哈尔人众的处置,清廷原本是想将他们编入京师八旗,所谓“议政王大臣等奏,归附及掳来之察哈尔人等,应解京隶八旗满洲、蒙古佐领下披甲,其老弱人丁,赏给被伤官兵,从之”。

清廷第一套处置方案

布尔尼叛乱平定后,察哈尔部众数量

但由于蒙古各部恰遇荒年,“人马皆饥,往来迎送,实为艰难”等原因,清廷决定将这些部众迁到宣化府、大同府边外游牧,经过布尔尼叛乱,清廷废止了原有的察哈尔王公扎萨克体制,剥夺其一切自治权,编为左右两翼八旗,设立总管,由清廷派员直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札萨克君国子民者不同”,所有人都被纳入了军事组织八旗系统,成为八旗蒙古的一部分。

《圣武记》

乾隆年间设立察哈尔都统管辖,下设副都统、总管、参领、副参领、护军校、骁骑校等官,与内地八旗同,成为定制。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共有兵7700余名。

《钦定八旗通志》记载的八旗察哈尔编制

八旗察哈尔驻牧地点

而原来驻扎于宣、大边外的、隶属于蒙古八旗的游牧察哈尔部众,由于其左翼四旗察哈尔官兵曾经在布尔尼之乱中哗变,攻掠皇家牧场和附近蒙旗。在被清军招降后,据《清实录》记载,左翼四旗、右翼四旗被调往河南、榆林驻防。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察哈尔八旗并不仅限于察哈尔人,后来变成了一个部落混合体。察哈尔八旗在宣、大边外编组后,清廷为了分化稀释有反清传统的察哈尔部民,不断使用掺沙子的方式将厄鲁特蒙古、喀尔喀、科尔沁、茂明安等蒙古人丁编成佐领混杂于察哈尔八旗内,而这些由外来人丁组成的佐领甚至超过了察哈尔本部落。

《清会典事例》中察哈尔八旗佐领内部构成情况

‬四出征战,戍守边疆奉命征伐,屡著劳绩

清朝在镇压布尔尼叛乱后,被纳入八旗的军事系统,为清廷所牢牢掌握。鉴于察哈尔兵在各蒙古中战斗力很强,清廷遂将其当作了一支常备军事力量调遣,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尤其是在平准定回的一系列战役中,察哈尔官兵被频繁调遣。

康熙时,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入犯,奉命出征的左翼察哈尔四旗参加乌兰布通战役,察哈尔提督博尔和对率领察哈尔奋勇战斗,由于其英勇表现,“即在军前授为参赞大臣”,后奉命去噶尔丹处取其降表,在返回途中战死,为了表彰其功绩,“赐祭葬如典礼,谥襄慤,又加一云骑尉世职”。

《钦定八旗通志》博尔和对事迹

其后,又参加了昭莫多战役和第三次围剿噶尔丹,察哈尔官兵吃苦耐劳、表现英勇。如在昭莫多战役中,察哈尔员外郎阿吉斯率察哈尔兵出征,中途后勤补给不利,“兵若饥”,但在阿吉斯的鼓励下,继续前进,参加战斗。康熙帝夸赞道“尔众察哈尔官兵,并无俸粮,而勤劳素著,是以朕每有诏旨,必云我察哈尔”。

《平定朔漠方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这篇诏旨中指出,察哈尔兵居然没有俸粮,在康熙十四年整编后竟然是无薪义务上班的,着实让人咋舌,资本家直呼在行。在昭莫多战役后,清廷才“格外开恩”,“比照京官俸,量给减与”。

《清史稿》

昭莫多战役后,终于有工资拿了

在雍正年间,又戍守西路,参加了额尔德尼昭战役。乾隆十九年,清廷考虑到“准噶尔不靖,惟乌梁海障之”,派察哈尔兵2000人,每名士兵备马三匹,在参赞大臣萨赖尔的率领下,击败并俘获了乌梁海宰桑玛木特,最后收伏乌梁海。乾隆对察哈尔蒙古的表现非常满意,“察哈尔此次办理乌梁海,擒拏玛木特等事,往来行走,奋勉效力,著有劳绩”。

《清高宗实录》

乾隆二十一年,察哈尔官兵又参加平定准噶尔战役。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杀害清廷前往招抚南疆的副都统阿敏道,公开反叛。兆惠率健锐营兵1000人,索伦兵2000人,察哈尔兵1000人南下平叛,由于轻敌,被围困于黑水营三月。期间,副将军富德“闻黑水围急,即率新到之索伦、察哈尔并二千余及北路军千余,冒雪赴援”,一路转战,解了黑水营之围。清军攻破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南疆至此被平定。

富德赴援

在平准定回之役结束后,为了防止叛乱再起,察哈尔八旗官兵奉命戍守南疆各城,喀什噶尔“驻兵一千,派索伦兵五百名,察哈尔并三百名,厄鲁特兵二百名”;英吉沙尔“驻兵五百,派索伦兵三百名,察哈尔兵二百名”;库车“仍余察哈尔等兵三百,益以绿旗兵二百,共五百名”。这些察哈尔兵是临时性驻防,紧张事态一过,就撤防了。《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南疆驻防兵的时候,并无八旗察哈尔,是故有此判断。

《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的察哈尔官兵驻防库车

《清高宗实录》记载察哈尔官兵驻防南疆各城

察哈尔营建立,戍守北疆

清朝在统一新疆后,为了充实西部边防,永久驻守,抽调索伦、锡伯、察哈尔兵丁西迁新疆驻防。乾隆二十九年,“自张家口外移驻察哈尔八旗官兵一千八百户”,这些察哈尔官兵以及家眷分前后两批,携带4万只羊,由清廷发放补贴,去博罗塔拉、哈布塔海、赛里木淖尔“一带地方游牧,种地自食”。分左、右两翼驻扎,左、右翼各有官兵921名。

《西陲总统事略》

为了保证察哈尔官兵顺利到达,清廷在待遇上非常重视,兵丁给“整装银二十两”;营长等月支盐菜银六两,并跟役六名,马十匹;佐领等月支盐菜银四两,并跟役四名,马八匹;骁骑校月盐菜银二两,跟役两名,马六匹。待遇不得不为优厚,还高于索伦官兵。

《平定准噶尔方略》迁徙补贴

到达驻防地后,各级官兵仍发薪俸,总管岁支130两,副总管岁支105两,佐领岁支105两,骁骑校岁支60两,蓝翎侍卫岁支45两;笔帖式岁支30两;领催岁支24两;披甲岁支12两。从总体待遇来说低于满营、锡伯营,与索伦营等量齐观,高于厄鲁特营。

《钦定新疆识略》

这些官兵在北疆肩负这驻守卡伦、看守台站、屯垦牧养的任务,并“随时操演矛杆鸟枪,间习骑射”,以备作战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据《塔尔巴哈台事宜》记载,伊犁将军特准“岁赏本处察哈尔骑射银五十七两六钱”,可见察哈尔营的骑射技能同为蒙古的厄鲁特营较高。

综上所述,八旗察哈尔蒙古被清廷吸收后,成为了清廷开疆拓土的一支重要武装,并屡次立功,而在戍守边疆的过程中,察哈尔蒙古也是尽职尽责,在清末,察哈尔营官兵与其他各民族挺身而出,抵抗沙俄,正是在他们的抗争之下,保住了博尔塔拉,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历史铭记。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清高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清会典事例》、《圣武记》、《西陲总统事略》、《塔尔巴哈台事宜》、《新疆识略》、《清史稿》

5 阅读: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