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略牺牲在1931年。
多年之后,彭德怀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始终没有忘记黄公略的妻女,特别是黄岁新,这个唯一的骨血。彭德怀不仅将黄岁新视如己出,还亲自关怀她的成长,为她提供学业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
从1972年开始,黄岁新带着丈夫和孩子,走访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父亲黄公略的足迹和遗留的历史资料。
1985年,她甚至亲自带领家人来到父亲牺牲的六渡坳,许下了永不放弃的诺言。但是,黄岁新一直未能亲眼见到父亲遗骸的归来。
红五军的成立1928年7月23日,黄公略带领的第三团三营起义部队从团方、恩溪、钟洞等地出发,开始了艰苦的行军。
一路上,部队穿越了崎岖的山路,跨越了无数条溪流和河流,风餐露宿,吃尽了艰难的苦头。
即便如此,黄公略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指挥思路,时刻关注着每一个队员的情况,尽力保证大家的安全和士气。
经过几天艰苦跋涉,部队终于于7月24日抵达了平江城郊,虽然疲惫不堪,但大家的眼中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抵达后,黄公略立即组织召开了庆祝起义胜利的大会,地点选在了月池塘。
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却足以容纳成千上万的群众。消息传开后,数万名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欢聚一堂。许多人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起义的红军战士,脸上洋溢着崇敬和激动。
在大会上,宣布了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的消息。
军长由彭德怀担任,而滕代远则被任命为军党代表,黄公略被任命为第四团的党代表。
红五军下辖一、四、七共三个团,总兵力大约2500人,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更大的责任。在这一重要时刻,黄公略被选为中共红五军委员会委员,成为了这一新成立军队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坚守根据地红五军的四、五纵队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的带领下前往井冈山,黄公略依旧坚守在根据地,依托着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展开了艰苦的抗敌斗争。
此时,黄公略深知,单靠直接对抗敌人并不能有效改变局势,只有通过灵活的战略才能保存实力,并且逐步扩大红军的影响力。
于是,他决定采取分散部署的方式,以减少敌人的集中打击,确保部队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内保持活动,并有效地与敌人周旋。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黄公略将第二纵队的四、七、九中队分别派驻到了万载地区的农村中,而一、二、三、五、六中队则被分布到浏阳等地。
这些区域地势复杂,便于隐蔽行动,同时也能让部队与群众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黄公略还将一三纵队部署在了平江、武宁、修水、铜鼓等地。
这样一来,整个根据地的力量得以分散并灵活调动,既能有效应对敌人的进攻,又能在多个地方同时进行反击,保证了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仍能保持活跃。
黄公略还在各地协助群众进行抗租、抗债、抗粮、抗税等斗争,帮助百姓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同时也为红军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在黄公略的带领下,红军不断与敌人周旋,并通过有计划的打击,成功保存了队伍的实力,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此时,红五军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黄公略的名字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列,成为了人民心中重要的革命象征。
红五军的成长与壮大,离不开黄公略在艰难时期的坚守与努力,他的战术智慧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使得红五军能够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之一。
空袭六渡坳1931年9月,红三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部队奉命由西向东行进,目标是消灭江西革命根据地内残存的白色据点和“土围子”,将整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9月15日,红三军行军至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突遭成群敌机的猛烈空袭。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随即开始低空扫射,爆炸声震耳欲聋,周围的树林和山丘都被炸得飞起泥土和碎石。
黄公略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原本和先头部队已经隐蔽在事先准备好的掩体内。
正在这时,一个参谋急匆匆地跑来报告,第七师的部队尚未到达,仍在路上行进,存在暴露在敌机扫射范围内的危险。
黄公略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跳出掩体,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指挥部队迅速隐蔽,并组织了对敌机的还击。
敌机低空盘旋,扫射不断,黄公略依然站在战场指挥部队的作战。
他指挥战士们在敌机的打击下快速调整阵地,确保部队能够最大限度地躲避伤害,并进行反击。
黄公略始终坚守在战斗第一线,最终不幸被敌机扫射中,身中数弹。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后退,继续指挥着战士们进行反击。直到当晚7时,黄公略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年仅33岁。
黄公略临终前,叮嘱战友们:“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彭德怀的关怀黄公略牺牲后,彭德怀与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一直未曾忘记黄公略的家属。尤其是彭德怀,他与黄公略的友情深厚,二人曾一起战斗在红军的战斗中。
1949年湖南解放,黄公略的妻子和女儿才得以安全地从那时的战乱中回到北京。彭德怀将黄公略的家属视为自己的亲人,并时刻保持与他们的联系,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他特别关照黄岁新的需要,每次购买生活用品时,总会优先为她和其他革命烈士的家属挑选必需品,像雨衣、雨靴等生活用品,彭德怀总是第一个想到黄岁新和其他烈士的家属。
黄岁新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并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在她大学毕业后,彭德怀仍然保持着对她生活的关注,并在她成家立业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1958年,黄岁新结婚并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彭德怀依然没有忘记她,时刻关心着她的生活。为了确保她的身体健康,彭德怀亲自将黄岁新和她的孩子接到自己位于吴家花园的住所,让她能够安稳度过月子期。
自1972年起,黄岁新和丈夫、子女一起拜访了与父亲黄公略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收集有关父亲的历史资料。
她带着儿子张忠,常常走访湖南和江西的革命老区,寻找父亲曾经的足迹和那些有关父亲的历史资料。
寻访父亲的遗骸在这些革命老区和父亲的老战友交谈,黄岁新都从他们的回忆中听到不同版本的父亲,不论是战场上的果敢,还是与战友们生死与共的情谊,都让她更加尊敬自己的父亲。
1985年,黄岁新带着全家来到了六渡坳,这个地方是父亲黄公略英勇牺牲的地方。
她站在那片山地上,环顾四周,虽然地貌依旧,周围的景色早已变得陌生,但她的思绪始终回到了那个曾经的悲壮时刻。
黄岁新对着兄妹俩说:“外公的遗骸还没有找到,你们不要放弃。”这句话成了她心头一直未曾放下的心愿,她一直坚信着,父亲的遗骸总有一天会找到。
经历了多次的寻觅,黄岁新没有放弃过寻找,父亲的遗骸成了她心头未了的牵挂。
2019年,黄岁新去世,享年88岁。临终前未能亲眼看到父亲遗骸的回归,未能亲自完成她的心愿。
黄岁新的离世,让黄公略的遗骸的寻找一度陷入了沉寂。
2022年8月,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的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发现了疑似黄公略烈士遗骸的骨骸。经过DNA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多次论证,最终确定这就是黄公略烈士的遗骸。
黄岁新的子女们激动不已,两代人几十年的追寻,终于得到了回报。黄公略的遗骸沉寂了太久,终于得以安放。
参考资料:
[1]鄢德全.『大元帅』与『小同志』[J].湘潮,2021(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