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山野,
深埋于寒冬地下,
经历了漫长的积累,
凝聚天地灵气。
在追求精细的食客眼中,
质地细腻、口感脆甜的冬笋,
是不可多得的时令美味。

转眼间,
又到了“和大熊猫抢饭吃”的季节了。

关于冬笋,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呢?
今天,小农就请来了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朱大洲研究员
来为大家讲讲冬笋的故事。
笋
竹,野之生,清之幽,刚直有节。
“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
竹笋,是竹的幼芽,也是最古老、最具中国特色的食材之一。竹笋虽是蔬菜,却有着堪比肉质的口感,清香鲜嫩,且营养丰富。
冬 笋

冬笋又称笋中皇后,是立冬前后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美食。
在我国,冬笋的主要生长地区集中在福建、四川、贵州、江西等地。在南方,冬笋经常被用作招待客人的菜品。
冬笋的外形非常有特色,所以比较好辨认。由于生长的时间短,冬笋的个头不会很大,外形像宝塔,通常就是三到四节笋芽的长度。冬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比较粗壮、体积肥大,是个“矮胖子”,不像其他的笋类一样大多是细长的。
相较其他笋类,冬笋的肉质更为细腻,肥厚多汁,虽然略微有点发涩,但是却很鲜甜,无论是拿来炒菜或者炖汤,都能体现出冬笋身上的“鲜”。

专家说,国宝大熊猫最喜爱的就是冬笋。
“笋”知识快问快答:
问
冬笋能长成竹子吗?
答
笋会长成竹子,但是冬笋能否长成竹子与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南方农村有句谚语:九前冬笋逢春烂,九后冬笋清明旺。这里的“九”指冬至,冬至之前生出的笋,由于秋冬季节气温尚暖,使得竹笋孕育了足够的养分,冬至之后天气转冷,竹笋因而生长速度减缓或者停滞。如果气温过低,竹笋就有可能被冻坏(烂在地里),无法继续长成竹子。

不过并非所有地方的竹林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低纬度地区的竹林中,竹笋一年四季都是可以正常生长的。
问
竹子是草还是树?
答
竹子是草。
对于草本植物来说,它们的茎通常被叫作“草质茎” ,而这种茎的内部往往会分部很多细小的维管束,这种维管束之间有很多的薄壁细胞,也就是最外层会有一层非常坚韧的机械组织。
对于竹子来说这种维管束不能形成层,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能够看到竹子会不断的生长,最终会长得非常挺拔高大,这与它是多年禾草类植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草中之冠”。

问
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
答
对于开花植物来说,它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开始,经萌发、生根、生长、开花、结实,最后产生种子,便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
植物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三类: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
竹子是多年生植物,只开花结实一次,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后,植株就走到生命的尽头。
问
冬笋为什么特别“鲜”?
答
冬笋的蛋白质中有16~18种氨基酸,冬笋味道鲜美,是因为冬笋中的呈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在发挥着作用。

丰富的氨基酸种类,不仅能让冬笋散发出更鲜美的味道,还能更好地促进钙磷吸收,给大脑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而冬笋特有的“嚼劲”是因为冬笋中纤维素含量丰富,可以有助于人体消化。
冬笋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营养丰富
冬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研究显示,冬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冬笋多糖等活性成分,同时其膳食纤维含量高,脂肪和淀粉含量低,适当食用冬笋不仅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而且还有预防便秘的功效,对患有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及糖尿人群也有益。

冬笋有清热化痰、解渴除烦、清热益气、开胃健脾、通肠排便的作用。如果你食欲不好或者胃口不好,用冬笋来炒菜吃,可食欲大增。
降血压“小能手”专家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指出,成年人每天钾的建议摄入量为3600毫克。冬笋中钾的含量非常高,可以达到416mg/100g。因此,适量食用冬笋,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一些发病风险。
怎样挑选冬笋?
冬笋不易保存,
在购买时一定要挑仔细,
专家分享的“夺笋”小秘诀,
一起来看看!
一看二闻三掂量。
1)看外观买冬笋首先要看冬笋个头,不是越大越好,笋是竹子尚未出土的芽,个头越小越是鲜嫩。看完个头看颜色,冬笋尖部的毛和底部的根都呈金黄色为佳。如果笋身瘦长、底部颜色发黄,就说明冬笋偏老。
2)闻味道一般新鲜的冬笋都会自带一股清新的植物香气,挑选的时候可以注意冬笋的气味。
3)捏软硬
最后一步就是上手掂量,冬笋拿到手里一定要有沉甸甸的分量感。越坚硬的笋越新鲜,且肉质嫩。如果外壳湿润松软,说明冬笋内部水分已经开始流失,不新鲜的冬笋口感不脆嫩,品尝体验会大打折扣。
食用冬笋小贴士:
1

冬笋洗净去皮切好后,一定不要忘记焯水,冬笋含有草酸,食用前焯水可以有效去除草酸,以及冬笋的涩味,增加口感。

一个冷知识:
你知道熊猫为什么吃竹子吗?
大熊猫的祖先就是吃肉的。一方面因为它的味觉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大熊猫无法感知肉类和其他高蛋白食物的鲜美味道。
另一方面则跟生活环境变化有关。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大熊猫为了生存下去开始吃竹子,并且竹子在野外分布很广泛,容易获得,抢食的竞争者少。并且,竹子中含有浓度相对较高的淀粉,能为熊猫提供能量,从而将这一习性延续下来了。
今天小知识,
你都懂了不?
关注小农,
带你了解更多!
科学审核:朱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