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睿宗朝的权力三角
710年唐隆政变后,唐睿宗李旦复位,但朝政实际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大势力主导,形成微妙平衡:
①太平公主:掌控禁军(羽林军)、宰相任免权,门下诏敕必经其手。
②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笼络姚崇、宋璟等能臣,并掌握部分北门禁军(龙武军)。
③李旦的困境:夹在妹妹与儿子之间,试图调和矛盾,但逐渐倾向李隆基。

二、彗星事件:禅位的导火索(712年)
712年八月,天象异变成为权力转折点:
1. 太平公主的阴谋
①指使司天台官员上奏:“彗星入紫微,主易位,太子当立。”(实为伪造天象)
②意图逼李旦废李隆基,改立懦弱的李成器(李旦长子)。
2. 李隆基的反制
①献上僧一行新编《大衍历》,证明彗星无害,反指太平“妖言惑众”。
②暗中联络禁军将领王毛仲、高力士,准备武力夺权。
3. 李旦的决断
①为防宫廷流血,决定主动禅位,但保留太上皇实权:“军国大事仍由朕决断,三品以上官员任免需朕批准。”(《旧唐书·睿宗纪》)

三、禅位仪式:政治表演与权力保留
712年八月三日,李旦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细节暗藏玄机:
1. 三辞三让的戏剧性
①李隆基三次上表推辞,李旦三次下诏催促(敦煌遗书S.2073《让皇位表》原件存世)。
②表面遵循儒家礼制,实为李旦测试朝臣倾向。
2. 权力交割的模糊性
①李旦移居百福殿,仍每月朔望受群臣朝拜。
②李隆基虽即位(即玄宗),但太平公主仍掌控七位宰相中的五位。

3. 军事部署
①李旦保留左右万骑(精锐禁军)指挥权,李隆基仅能调动龙武军。
②洛阳出土的《先天兵符》显示,地方军镇仍效忠太上皇。
四、禅位后的暗战
1.太平公主的反扑
①713年六月,散布“玄宗非长,不当立”流言,策动羽林军将领常元楷政变。
②李旦一度动摇,密议废帝,但被高力士告密。
2. 先天政变(713年七月)

①李隆基先发制人,诛杀太平党羽常元楷、萧至忠等。
②李旦见大势已去,彻底交出军权,下诏:“自今军国政刑,一取皇帝处分。”
五、历史意义:盛唐体制的确立
1. 终结初唐政变循环
①自玄武门之变(626年)至先天政变(713年),李唐皇室历经八次政变。
②李隆基彻底清除太平势力,开启稳定统治。
2. 太上皇权力的终结
①李旦成为唐代最后一位掌实权的太上皇,此后太上皇仅剩礼仪功能。

3. 开元盛世的奠基
①李隆基亲政后,启用姚崇、宋璟改革弊政,缔造“开元之治”。
结语:以退为进的帝王术
李旦的禅位并非懦弱,而是精妙的政治计算:

①通过和平交权避免内战,保全李氏皇族。
②以退为进,让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两败俱伤,最终确保皇权稳固。
正如司马光评价:“睿宗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其唯让皇帝乎!”(《资治通鉴》)这一禅位,实为盛唐崛起的关键伏笔。