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镇,有个叫赵德财的主儿,那可是远近闻名的精明鬼。他经营着镇上最大的米铺,买卖做得风生水起,可为人却抠搜得很,一毛不拔,用咱老百姓的话讲,那是 “铁公鸡一毛不拔”。平日里,他在买卖上缺斤少两是常事儿,对帮工更是苛刻得厉害,工钱能少给就少给,活儿却往死里派,大伙心里都恨得牙痒痒,可又拿他没辙。

这一年,清平镇遭了大旱灾,老天爷像是被施了咒,整日晴空万里,一滴雨都不落。地里的庄稼苗儿全被晒得蔫巴巴的,没了生气,粮食收成锐减,眼瞅着就要绝收。这一下,可把老百姓们愁坏了,家家户户都开始为吃饭发愁。可赵德财倒好,不但不同情乡亲们,还趁机哄抬米价,把原本还算实惠的米价翻了好几倍,想着大发这灾难财。他每天就坐在米铺里,眼睛盯着算盘珠子,嘴里念叨着账,心里别提多得意了。
这天,镇上来了个年轻后生,名叫李二。李二家里穷得叮当响,就盼着能在镇上找份活儿,挣点钱,好让家里人能吃上口饱饭。他在街头打听着,听说赵德财的米铺正在招人,虽说也听说了赵德财这人不咋地道,但实在没别的法子,就硬着头皮去了。
到了米铺,赵德财正坐在柜台后面,翘着二郎腿,喝着茶呢。他瞅见李二进来,上下打量了一番,见李二身强体壮,心里就琢磨开了:“这小子看着挺有力气,让他干活准能多挣不少,工钱嘛,能少给就少给。” 于是,他皮笑肉不笑地对李二说:“小子,来我这儿干活行,不过工钱可不会给你太多,你要是干得好,年底兴许能给你点赏钱。” 李二一听,工钱少就少吧,总比没活儿强,就点头答应了。

打那以后,李二就在米铺里干活了。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得爬起来,去仓库搬运粮食。那米袋子可沉了,一袋就有好几十斤,李二一趟趟地搬,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可他咬着牙,一声不吭。搬完粮食,还得打扫店铺,把店里店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可赵德财呢,整天跟在李二屁股后面,鸡蛋里挑骨头,不是说他干活慢,就是嫌他浪费了粮食。
有一回,李二正搬着一袋米往货架上放,不小心脚下一滑,袋子没稳住,“哗啦” 一声,打翻了一小袋米。米洒了一地,李二心里 “咯噔” 一下,暗叫不好。果然,赵德财听到动静,立马从柜台后面冲了出来,眼睛瞪得像铜铃,指着李二的鼻子就骂:“你个兔崽子,怎么干活的?这么不小心,这一袋米得值多少钱,你赔得起吗?这个月工钱扣一半!” 李二一听,急了,忙解释说:“赵老板,我不是故意的,实在是这袋子太沉了,我……” 可赵德财根本不听他解释,大手一挥,打断他的话:“少废话,在我这儿干活,就得听我的,不想干就给我滚蛋!” 李二无奈,心里虽然气得要命,但为了这份工作,也只能把这口气咽下去。
晚上,李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自己租的小破屋里。屋里又黑又潮,只有一张破床和一个旧箱子。他关上门,一屁股坐在床上,心里越想越憋屈。突然,他眼睛一亮,想起了床底下的那个箱子。他弯下腰,把箱子拖了出来,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本泛黄的医书和一些针灸用的铜针。原来,李二可不只是个干体力活的粗人,他还是个医术精湛的民间郎中。他来清平镇本想着靠行医济世,可人生地不熟,又身无分文,只能先找份工作糊口。他看着医书,咬了咬牙,心想:“赵德财,你太过分了,我非得给你点颜色瞧瞧不可。”
李二打听到,赵德财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都会独自在米铺后院清点账目。他觉得机会来了。一天深夜,月黑风高,李二悄悄出了门,像个夜行侠似的,朝着米铺摸去。到了米铺后院,他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静静地等着赵德财。
过了一会儿,赵德财哼着小曲儿,手里拿着账本,晃晃悠悠地走进了后院。他刚坐下,准备算账,李二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口哨,放在嘴边,吹出了一种奇特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得老远,听起来阴森森的,让人毛骨悚然。赵德财听到这声音,浑身一哆嗦,心里 “突突” 直跳,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四周,这一看,可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周围的米袋好像都活了过来,变成了一个个面目狰狞的恶鬼,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赵德财吓得 “妈呀” 一声,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双腿发软,想跑却怎么也跑不动,只能拼命地求饶:“别过来,别过来,我错了,我错了……”
李二躲在暗处,看着赵德财那狼狈的样子,心里暗自得意。可他还不解气,又拿出针灸铜针,运足了气,在远处对着赵德财的穴位隔空施针。赵德财突然感觉浑身像被无数只蚂蚁叮咬一样,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滚,嘴里发出凄惨的叫声。
折腾了好一阵,李二见差不多了,便收起口哨和铜针,悄悄地离开了。赵德财在地上躺了好久,才缓过神来。他爬起来,连滚带爬地跑回了家,一夜都没敢合眼。

从那以后,赵德财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精神恍惚,疑神疑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去看了好多大夫,吃了无数的药,可就是不见好。只要一到晚上,那些恐怖的场景就会在他脑海里浮现,让他吓得浑身发抖。
镇上的人也都察觉到了赵德财的变化,大家都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两个路人在街头闲聊,一个说:“你瞧见没,赵德财最近那模样,瘦得皮包骨头,眼神都直了,听说天天晚上做噩梦呢。” 另一个接话道:“那是他自作自受,平日里那么抠搜,还趁火打劫,这下遭报应了吧。”
赵德财自己也知道,再这么下去,非得把自己折腾死不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回想起这些年对乡亲们的刻薄,对帮工的压榨,心里一阵愧疚。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吝啬和贪婪给自己带来了这场灾祸。
思来想去,赵德财决定痛改前非。他先是找到了李二,满脸羞愧地对他说:“李二啊,我错了,以前是我对不住你,克扣了你的工钱,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我吧。这是你应得的工钱,我一分不少地还给你。” 说着,他把一沓钱递给了李二。李二看着赵德财真诚的样子,心里的怨恨也消了不少,他接过钱,说:“赵老板,知错能改就好。”
接着,赵德财又在米铺门口张贴了告示,主动降低米价,还吩咐伙计们,把一部分粮食免费分发给镇上的穷苦人家。这一下,可把乡亲们乐坏了,大家对赵德财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德财真的变了个人。他不再是那个吝啬、贪婪的商人,而是开始主动帮助乡亲们,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李二看到赵德财的改变,也很欣慰。他继续在清平镇行医,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为乡亲们治好了不少病。赵德财有时也会到李二的诊所帮忙,两人一起为清平镇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慢慢地,清平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与安宁。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大家都对赵德财和李二赞不绝口。而赵德财经过这次的事情,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太贪心,要多为别人着想,只有这样,自己的日子才能过得安稳、踏实。这正是:吝啬商人遭报应,幡然醒悟把善行,清平镇上齐称赞,和谐安宁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